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模式推广
2022-11-23张宗宇
张宗宇
(贵州省桐梓县尧龙山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桐梓 56320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不断提高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水平的同时,还需要重视高产技术的推广。通过不断增强种植户的热情、加快栽培技术的创新以及提高机械化水平等措施,达到水稻高产的目的,实现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1 水稻种植现状
当前我国水稻种植的技术愈发成熟,水平也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首先,种植户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对水稻优质栽培及高产技术的认识不充分,认为该技术的推广及实践主要靠政府,对技术的认可度及使用率不高,多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其次,高产栽培技术不够成熟,造成不同种植区内的产量差别较大。最后,不同地区的土壤情况不同,土地较为贫瘠的地区容易出现缺磷少氮、有机质含量偏低的问题,导致水稻的产量降低,通常会使用有机肥、配方肥、复合肥等改善,但是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择优良品种
要确保水稻高产,首先要科学合理的选择优质的种子。若选种不科学,极易造成水稻减产,严重者甚至影响粮食安全。自然条件是影响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依据种植区的实际环境选择品种。为此,需要深入种植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种植区内的地质、气候等条件,明确当地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可用水源总量,检测水质,做好土壤元素含量的检测等。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避免发生大量死苗的情况。与此同时,水稻品种要有抗病性,避免种子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致使水稻无法正常生长。做好水稻品种的选育工作,及时淘汰叶枯病以及稻瘟病等易感品种,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产量。
2.2 科学移栽
选择优良品种是基础,科学移栽是水稻高产的关键步骤。栽植时秧苗与秧苗之间要留有适宜的距离,保证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吸收阳光,种植间距过密会导致水稻缺乏营养,种植间距过疏则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要准确判断水稻种植间距,种植人员可以采用小面积试验的方式确定间距。另外,为防止土壤黏重在一起,插秧时秧苗不能过深入土,避免秧苗返青受阻。水稻幼苗在培育30~32 d,符合生长标准即可进行移栽。为有效提升幼苗成活率,移栽前应平整土地、做好积肥的施撒。整地深度以10~15 cm 为宜,整地后的土壤应疏松、多孔。此阶段的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辅之以化肥肥料。整地后需及时施撒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料,并施撒适量的氮、磷、钾肥。幼苗的移栽时间影响幼苗的成活率以及正常的生长发育,移栽应考虑当地实际天气。与此同时,幼苗在进行移栽时,需先确定移栽密度,保持良好的田间密度,有助于实现水稻高产[1]。
2.3 保持田间水分
水稻在不同的生长期对水层要求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水稻生长过程中应保持水量达到浅水层为宜,辅之以适时的灌溉。幼苗移栽后进入成活阶段时应处于较深的水层中,水层深度在8~10 cm。待幼苗成活后,逐步降低水层深度即可。水稻在抽穗期的水层应保持在10~13 cm。当进入生长发育中后期,为创造良好的干湿交替环境,需及时排干水量进行晒田工作。例如,在地势较低洼的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加之施入有机肥过多,田块容易发生还原作用,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早晒和重晒,提高水稻的抗逆性。种植人员还要依据水稻长势和水稻叶色变化来进行田间水分的管理,水稻叶色过深时需要早晒以及重晒,而叶色较浅则可以晚晒和轻晒。需要注意的是,收获前15 d 左右应将积水排出,避免影响水稻的正常收割。水稻种植后,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补充营养以及有益元素。施肥要以无污染、绿色环保肥料为主,防止植株因养料不足发生大面积死亡。同时,还要完善灌溉体系,做好灌溉设备的保养与维修,为水稻及时提供充足的水源。此外,定期检测水源质量,严禁使用污染超标水源,确保水稻食用的安全级别。当水稻出苗后,做好查苗、补苗工作,确保水稻健康生长。为有效防止植株发生倒伏现象,可以在植株拔节时使用唑可湿性粉剂。长穗期应避免过早的封行,在天气晴朗时进行叶面追肥有助于穗粒的显著提高。
2.4 除草防虫
杂草与病虫害的侵袭是水稻发生减产的重要原因。对于杂草来说,种植期内喷洒适量的除草剂是有效的措施,能够避免杂草在水稻的生长期内发生与其争肥的现象。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来说,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视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基础。在进行田间管理除草、防虫时,应施撒一定的农药,在农药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高效、低残留的药剂,确保水稻食品的安全性[2]。
2.5 科学施肥
水稻种植过程中,单靠稻田自身的肥力及养分难以满足水稻生长及高产的需求,科学施肥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施肥时,要有一定的规划,根据稻田的实际,不得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层的永久性破坏,避免因土地丧失营养而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一般情况下,水稻种植多以复合肥为主,在使用复合肥时,应做好氮、磷、钾3 种肥料的配方工作,保证使用频率满足种植要求。比如,水稻幼苗期主要施加氮肥,但不得使用过量,避免肥料将幼苗烧死,但若施加太少也容易造成幼苗因所需生长元素不足而无法正常生长。水稻在结穗阶段,需要增加适量的磷、钾等元素,确保结穗质量。水稻种植以复合肥和有机肥料为主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有机肥料是对土壤伤害最小的肥料之一,有利于土壤的重复利用,保持水土的营养[3]。此外,还应加强绿色有机肥的研发,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水稻种植,在逐渐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尽可能使用生态肥并确保精准施肥。
3 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推广
3.1 转变种植思维,配套栽培方法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离不开种植农户的思维转变。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接受程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农户对先进栽培技术的理解不足,其无法掌握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造成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阻力。因此,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干预,提高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意识到高产栽培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了解到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更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良种良法的高产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水稻的质量与产量。良种良法栽培主要依据传统的水稻品种,与实际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充分融合育种与栽培技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气候环境愈加恶劣,土壤环境也受到影响,更应重视育种与栽培的有机结合,以应对土壤、气候等因素对水稻造成的不利影响。
3.2 培育抗逆性水稻,提高肥料利用率
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杂草稻,普通的除草剂很难将其彻底去除。因此,水稻抗逆性的培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当田间发现杂草稻时,可使用咪唑啉酮药剂进行喷洒,对去除杂草稻、阔叶杂草等具有良好的效果[4]。除此之外,耐干旱、耐低营养也是水稻的抗逆性培育的重要方面。例如,非洲新水稻以及热带主导水稻等品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表现。高效肥料是实现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可以依据水稻所需氮肥的规律以及土壤所能提供的氮肥能力,通过合理的施加氮肥进而提高氮肥的使用效率。由于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水源,为实现高产栽培,节水栽培技术是其创新的突破点。例如,采取保护性耕作的方式,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保证水源的供应。
3.3 采用立体稻田种养模式,绿色防治病虫害
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立体稻田种植作为生态种植模式,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水稻生长特性与鸭、鱼等生活习性相结合,实现绿色、生态化种养模式。例如,稻鱼共作模式是在不更改水田种稻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田埂高度,开挖河沟的方式,实现水稻与鱼的混养,其优势较为明显,即成本低、周期短、确保粮食增收等,可进一步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除此之外,化学药剂的减少,采用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式,能够促进水稻优质、高产。同时,不断改进农艺技术水平,提高灌溉深耕的能力,对冬闲田进行统一的深翻,有助于清除越冬虫害。
3.4 改善水稻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机械化水平
农业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机械化的种植,不仅能够节省人力资源成本,更有助于推进规模化、系统化的生产,不断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在提高水稻种植产量、提升农户经济收益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5]。现阶段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多选用插秧机进行水稻的种植,其优势在于机器的适应性强,种植户可根据不同的地形调整插秧机深度以及植株间距离,有效提升插秧的效率,提高水稻种植水平。
3.5 建立示范种植田,加强技术宣传
水稻高产技术的推广、栽培技术的改善都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宣传,可通过建立科学试验田的方式提高高产水稻的宣传与推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善升级水稻技术的同时,加强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例如,选择试验示范田时,需要投入资金购入机械设备,同时还要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除此之外,对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与宣传时,政策补贴必不可少[6]。第二,选择适宜的宣传渠道。传统水稻试验田的宣传、栽培技术的推广多选择农业期刊、农业书籍等,宣传方式单一且宣传渠道较为狭窄。农民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对文字类的期刊、书籍兴趣不大,宣传效果不佳。现阶段自媒体发展迅速,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宣传,全方位对高产技术进行推广,提高农民的认知,提高高产水稻的种植质量和水平。
4 结语
无论从水稻的重要作用,还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水稻高质高产是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水稻高产技术在推广与实践中,要注重因地制宜,通过提高水稻的机械化生产、加强技术宣传等措施,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