茶民俗在现代民族文化村的运用及发展——以铜仁市团龙村为例
2022-11-23舒琴章传政
舒琴,章传政
茶民俗在现代民族文化村的运用及发展——以铜仁市团龙村为例
舒琴,章传政*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少数民族文化村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现代民族文化村的建设是对少数民族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茶民俗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以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永义乡团龙土家族村落为个例进行分析,探讨茶民俗文化在现代民族文化村的运用及发展。
茶民俗文化;团龙村;土家族;现代民族文化村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复兴大浪潮的一个重要阶段,文化的兴衰体现的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弱。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发展自然也不能落后。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代表之一,其底蕴深厚,形式多样。而一些少数民族茶文化更是始终伴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黔东北地区,地处武陵山深处,不仅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更是土家族集中分布区之一。这里保留着良好的民族文化并保存着较为完整的40个古村寨,其中青年湖村、寨沙侗寨、云舍土家族村、尧上仡佬族村寨、团龙土家族村、大湾古苗寨、响水洞村等,于2014年被国家民委首批命名并挂牌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 P89。少数民族文化村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现代民族文化村的建设是对少数民族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深度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村所蕴含的资源特色,并因地制宜的合理开发与运用,符合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的战略目标。
茶民俗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时过境迁,形式与内容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甚至消失。因此,对少数民族茶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会唤起这个时代对它曾经面貌的记忆,有助于现代民族文化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更好地把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下去。团龙是民族村,以世居于此的土家族为主;团龙是贡茶村,拥有历史悠久的古茶树,丰富多彩的贡茶文化和民俗茶文化;团龙也是生态村,得益于梵净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团龙最佳的种茶环境。
1 团龙村地区概况和贡茶文化历史溯源
1.1 地区概况
团龙村,位于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永义乡境内海拔1500 m的梵净山西麓,梵净山又名九龙山,以团龙为首。古谚:“梵净山出奇,九十九道溪,谁人能识破,银子用撮箕”,源自灵山深处的圣水溪流在山间福地绘成一幅巨龙图,“团龙”之名由此而来。该村森林覆盖面积占村庄总面积的94%,为全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平均海拔高度为1356 m,年均气温14℃,且村落于清代形成,主要民族为土家族,整个村落充满浓郁的土家风俗和传统文化。因而适合旅游开发,适宜居住,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2]。
1.2 贡茶文化历史溯源
自古名山出好茶,因而团龙以贡茶闻名。团龙贡茶历史源流据考,明洪武二年(1369年),郎溪司迎恩洞洞民柴姓到酉水和澧水挂青返还时带回部分茶种在团龙试种。由于气候土壤条件都较适宜,茶树长势良好,族长柴景良便发动洞民山前坡后、屋前院落都种茶。明永乐七年(1409年),湖南、四川部分商人把团龙茶叶带出去,使团龙茶得到空前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村民种茶、制茶的技艺。据《柴氏族谱》记载:“永乐辛卯年(1411年),广征方物,土司追逼,苦于无奈,山中宠物能熊掌豹皮索尽,(柴)致云祖急中长智,以团龙茸茗而献之,上大悦,恩为宠物。”再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1430—1424年)梵净山绿茶被列为朝廷贡品,而位于梵净山脚下的团龙茶就曾作为贡品献于朝廷而盛名远扬[3]P11。此外,团龙贡茶还分为“阳贡”和“阴贡”,这是源于团龙村的一个柴姓人,把进贡朝廷的称为“阳贡”,献给四大皇庵的称为“阴贡”。如今,此地还存活着树龄在600年以上的茶王树,以及很多100年以上的绿茶古树[4]P5,可谓是见证着团龙贡茶的历史源流与发展。采古茶树制成的茶叶,山野之气强烈,喝下去苦涩,但回味甘。
2 团龙村土家茶民俗文化内涵的呈现
团龙村,属于土家族村落,土家人世居于此。长期以来,团龙茶被应用于祭祀、婚礼、礼仪社交等方面,从而形成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茶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民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在改变。积极挖掘、整理该村的茶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作为现代团龙村建设的一个特色民族元素。
2.1 团龙土家茶俗
2.1.1待客茶俗
喝茶待客是土家习俗,而团龙人独爱喝罐罐茶,家有来客,一般以罐罐相待。自制的“罐罐茶”味纯可口,沏人心脾。罐罐茶以文武火煨之,茗茶配上土碗,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有歇云:“罐罐茶,罐口衩,提神健脑,俗中雅。”且煨罐罐茶的茶罐,它上部有带嘴的圆口,罐底呈圆形,中间为罗汉肚形,有提耳。日常生活中,无论待客还是自家人傍晚休息闲聊时,火塘旁都离不开一罐茶,围炉谈天,细啜慢品罐罐茶,待客时加深主客之间交流的情感,休息时更能消除一天的疲惫。罐罐茶是饮茶文化中的活化石,它是伴随着居住在大山中少数民族发展而来的产物,从中可以窥见过去历史发展的痕迹。然而,在时代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土家罐罐茶很大程度上濒临消亡,一是人们为了方便起见,很少煨罐罐茶,取而代之的是更简便的泡茶方式。二是煨制的罐罐茶,汤色深重,香味醇厚,且入口涩味较重,爱喝的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且茶瘾较大的老人,与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不相符合。
2.1.2婚事茶俗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有诸多美好的象征,这是源于茶树的生长特性[5]P57-70。正因如此茶在生活中以及婚事中的利用多种多样。如今,这些婚事茶俗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和一些少数民族地保留着。如贵州一些土家族地区提亲,俗称“问口信”。媒人第一次上门,要带糖食茶点等礼物,称“开口茶”。沿河土家人办喜宴的时候,有“恭喜茶”。家庭条件好的用茶叶蛋作为“恭喜茶”,条件稍差的就用炒米作为“恭喜茶”[6]P16。同样,在团龙村婚姻以茶为上礼的习俗备受推崇,因为它蕴含着对结婚男女永久安乐、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明正统五年(1440年),印江大圣墩太和寺建成,举行开光仪式。思邛江长官司正长官张兴仁赠送太和寺一袋茶叶和一方挂匾,匾上书“南山太和”,茶叶袋上赠言:“叶舟载寡欲,禅座更清心”。尔后民间以赠茶为上等礼品,亦称之为“送茶”,凡清洗食物称为“吃茶”。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文化内涵也得到充分扩展。如婚礼中送礼,团龙人谓之“提茶”“接茶”,去喝酒称之为“吃茶”。除此,还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茶事称呼,如早餐谓之“早茶”,晚餐谓之“晚茶”,称糕点之类的为“茶食”等等[7],这些皆是团龙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炼出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
2.1.3祭祀茶俗
土家族是一个特别有信仰的民族。如对自然的崇拜,源于生活在山区表现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图腾、祖先的崇拜,源于对土家祖先的尊重与悼念。而在团龙村关于祭祀茶俗的信仰活动更为常见。如茶叶开采时,一般要烧香纸,摆茶水,对当地的古茶树进行祭拜。敬神、敬祖先更是当地的风俗,逢年过节自然少不了以酒肉、糖果、净茶供奉。立房子的时候需要茶、盐、米、面在大梁的榫头里凿一个口,将这四样东西放进去,寓意一是体现对木匠鼻祖鲁班的尊重,二是为讨一个吉利。在初一开财门时,早晨大门先不要开,主人在大门前点三柱香、敬三杯酒、上三杯茶,敬神后打开大门,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捆柴拿进屋,叫开财门,寓开门进财。在团龙村这些以茶祭祀的各种生活现象,既展现了土家族多神信仰的崇拜画面,也体现了茶不仅是茶,更是联络神性空间的重要媒介。
2.2 团龙土家茶文学与艺术
2.2.1茶文学
在团龙村,关于团龙茶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成为团龙人口口相传的茶文学。其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当属团龙贡茶名字的由来。传说在明朝隆庆二年(1529年),李贵妃(明穆宗之第九位妃子、万历皇帝之母)代天子巡狞,巡查到苗疆,见一山高耸云天,山清水秀,问及土人乃知是梵净山,心慕之,遂毅然入山修道(后肉身成圣,百日飞升)。因其在洞中修炼,土人称为九皇娘,称其洞为九皇洞,其道观为九皇观。九皇娘在梵净山听闻团龙“合闪茶”的传说后,深悯土人的孝道,明万历三年(1530年)乃派行脚僧捎茶于帝,万历皇帝饮后但觉口舌生香、回味甘冽,皇上大喜,恩赐为“团龙贡茶”[8]P28-29。自此,土司便年年以团龙茶当作上乘方物献于朝廷,乃至成俗。其中提到的“合闪茶”是指谷雨时,夜间闪电时采摘,每闪一次就摘上几片鲜叶。其次,还有“雷公茶”,指的是首次打春雷时刻的茶叶。“合闪茶”“雷公茶”指的是团龙贡茶的采摘的时间要求,因此地方上也称为“摸黑茶”。
除此,还有药王撒药梵净山、柴宏救母、童子长寿茶、老人巧饮等关于团龙茶的小故事,都体现了茶能解毒袪病的功效,虽然按现在对茶的科学认知来看,故事、传说似乎都夸大了茶对人体起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古至今人们都认可茶的保健功效。关于团龙茶的故事、传说既生动有趣味,又体现了土家人的淳朴、善良、勤劳的本质,也让人领略到团龙土家茶文学的独特魅力。
2.2.2茶艺术
土家族本身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戏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土家人民情感的折射,智慧的体现。如在铜仁土家族地区来说,现最具有特色和盛名的有思南花灯、德江傩堂戏与舞龙、沿河土家山歌与“肉莲花”、印江长号唢呐与摆手舞等。而当茶融入其中时,便形成了采茶歌、采茶舞、采茶戏等土家茶艺术,体现了勤劳与智慧的结合,让茶与土家文化完美的融为一体,进一步丰富了土家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而在团龙村以歌颂茶,以茶融舞的采茶歌、采茶舞自然不少见,但最具代表性的团龙茶歌应属歌颂团龙贡茶。其歌词韵调较为整齐简单,唱起来朗朗上口,如:“团龙是个好地方,三根古树抱家乡,借问茶王今何在?松糕冷杉与枫香。山悠悠,水悠悠,悠悠山歌把魂勾;佛光紫薇茶王树,风车水碾吊脚楼。歌悠悠,舞悠悠,悠悠思乡梦里留;腊肉鸡蛋罐罐茶,土家妹子竟风流……”从歌词来看,这是团龙人对古茶树的一种感恩、铭记的情感,创词编曲,用歌唱的形式代代流传下来,也能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当地的风俗茶情。
3 团龙村土家茶民俗文化的运用及未来发展
3.1 土家茶民俗文化现状资源要素的整合
团龙村属于土家族村落,既是贡茶村,也是生态村。同时,也获得国家、省、县相关政策的扶持,努力打造的一个民族文化村落。既有内在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有外在的优质环境资源,更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支持,完全符合现代民族文化村建设要求。茶民俗文化本身就属于各民族文化中具有特色的存在,但在该村存在弱化现象。其次,土家民俗风情的呈现也不是很完善。当我们走进整个村落,如果不是掐着一些节日或大型活动举办的时间点去,其他时间点去是感受不到一个土家村落该有的乡土气息、民俗氛围。类似于空有框架,却缺少应有的内容填充。商业化的组织,是让一些民族文化现象得以爆发式的展现在人们眼前,但恢复平静后的一些相关基础文化建设仍需要得到重视与维持。最后,该村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完善,优质的环境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
因此,在这个占据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拥有丰富的土家民俗风情和茶民俗文化资源的团龙村,有必要借助这些先天的优势去整合各类现状资源要素。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铜仁地区土家族茶文化资源,让土家熬熬茶、罐罐茶、油茶等传统饮茶种类,与人们生活相关的茶礼、茶俗以及与茶相关的歌舞戏剧、故事传说等土家族茶文化内涵得以在团龙村集中展现。让外来游客不仅能体会到当地浓郁的土家民俗风情,也能享受到自然风光美景,更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土家民俗茶情。
3.2 把握发展机遇,提高土家茶民俗文化的知名度
目前,乡村旅游是全国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而茶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兼具了乡村旅游的特色,又蕴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现代少数民族村落的建设与开发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有助于少数民族村的文化与功能的提升。当今的人们越来越愿意去现代化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旅游,更喜欢体验一些淳朴的民族风情。团龙村地处梵净山环形公路上,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出发,沿途主要景点有紫薇园、团龙民族村、护国寺、剪刀峡等。除此,团龙村附近还有打造已初见成效的大音谷风景区,这些先天的自然优势让团龙村的位置备受突出,可以是中途休息的驿站,也可以是体验民俗风情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团龙贡茶的出产地,既有外在的旅游资源特色,也有内在的文化内涵。
借助这些先天优势以及抓住国家、省、县相关的政策帮助,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以加强土家族茶文化的利用,打造茶文旅游一体化的景区。抓住恰当的时间点,如在举办团龙土家族相关的文化节日活动时,或者是在国家旅游节假日,相关的工作人员应组织好团龙村的每一个人抓住这些机会,把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向游客们展示。可以设计一些茶园观光、团龙贡茶的品尝、名茶的制作等参与性活动,同时也可以推出土家族的油茶汤、罐罐茶、熬熬茶、鸡蛋茶等特色茶食,以及土家族的山歌、茶歌、土家族的舞蹈、采茶舞等艺术性的表演,让观赏性活动和参与性活动相互结合。再者,也可以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单独为游客们讲解土家族的相关文化或者团龙村土家族文化中的民俗茶文化、贡茶文化、民俗文化等知识,让游客们能更深入的了解当地的民族风情。对于团龙村来说,更是加大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茶民俗文化对外的宣传力度,让来到团龙村的人们了解到土家族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借助团龙村的发展,提高铜仁市土家族文化对外的一个知名度,起到以点带面的去宣传土家族文化以及茶民俗文化。
3.3 创新式发展,拓宽土家茶民俗文化的内涵
面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今呼吁的是传承、创新与发展,而创新是对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的重要方式。如雷山县利用西江景区旅游城市资源,结合苗族文化特色,在西江千户苗寨开设了银球茶体验店,创新推出了“十二道拦门茶”体验项目[9]。这不仅拓展了苗族茶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游客们对苗族茶文化的体验感,加深对它的印象。团龙村也可借鉴这种开发体验式茶旅游模式,不仅让游客们尝到土家油茶汤、罐罐茶、鸡蛋茶、盐茶汤等特色茶食,更需要开设一些茶食制作的体验店,让游客们能亲自参与其制作的过程。除此,也可参考湖北鹤峰土家四道茶礼,创新推出“团龙四道茶俗”,或者借鉴印江新寨一带土家族用土陶罐煨制的“三道花茶”,创新推出“团龙三道花茶”,亦或者设计一些拦门茶的体验项目。再者,在传统的几种饮茶种类的基础上,开发一些新式的饮茶种类,类似于在罐罐茶中加入生姜就成了姜茶的一个思考模式。茶歌、茶舞偏向于即兴创作的艺术性文化,其本身就源自于土家人的日常劳动之中,在经后来发展的高度提炼而形成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在传承老一辈的艺术作品时,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的融入一些当今艺术发展的特点,使其更能符合现今人们的审美特色,让这些艺术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4 结论
现代民族村落的建设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整理土家族茶文化,再结合现今的各种资源要素,开发属于当今人们所运用的模式,加强对当地文化的记忆。一些少数民族茶乡更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去打造自己的民族资源特色。团龙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应当对本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充分的挖掘与开发,并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打造一个完整的现代少数民族村落。并在茶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把属于土家族茶文化的内涵展现在游客们的眼前,加深人们对它的认识与了解。以点线面的方式进一步宣传土家族各方面文化,以便更好的探寻土家族茶文化未来发展的路径。
[1] 政协铜仁市委员会.铜仁文化旅游丛书:铜仁百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
[2] 任艳蕾,余霁薇,张弼东,等.基于GIS的印江团龙村公共空间步行可达性研究[J].中外建筑,2018(03):108-111.
[3]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4] 梁正海,刘高,张驰.构建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增加梵净山旅游新元素——关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03):94-98.
[5] 丁以寿.中国茶文化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
[6] 政协铜仁市委员会.铜仁文化旅游丛书:铜仁百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
[7] 中共铜仁地委宣传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铜仁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黔东民族文化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1.
[8] 王财,杨秀琴.铜仁民族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9] 金忠秀.贵州省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场观摩会在雷山召开[N].贵州日报.2020-09-30(02).
S571.1
B
1006-5768(2022)02-081-005
2021-05-31
舒琴(1996—),女,贵州铜仁人,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茶文化与贸易。E-mail:1749018994@qq.com。*通讯作者:章传政(1971—),男,安徽潜山人,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zcznj@126.com。
投稿平台:https://cytb.cbpt.cnki.net
(责任编辑:徐千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