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有机旱作农业技术要点
2022-11-23王锦华
王锦华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乌兰察布是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市,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自治区平均水平的1/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当地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主要为地下水,地下水常年处于超采状态,水井越打越深,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生产用水所占比重达78%。水资源是当地现代化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打破发展瓶颈,减少农业生产用水,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办进一步明确发展理念,落实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措施,将节水农业发展成为新常态。
一、有机旱作农业基本概念
农业气候学将年降雨量200~500 mm 地区称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 mm 以下地区称为干旱区,二类地区合并称为旱作农业区域。旱作农业类型有无灌溉农业、有灌溉农业、天然草原利用极设施农业等。
有机农业是维护土壤、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一种生产体系,发展遵循区域内生态发展与循环规律及生物多样性,不会对产生不利影响的外在投入物质形成过多依赖。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创新思维以及科学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界和谐共生[1]。
有机旱作农业是在传统种植模式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管理技术的耕作方式,通过合理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改进土壤理化性质,采取科学农耕制度,通过深翻深耕土地、增施有机肥、建造梯田、秸秆还田等方法,维持水土平衡,减少水分蒸发,提升土壤肥力。
依据相关国际惯例,有机农业以生产有机食品为主,生产过程要达到国家食品生产标准,并通过政府有机食品认证,严禁使用违禁农药、化肥、调节生产药剂以及动物饲料添加剂等。有机农业与有机旱作农业侧重点不同,有机农业倾向食品安全,而有机旱作农业侧重生产技术与生产过程,具有综合技术上的相通点。
二、有机旱作农业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
品质优良的作物种子是开展旱作农业的基础,不同作物品种与品系其抗旱、耐旱特性有所不同,生产中要重视选择与培育符合区域内生产特点的作物品种。为顺利开展乌兰察布市有机旱作农业,需挑选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且耐旱性、耐贫瘠能力强的优质品种。为避免因自然条件导致的大范围农作物减产,可在耕种时选择多种综合特性优良的作物品种,降低耕种单一种类带来的减产风险。
2、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既是土壤肥力尺度,也是土壤抗旱能力标志。相关研究表明,同时期内,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耕地水分蒸发量较少,水土保持能力较高。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地力水平,进一步优化土地内部储存水分及抗旱的理化结构,可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方法,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与扩散,扩增有益菌群,从而实现固氮、解磷、解钾、提高作物抗逆性的目的,全面提升有机旱作农业的产量及生产质量。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有机胶体吸水量是黏土吸水量的10 倍,黄土高原中2 m 土层最高存水量接近其所在区域的年降水量,水分蒸发量减少超过40%,有机质含量从原来的10 g/kg 增加到15 g/kg[2]。因此,增施有机肥可有效提升地力及储水量,满足作物的生长所需,从而提高作物总产量。
3、深耕、深翻
在多年耕种的土地上进行旋耕操作会生成犁底层,土壤板结较严重,严重阻碍农作物的吸水能力,从而影响整体抗旱效果。深耕、深翻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层,将深层土壤翻出打碎,增加土壤耕作层厚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耕层结构及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活性与蓄水保墒能力,促进土壤熟化,有利于农作物根部的扩增及深扎,提高抗旱能力。
深耕时间以秋冬季节封冻前为宜,耕翻深度以30~40 cm为宜,底土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或表层黏土层较厚可适当增加耕翻深度,砂土则不宜深翻。另外要注意耙涝保墒,早春进行顶凌耙地,也能起到较好保墒效果。
4、保护性种植
秋季收获时,高秆农作物要留茬30 cm 左右,矮秆作物留茬20 cm 左右,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在田间,春天留茬耕种或耕种再播种,尽量少耕或免耕,可减少耕种整体次数及投入成本,每公顷节省约750 元[3],且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
5、水土保持
乌兰察布市农业用地大部分为丘陵地,土地平整度整体偏低。因此,在耕种前要进行整地,将其处理平整,把起伏坡地整修成梯田形式,以降低农业耕种难度,且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在平整土地上进行耕种,也能有效提高农作物整体产量。
6、轮茬耕作、间作、套作
大部分农作物生长时根部会分泌出程度不同的有毒物质,连作土地中的有毒物质较多,极易引发病虫害。不同作物轮茬种植能有效解决此问题,既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也能确保土壤的营养结构平衡,维护生物菌群分布,提升地力水平。
间作即合理安排耕种结构,避免单一农作物大面积种植引起大范围的病虫害。套作则利用农作物生长高度、收获时间不同,提高农作物对光热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7、膜下滴灌、渗灌
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领域中,使用较为普遍的灌溉技术是膜下灌溉技术。通过地膜覆盖及铺设应用滴灌、渗灌管道,结合高效用水技术与水分生理调控机制,使有限的水资源优先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及时覆膜减少水分蒸发,起到蓄水保墒效果,持续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水分滋养,缓解干旱,确保生产质量及产量,达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目的。膜下滴灌、渗灌技术能有效缓解当地农业旱情,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严重干旱区域,可在地势低洼处建设必要的储水池储蓄雨水,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水资源。
8、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按照土壤实际养分含量、作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需肥特点与规律,将肥料配比兑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滴灌、渗灌管道,实现系统供水与供肥,定时、定量、均匀浸润作物根系,使根系部位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含水量适宜的状态,提高肥力利用率。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乌兰察布市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有效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肥料成本及人工成本,确保农作物对养分及水分充分吸收,提高生产质量及产量,是有效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
三、结语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乌兰察布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更是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农业领域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与时俱进,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先进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膜下灌溉技术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作物产量及质量。乌兰察布市要建设与完善现有的有机旱作农业体系,实现土地资源、生产技术及管理技术的高效配合,促进乡村经济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