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探索
2022-11-22白芳
摘 要:音乐教学游戏化,简单来说,就是“玩中学”。这种形式的音乐教学不再使用单纯说教的方法,而是采用形式各异的游戏,让幼儿在玩乐中掌握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养。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内容是感受歌词内容、感受音乐旋律等,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思维,促进“玩中学”这一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基于此,文章对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重要意义以及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
作者简介:白芳(1972—),女,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深入学习音乐的前提是发自内心喜欢音乐。幼儿活泼好动,教学游戏化恰好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相契合。借助游戏展现教学内容,是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最好体现。将抽象的音乐知识与游戏相结合,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做适当的改变,在充分尊重幼儿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其音乐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喜欢游戏,也正因为如此,幼儿在面对较为枯燥的授课模式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游戏化的音乐教学是让幼儿在玩游戏的同时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趣味性,逐渐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音乐是一种优雅的艺术形式,其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音乐教学游戏化需要教师融入更多的动态元素,这样不仅能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还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升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增强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有利于深化幼兒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在音乐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融入游戏活动中,以此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倘若教师进行单纯的音乐教学,即便课堂知识较为丰富,幼儿也难以全身心参与其中,也难以实现深入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对音乐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这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深化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二、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现状
音乐教学游戏化除了能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学习的轻松愉快,还能提高他们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然而,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目前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被游戏”
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虽然将课堂贴上了“游戏”的标签,但游戏的教育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从表面来看,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情节、玩法、规则等一应俱全,但一些幼儿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尊重,所以他们无法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音乐游戏活动,很多幼儿并不感兴趣,再加上教师过度干预等,音乐教学游戏化效果不佳。例如,在一些音乐游戏中,幼儿有自己喜欢的玩耍方式,但由于教师对具体玩法进行了严格限制,幼儿处于“被游戏”状态,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二)为了游戏而游戏
在部分教师的音乐教学中,幼儿只是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其相应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并没有得到发展。为了游戏而游戏的音乐教学从表面上看十分热闹,但实质上幼儿对美的感受、表现、创造能力等都还停留在原有水平[2]。例如,在教学《捉小鱼》这首歌曲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捕鱼和逃跑的游戏,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融入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导致幼儿的音乐素养得不到有效发展。
(三)缺乏对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部分教师将重点放在幼儿在游戏中的快乐体验上,不断强化外在的刺激,导致一些幼儿养成了不良习惯,如无法静心倾听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幼儿的浮躁情绪,进而对他们专注倾听、认真思考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策略
(一)树立师幼互动游戏观念
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认为幼儿应该听话、守纪律,不应乱说、乱动等。从表面上看,这是在要求幼儿守纪律,但实际上这种限制幼儿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幼儿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还会对幼儿探索、创造精神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使幼儿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束手束脚,缺乏创造力。因此,树立正确的游戏观是教师开展游戏化音乐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3],教师不能只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而是要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游戏中,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并对幼儿的发现和探索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以教学《糖梅仙子》这首歌曲为例,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需准备好各种素材,如王冠、糖果等。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糖梅仙子,随着音乐节奏传递糖果;教师则扮演精灵国的国王,任务是找出未能把握音乐节奏的幼儿,并让他们表演一个自己擅长的小节目。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中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幼儿,不能疾言厉色,否则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通过上述方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与教师、同学交流和分享,还能掌握音乐知识。
(二)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要想让幼儿的音乐情感得到充分激发,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教师就要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虽然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一些视觉材料,如图谱、PPT、节奏卡等,可以使音乐具象化。例如,在教学《买菜》这一歌曲时,由于歌词中有很多菜名,有些幼儿无法正确区分,因此不敢参与游戏。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图谱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这不仅能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还能让他们认识菜名,从而积极参与游戏,解决教学难点。音乐游戏中的材料适宜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是否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好的材料能够促进幼儿良好音乐感受和体验的形成。例如,《毛毛虫和蝴蝶》这一歌曲主要分为三段,其中A段音乐是对毛毛虫伤心情绪的表现,所以旋律较为缓慢低沉;B段采用了具有爆发力的旋律,用以表现毛毛虫化茧成蝶的痛苦挣扎;C段的音乐较为轻快,可以让人感受到毛毛虫重获新生的喜悦。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丝巾等材料来模拟毛毛虫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展现这首歌曲。
(三)设计合理的活动规则
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具有明确的规则,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也是如此。教师必须为音乐教学活动制订相应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在制订游戏活动的规则时,要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在内,还要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不宜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
例如,在教学《找朋友》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让幼儿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当播放到“找到一个好朋友”时,让幼儿开始寻找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游戏虽然很简单,但教师也要制订明确的游戏规则,并且在游戏开始前和游戏过程中,向幼儿反复强调要遵守游戏规则。比如,在找朋友的过程中不要着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不能因为争抢一个好朋友而发生争吵,等等。合理的游戏规则能有效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
(四)创设音乐情境
以幼儿为主要对象开展的音乐教学,不能单纯地讲解音乐知识,否则幼儿不仅难以理解音乐知识,还极有可能会丧失学习兴趣。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效的音乐情境,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参与游戏,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幼儿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激发,积极与教师进行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吹泡泡》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喜欢吹泡泡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在上课之前,教师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视频,并制作成课件,并在上课之初展示给幼儿看。等幼儿沉浸在课件之中的时候,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吹泡泡工具分发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尝试吹出美丽的泡泡。然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在音乐声中吹泡泡,在泡泡的世界中快乐玩耍,并抓住合适的时机向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們,大家在玩的时候,老师播放的歌曲叫作《吹泡泡》,你们想学吗?”由于之前已经玩了吹泡泡的游戏,所以幼儿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本会回答道:“想!”最后,教师演唱歌曲并进行教学。情境创设与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相契合,能使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切实感受音乐的魅力,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五)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在音乐教学游戏化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提升课堂的游戏氛围,让幼儿更好地参与音乐学习[4]。例如,在教学《蜗牛和黄鹂鸟》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歌曲,并要求他们认真聆听。歌曲播放结束后,让幼儿说一说这首歌曲中有哪些角色,待他们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再组织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角色,或是歌声动听的黄鹂鸟,或是坚持不懈往上爬的蜗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指导幼儿结合歌曲中角色之间的对话,运用相应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幼儿会积极参与其中,用心琢磨歌词,活灵活现地展示歌曲的内容,从而获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上述方式除了有助于幼儿学习,还有助于幼儿树立自信心,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六)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全面、深刻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思,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因此,教师要将肢体语言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音乐。例如,教学《小手拍拍》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歌曲播放的过程中做出歌词中相应的动作。在《小手拍拍》这首儿歌中,有一句歌词的意思是拍拍手,然后用手指出眼睛的位置,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先拍一拍手,再用手指一指眼睛。这样既能提升游戏的趣味性,促进幼儿音乐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又能使课堂氛围保持良好的状态。不仅如此,让幼儿根据音乐做动作,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提高歌曲与教学情境的融合程度。幼儿的表现欲望十分强烈,思维、想法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创造,以此提升幼儿的音乐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七)根据实际编创歌词
部分幼儿虽然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学习自主性较低,这一点在正规化的音乐学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幼儿园之所以要开展音乐教学,不仅是为了向幼儿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提升幼儿的道德素养,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生活习惯[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让幼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对歌词进行编创,以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某次音乐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而是设定一个主题——“我要自主穿衣服”。自主穿衣是幼儿需要养成的生活习惯之一,若教师只是利用口头讲解,那么幼儿很难深刻理解其内涵,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借助游戏,让幼儿结合自己在家中的日常表现自主完成歌词编创,不仅能够使音乐教学变得生动,而且还能帮助幼儿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主动改正,使音乐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结语
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游戏化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幸福感,还能有效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如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因此,教师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游戏,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音乐知识。
[参考文献]
刘惠玲.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路径[J].家长,2022(17):130-132.
左宁.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的游戏化分析[J].家长,2021(15):139-140.
李玖联.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20(24):102-103.
陈佳.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初探[J].智力,2020(7):193-195.
裴璇.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8,9(7):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