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核心要素辨析
2022-11-22陈月王军明
陈月 王军明
在新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新的世情和国情指导下保证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的有力部署,这些思想渗透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相关论述中。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基础建立在全面系统地对思政课建设各要素进行理解和辨析,必须立足于强国一代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育人要求而不断开拓,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适时调整,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体系下不断改革创新。
一、坚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立足点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政治性是思政课的天然属性和重要标识,决定了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立足于党的时代新人培育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开好新时代思政课不断注入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深厚力量。
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任务中必须立足于时代新人的培育任务,推动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担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基本动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的根本遵循,也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基本动因。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思政课建设带来新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活跃的分子,是时代的“晴雨表”,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呈现出性格特征多样化和需求取向复杂化的态势。表现在:他们对社会稳定、公平和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等公共价值的关注愈加突出,对自由、幸福、理想、品德等个人价值的探索越发深刻,在多样化价值选择中却又表现出选择的迷茫性和不稳定性,在人生理想目标设定上呈现短视、消极作为以及对物质的高度追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必须在科学调查研究精神指导下,进行细致的群体样本分析,既要关注大学生需求的个体化,又要高度关注群体性的新变化,注重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价值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作为思政课教学客体的大学生因认知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易受错误思想和观点影响的拔节孕穗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高校思政课作为凝聚青年力量,统一青年共识的主渠道、主阵地,要有强烈的问题导向,仔细研判大学生群体需求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精准制定教学内容,转换教学体系,在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和因势而化规律的指导下,靶向发力。
三、遵循三个层次的规律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着眼点
高校思政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促进理论跃升,在实践中不断接受科学规律的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等大规律的遵循,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等中规律的把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小规律的掌握。
大规律从思政课教学所处的大环境出发,渗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从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对思政课进行明确界定;中规律立足思政课教学中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解决思政课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小规律从思政课的实效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出发,从学生发展规律着手,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思政课建设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发展阶段同频共振,要为党在不同时期培育堪当时代大任的青年人才而服务,同时不断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生动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明经验。这些不同层次的规律分别对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政课在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要素或者相关性的本质规定,在规律的指导下,思政课建设真正发挥出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素养的作用,进一步突出政治性,凸显效能。
四、坚持“八个相统一”原则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点
“八个相统一”原则既是对我国思政课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根本遵循。
(一)在方向把控上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最根本的属性。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中要始终坚守政治性的第一属性,要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同时要使学生系统地、彻底地掌握理论知识,加强科学的理论武装,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在内容传授上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承载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平台,思政课教学内容承载着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在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要注意教材體系向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转化,发掘思政课在大学生价值选择上的重要指引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
(三)在战略选择上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一方面,用好正面宣传教育的方式,发挥专业理论教育的优势,发挥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把党的创新理论思想带进课堂,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科学的理论观点回应大学生思想上的深层次认识问题,用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感染青年。另一方面,坚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特点,在正本清源讲清中国制度优势上,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潮坚决进行立场鲜明的理论批判,避免错误思想观念带来的错误影响。
(四)在效能转换上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思政课既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又要通过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思政课的有效性体现在理论灌输和实践上的相统一,要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紧密结合,要实现理论教育方法的多层次化和实践教学的多样化相统一,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五)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点。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等方面具有高度统一性,这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的规范性、教材的规范性、逐层抓落实的坚定性。而在具体教学中又呈现出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思政课教学中既要坚守统一性的要求,又要立足于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发掘思政特色资源。注意研究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課堂组织形式。
(六)在提升亲和力上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思政课教学是教与学互动关系的呈现,教师与学生形成教学中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教学效果的体现是主体和客体良性互动的结果,教师作为思政课内容的讲授者、价值的引领者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体的思考能力。
(七)在注重效果上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理论灌输有利于发挥正面教育的显著优势,一方面与时俱进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思政课实践,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了育人方针的贯彻实施;另一方面理论教育的特征决定了系统学习、文本学习、课堂讲授是主要方式。但同时,因理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思政课教学不可避免地产生教学空洞、刻板说教的呆板印象,继而影响了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因此,在理论灌输中要注意启发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灌输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八)在载体选择上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了其教学是一种“旗帜鲜明”的理论教育,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直接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价值引领。隐性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其他公共课程以及校园活动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思政课要与其他课程、思政课教师要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创设思政工作大格局,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网络阵地,开展春风化雨的隐性教育,与课堂的显性教育方式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学生的接纳度和认可度。
五、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关键点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播科学理论、价值引领、灵魂塑造的重要使命,教师的能力素质与承担使命相匹配成为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淬炼政治品格,建立职业自信,坚守学术和个人品德,线上线下严格要求自己,更好地担负起大学生成长引路人和知心人的角色。同时要不断提升讲好思政课的能力,不断提升锤炼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拓宽专业视野,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直面并且有力回应学生的理论需要和现实困惑。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编号:2021J1010)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编号:Ynavc20210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