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葡萄产业的现状与思考
2022-11-23浙江省诸暨市农业农村局311800郭明
浙江省诸暨市农业农村局(311800)郭明
1.发展现状
葡萄是浙江省诸暨市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早在上世纪70 年代开始就种植巨峰葡萄。本世纪初,随着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葡萄产业迅猛发展,2012年前后达到高峰,种植面积1.2万亩(1 亩=667 平方米,下同),年产葡萄1.2 万吨,产值1 亿元,从业人员超1 500 人,亩均效益超万元,主栽品种美人指种植面积8 000 多亩,居华东地区首位。
2015年后,因重产量不重质量、市场供过于求等因素影响,效益急转直下,每亩收益仅千元,不少大户甚至亏损严重。2018年后,引进新品种阳光玫瑰,90%的美人指种植户改种阳光玫瑰。目前,葡萄种植面积9 700 亩,年产葡萄9 700吨,产值8 000万元。有500亩以上葡萄专业村4 个,50亩以上种植大户12 户,从业人员1 000 多人。横向看,产业萎缩三分之一;纵向看,无论是面积、产量,还是效益,与周边县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2.主要问题
(1)质量意识不强 不少种植户盲目追求高产,质量安全意识、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难以接受新理念、新技术,不愿疏花疏果,导致葡萄个头小、颜色差、糖度低、品质差,既做不到像嘉兴葡萄那样以外观取胜,也做不到浦江葡萄一般以品质站稳脚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市场定位不准 从业者平均年龄在60 岁以上,对品种、市场、消费群体没有自己的定位,种植随大流,看样跟风,导致葡萄品种更新快,没有形成本市特色优势品种,且成熟期集中在7 月底至9 月底,这也是全国葡萄集中上市季节,因此,每年都会出现滞销。
(3)服务管理滞后 主要产区立地条件不理想,葡萄生长地下水位必须低于80厘米,但诸暨绝大部分种植区域地下水位在50 厘米左右,且大多数农户基地建设不规范,设施落后,近年多次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影响种植积极性。支持葡萄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技术指导、农超对接、深加工等方面有待加强。
3.对策措施
按照“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流通”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努力把葡萄产业打造成诸暨的富民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1) 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提升葡萄品质 树立优质栽培理念,从追求高产向注重优质转变,大力提高鲜果质量。一是品种优良化。开展优良品种引种试验,结合土壤气候、市场行情、专家论证等情况,筛选确定适合诸暨种植的主导品种,做好宣传推介工作,从源头上确保葡萄稳产优质。二是栽培标准化。积极推广“控产提质”标准化栽培技术,大力开展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以点带面、以面促片,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促进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和无公害。三是果品优质化。加强贮藏冷链建设,在地设立葡萄收贮点,对葡萄果品进行预冷、分级、包装、贮存等精细处理,支持建造保鲜冷库,延长鲜果供应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追溯管理能力,确保葡萄质量安全。
(2) 处理好“散”与“合”的关系,促进规模经营 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以大园带小园,以大户带散户,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道路。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引进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引进、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力度,打造产销加、研学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引领葡萄产业发展。二是合作社推动。充分发挥各类葡萄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由合作社对葡萄产销实行统一指导、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等“八统一”服务,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市场风险。三是农户联动。强化基地、农户的基础作用,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培养农民技术员和种植能手,提高农户品质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夯实葡萄产业发展基石。
(3) 处理好“产”与“销”的关系,开拓内外市场 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拓宽销售渠道,让葡萄销得出、销得好、销得快。一是找准市场定位。葡萄种植技术要求较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难以掌握新技术的种植户,引导种植管理要求不高、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巨峰等品种,年纪轻、文化水平高、能掌握新技术的种植户,引导种植技术要求高、品质优、效益高的阳光玫瑰等品种。并推广6、7 月上市的早熟品种,错时销售,增加收益。二是拓宽销售渠道。发挥葡萄协会作用,开展产销信息服务;建立葡萄集散中心,设置葡萄自产自销点,促进葡萄在本地销售;加强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网络建设,采取网上销售、订单销售、外地驻点销售、农超对接等方式,开拓外地市场。三是打响公共品牌。将葡萄纳入诸暨对外宣传推广大平台,通过举办葡萄节、品评会、产销会、采摘游等活动,营销推介葡萄公共品牌——“美人笑”,推出专属设计包装,提高诸暨葡萄知名度、美誉度,助力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