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尔登湖》(下)

2022-11-22本栏目主持人钱金涛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意蕴

本栏目主持人:钱金涛

★上期观点★

串起《瓦尔登湖》最粗大的那根绳索是什么?李婕认为是“天性的刻度”。

范雅说,《瓦尔登湖》最大的音量,在说这样一个道理:无功利就无审美,无审美就无生活。

◆新读新思

(《瓦尔登湖》与中国最近的距离在哪里?郑怡说是田园和江湖之梦)

天地存我心,鸟兽若比邻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郑 怡

如果说中国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潜藏的梦,那这个梦一定沾染着或武侠或田园的气息。快意江湖也好,遁隐山林也罢,实质上都是寻求自我与世界和解的方式。在1845年的美国康科德城瓦尔登湖边,一位毕业于哈佛,以爱默生为友的28岁诗人,手持借来的一把斧头,亲自修筑木屋并独居于此,捧出了被誉为“自我修行的心灵圣经”的经典名著——《瓦尔登湖》。

在瓦尔登湖畔,梭罗亲眼见证了“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在那片生机盎然的湖水边,自然万物热烈而繁荣地共生共长。正如梭罗自己所说:“你只要在树林子里某个引人入胜的景点闲坐一阵子,也许所有林中栖居者会轮流登场,在你面前一一亮相。”他陶醉在这山林生活中,流连忘返,自得其乐,一如庄子所言,“同于禽兽居,与万物并”。

这种“鸟兽若比邻”的方式,和我们养一只宠物猫或狗是否有不同?猫狗也好,鹦鹉乌龟也好,我们饲养它们,似乎更多是出自情感寄托的需求。我们希望把饲养的行为当作一种爱的付出,与之相应的自然也就渴求通过这种行为来获取某些情感上的报酬。但在梭罗眼中,他更愿意和动植物以平等的地位和谐地相处在这世间。他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用一颗尊重又谦恭的心,温柔地注视着自然界中的小动物,认为自然并非人类的专属物品,还应该属于其他生命体。在他眼中,飞禽与走兽之间没有壁垒,动物和植物之间不存在差异,动植物和人类都隶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平等且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多么不谋而合。

在那些闪着智慧光芒的细碎平凡日子里,就连两只蚂蚁打架也成了梭罗眼中一件“激烈”的大事。以天地为穹庐,以鸟兽为邻,心怀悲悯地看待世间万物,对所有生命都致以敬意,这就是梭罗为我们展现的人性美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如果不曾抛弃凡尘俗世的羁绊,“过一种简朴、独立、豁达大度与富有信心的生活”,梭罗是无法从自然界中汲取到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的。

岁月的长河汩汩流淌,瓦尔登湖的湖水依旧静谧,一副波澜不惊、现世安好的模样。但我们却永远无法忘记,曾有一个孤独落寞的背影,在那湖畔的小木屋中思索着生命的真谛。

或许,《瓦尔登湖》提供的生活方式不能适用于每一个人,这条与世界握手言和的山间小路,却让我们的心灵中永远保留着那个澄净宁谧的瓦尔登湖。

(诗人不吃东西了?思想家怎么生活?请看李晓翠的全新解读和角度)

梭罗的豆子

◎重庆市广益中学 李晓翠

梭罗在瓦尔登湖种豆子。

他购买了3.125美元的豆种子、1.33美元的土豆种子、0.40美元的豌豆种子,播种在他亲手开垦的两英亩半的荒地上。只长洋莓、狗尾草、黑莓、甜蜜的野果子和好看的花朵的湖畔黄土上,有了梭罗的豆子。为什么要种豆子?他自己也不知道,想种就种了,行动之前,哪有那么多意义呢?

他没有施肥。英格兰干草需要小心地称过并计算其中的湿度和硅酸盐、碳酸钾,他懒得做这些,他宁愿听红眉鸟唱歌。豆子从“半开化”的土壤里冒出来了,阔大的叶子真好看。他的豆子就是野生的豆子,快乐而自由。有了土地、阳光和雨露,没有作物不能自己生长。

他给豆子松土和除草,从早到晚,持续了整个夏天。他起得很早,在晨露中赤脚工作,像一个造型艺术家——日上三竿的话,太阳会晒得脚上起泡。他拔取高傲的败草——猪猡草、酢浆草、芦苇草,并且把泥土堆到它们上面。没有牛马、雇工或小孩的帮助,也没有改良的农具,用手劳作,到了做苦工的程度——他的劳作特别卖力,也特别慢,因此他与豆子特别亲昵。他爱上了他的豆子。

他也爱上了劳作。他用锄头在犁沟边翻出新土,翻出古代曾在这个天空下居住过的一个史籍没有记载的民族所留下的灰烬以及狩猎用的箭头,翻出印第安人用火烧过的石头,翻出近代的耕种者残留的陶器和玻璃,翻出蝾螈——依旧是在古埃及时代就有的奇异模样……锄头敲打在石头上的叮当声,野鸽子的扑腾声,头顶盘旋的鹞鹰,湖的水汽,风,以及他的思想,从瓦尔登湖缥缥缈缈地飞向穹宇。他种的不再只是豆子,他的豆子让他爱上了土地。

他的秋田,有了收获——豆子以及锄不尽的败草。一部分属于虫子,一部分属于土拨鼠,一部分属于他。扣除成本,盈余8.715美元。他得到不少专门经验,种植,锄地,收获,打场,拣拾,卖出以及吃豆子,尽管他种豆子不是为了吃豆子。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贪婪、自私和把土地看作私有财产的卑劣习惯,用较少的土地、肥料、劳力种豆子,维持了他的生活。没有也不期望上百英亩的广袤土地和填不满的高大谷仓,他没有像那些不得喘息的可怜同胞一样被迫成为土地或者劳动的奴隶;当然,他也不是土地的主人。他“献出”了他的部分豆子。因为,每一颗豆子都属于大地与太阳,而非梭罗。

他想在下一个夏天种一些新“豆子”——几千年来,思想家们一直都在尝试播种的“豆子”,诚实、真理、淳朴、信心、天真等等,实验这些种子能否给人们带来“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

两年又两个月之后,梭罗终归离开了瓦尔登湖,不再种豆子了。他还有好多好多别的事情要做呢。

在瓦尔登湖畔,你或许会有幸邂逅遗落在土里的梭罗的豆子苗裔。它们躲过了漫漫时光中的虫子与土拨鼠,在苦艾、芦管、黍粟中招摇,一如沐浴在19世纪的阳光下。

如果不能亲临,你就翻开《瓦尔登湖》,那些豆子一直在书页里,等待着你的目光。

链接:

梭罗“种豆子”的意蕴

对劳作——尤其是在土地上的农业劳作——的审美观照是中西方文化史中的共同主题。梭罗种豆子,是这一文化主题之下颇为别致的一个典型案例。

1.种豆子,我种,我美;不是你看我种,你觉得美!

亲自从事体力劳动,跨越自阶级诞生以来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鸿沟。

2.种豆子,就是种豆子!

梭罗种豆子,是真的在种豆子,开荒,购买种子,播种,除草,除虫……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也不是美学意义上的,而是农学意义上的。这是“种豆子”的第二层意蕴,人类的生活,首先是基于农业的——真正意义上的农业。

3.种豆子,是我要种,不是我不得不种!

这是“种豆子”的第三重意蕴,自由意志——我可以,我愿意,我选择,我行动,我快乐!

4.种豆子,是我与豆子的爱情!

这是“种豆子”的第四重意蕴,不是因为热爱才行为,而是因为行动才热爱。

5.种豆子,是身体的觉醒!

梭罗为豆子锄草的时候,他的视觉、听觉、嗅觉异常灵敏——他的身体觉醒了,他的思想开始飞翔。这是“种豆子”的第五重意蕴,劳动最美,最快乐!

6.种豆子,不只是种豆子!

瓦尔登湖的梭罗是个农民,也是个诗人。所以,他种的是豆子,也不只是豆子。

这是“种豆子”的第六重意蕴,基于形而下的形而上才是真实的,真诚的!通俗一点讲,有体验的体会才是完整的,身心和谐才是健康的。

7.种豆子,不能只想着自己的豆子!

梭罗追求的就是“健康”的生活。他想在第二年夏天不再种豆子,而是种下“诚实、真理、淳朴、信心、天真等等”,是因为他试图把自己在种豆子过程中收获的“诚实、真理、淳朴、信心、天真等等”传递给其他人。

这是“种豆子”的第七重意蕴,关心自己,也要关心人类。

8.种豆子,种一两年就行了!

→主持人总结:

梭罗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过度迷信和迷恋,包括他所热爱的瓦尔登湖和豆子。于是,他潇洒地离开了瓦尔登湖,重归近代文明的怀抱。

这是“种豆子”的第八重意蕴,适度与节制。

梭罗是独特的,他理想的同伴是“粗野强健、经验丰富、聪明能干的人,他们或守护自己的城堡,或用牲畜托运夏季的木材,或独自在林中砍伐。……他们一生中天天在野外;这些人比荷马、乔叟或莎士比亚更伟大,只是他们没有机会表达,从未尝试写作”。这样的同伴可遇不可求,名人中比较符合的大概也就是辛辛那图斯了。辛辛那图斯本是一位平民,曾担任罗马的执政官,卸任后就回家种田了。罗马军队失败,遭遇巨大危机,元老们跑到田地边上,宣布让他担任独裁官。正在泥土里耕种的六旬老人脱下农服,换上长袍,募兵作战,击退敌人。罗马人欢欣鼓舞,希望他继续担任军事统帅,乃至愿意选举他为新的国王。在确定政局稳定之后,当了16天独裁官的辛辛那图斯脱下独裁官的袍子,又回家继续种地去了。这颗星球上,总有相似的灵魂,跨越时空的距离,告诉我们,你并不孤独。

黑格尔向往“有自我意识的精神的王国”,梭罗则说,脚踩大地,就会成为“泰坦”,也就有了“王国”。就像加缪,只有在阿尔及利亚的土地上,他才能寻回“家园”。

★下期预告:《小王子》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意蕴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卷土重来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梭罗的账单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