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研究
2022-11-23赵发华
赵发华
(甘肃省民乐县童子坝河水利管理处,甘肃 民乐 734500)
水是生命之源,是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占有量较少,但用水需求却巨大,尤其是近些年工业、农业的高速发展,使用水危机更加严重。在此情况下,必须树立节水理念,发展节水农业,以实现农业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1 灌区水资源使用现状
我国水资源比较稀缺,很多地区都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然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灌溉消耗的水资源巨大。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我国开始大力提倡节水农业,灌区水资源浪费问题有了很大改善,节水农业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此同时,灌区在水资源利用、水资源管理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1 观念落后
目前灌区群众的节水意识普遍相对淡薄,部分群众根本就未认识到节水工作的重要性,认为灌区宣传推广的节水工作与自己无关,在取用水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还有一些群众认为节水会导致农业减产,会影响经济收入等,因而参与节水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低,在平时不能做到自觉节水[1]。同时,灌溉技术落后。管灌、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措施由于一次性投入大,管理成本高,一般农户无力承担,因此不愿使用。大水漫灌等传统技术在灌区仍旧存在,低压管灌、喷微灌等技术的应用率不高。
1.2 新型灌溉模式发展缓慢
近些年,我国一些灌区开始大力发展滴灌工程,旨在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灌区节水示范工程建设进度缓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高效节水示范,未创新推广出适合灌区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用水模式[2]。
1.3 资金缺口较大
受资金制约,灌区节水制度无法落实,节水工程建设进度缓慢。同时,种植结构受市场影响大,灌区种植结构失调,难以形成上规模的成片粮食作物区与高经济作物区,给高效节水措施的推广造成阻碍。除此之外,由于资金短缺,灌区高效节水设施还不健全,缺少调蓄水池,高效农田灌溉节水技术发展缓慢,节水技术的应用率也相对较低。
2 灌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
2.1 渠道衬砌与改造
要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就必须做好渠道改造工作。采取衬砌、改造渠道等方式减少水的下渗,使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目前部分灌区还在使用土渠,土渠的吸水性特别强,水源从土渠流向田间时,有大部分会渗透进土壤,输水的损失特别大。因此,建议在灌区修水泥输水渠或浆砌块石渠道,使用这类吸水性弱、不易渗水的渠道代替土渠,可有效减少渗漏损失。有研究表明:相较于土渠,浆砌块石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60%~70%;混凝土衬砌可减少损失80%~90%;塑料薄膜防渗可减少损失90%以上[3]。在开展渠道衬砌改造工作时需注意,将灌区的土渠进行改造并不是指将所有土渠都进行改造,对于一些地区(如年降水量较少的地区),降雨渗入土渠能有效补给地下水。因此,在改造渠道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根据灌区实际的气候、降水、种植结构以及用水稀缺程度制定最为科学可行的渠道衬砌改造方案,以获得最为理想的节水效果。
2.2 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要实现节水目标还需改进田间节水灌溉技术,运用更先进的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损失与浪费。
2.2.1 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是发展节水农业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平整土地不仅能防止土壤盐碱化,让土壤保持较好的肥力,而且还能提高灌溉的均匀度,使田间作物均匀吸收水分,确保作物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提高作物产量。因此,灌区必须高度重视土地平整工作,并且采用先进的整地技术(如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实现对土地的高精度整理[4]。
2.2.2 畦灌 畦灌是一种重要的节水措施。如果灌区的作物种植密度过大,建议推广应用畦灌技术。运用畦灌代替大水漫灌将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损耗率,提升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在采用畦灌技术时,应先做好土地平整工作,在水流推进方向上减少田块破面上下起伏的不平整状况,将影响畦灌效果的反坡、倒坡等问题消除,使田间有适合畦灌的畦面纵坡,保证水流能顺利、快速地流到作物根部。
2.2.3 沟灌 沟灌也是一种有效的节水方法。经研究与实践证明,在种植向日葵、甜菜、玉米等宽行距作物的田间,使用沟灌技术能大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的无端损耗与浪费。在种植宽行距作物的田间使用沟灌技术,不仅不会破坏作物根部土壤结构,也不会引起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而且还能减少水的深层渗漏与地面蒸发,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在使用沟灌技术时,应当根据土壤的坡降以及土壤透水性来确定沟长。如适合将黏质土的沟长确定在60~80 m,砂壤土的沟长确定在30~60 m 范围[5]。沟间距根据作物行距确定,两者是相等的关系。
2.2.4 膜下滴灌 膜下滴灌技术属于一种复合型灌溉技术,该技术是将滴灌、覆膜2 项技术的优点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灌溉技术。膜下滴灌技术通过滴灌毛管与滴灌带将水源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系,提高了作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利用,并且因为是在膜下灌溉,水分蒸发速度也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水分的损耗与浪费,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显著提高。在膜下滴灌技术下,水与肥混合灌溉,既加快了肥料的溶解速度与作物的吸收速度,更简化了生产程序,减少了劳动量,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3 优化用水管理
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灌区可对用水管理计划与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具体调整措施:根据灌区实际用水需求与四季水储量变化制定具体的用水方案,依据“定额灌溉、以亩定量”等对灌溉用水量进行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损耗与浪费,使水资源得到真正合理地利用。在分配与使用灌溉用水时,要对用水总量进行控制,根据每个农户所需要灌溉的田地面积以及各地块内种植的作物种类和作物在各个季节的需水量计算与确定分配给每户的灌溉水量,后期严格按照这一计算数值给每个用水户分配用水,以此实现对水资源的精准管控。为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需对水价进行调控,充分利用水价的杠杆作用来增强农户节水意识,促使农户积极主动投入到节水事业,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另外,要采取严格的用水管理措施,对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的用水户征收累进水价,通过这种方式避免水资源浪费。灌区供水管理可实行“水管所+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社(用水小组)+农户(用水户)”共同参与的灌溉管理模式。水管所按渠系分别成立渠系委员会和灌溉管理小组,下设管理站,对渠系供水和各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单位的用水进行管理和组织协调。还可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平时严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灌区各项规章制度;负责组织用水户管理、维护所辖田间水利工程及灌溉设施;及时向水管所申报灌水面积及种植结构,申请水量;严格执行渠系轮次配水计划,做好斗口配水、水量调配及测水、量水、水费结算工作,加强田间用水管理,组织用水户公平、有序、高效用水;及时向用水户收取水费、水资源费、末级渠系水费,并按时足额向水管所缴付水费、水资源费。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用水户做好末级渠系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保证工程设施完好,高效运行。在灌区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水管所要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规章制度;严格水资源管理,依法管水,科学调度,合理配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做好水费结算工作,严格成本核算,搞好水费及水资源费征收。
2.4 完善节水配套工程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节水型灌区建设,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计划用水管理和用水审批。在灌区开展灌溉试验研究,指导农户科学、合理灌溉;开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增强群众节水意识。相关部门通过宣传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共同节约用水,借助各种媒体宣传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从而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同时,在灌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通过对污染的水资源进行及时处理和再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权责与利益进行划分,使各项管理责任与任务具体分摊给单位或是个人,从而解决管理权责不明确、工程无人管理等问题,切实有效地维护灌溉工程,进而使工程发挥最大作用。
2.5 强化资金保障
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稳定的资金保障。现阶段我国多地受资金制约,灌区节水制度得不到落实,节水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补全资金缺口,推动节水型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增加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资金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必须通过相应的激励、引导等措施推动社会机构、企业等向节水型农业投资,丰富节水农业资金来源,有效减轻资金限制。二是节水型农业要设立专项资金,构建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全面解决节水型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为节水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3 结语
我国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危机比较严重,发展节水农业意义重大。灌区要根据国家有关要求,结合灌区具体情况从灌溉工程、灌溉技术、灌溉管理等方面入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