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王宗祠装饰艺术文化探析
——以福州城门镇石步村闽王宗祠为例

2022-11-22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宗祠祠堂楹联

孔 明

(福建商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在福州建城的2200年中,有着一段悠长的建立祠堂、书写族谱的历史。随着中原人士大批的南迁,氏族变迁,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各类祠堂。祠堂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其体系非常庞大,包括民俗、历史、建筑、艺术、文学文化等。祠堂的装饰艺术是祠堂文化视觉性符号的体现,不同的祠堂有着自己独特的装饰特色。

福州十邑祠堂之首为闽王宗祠,是祭奠开闽王王审知的祠堂。王审知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开创者,其在任时期,减税重教,修建水利,开办学堂,为国为民,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的大幅度提升。王审知“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使福建人民免于朝代变革的战乱,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因此,后世尊称王审知为”开闽圣王”“忠懿王”等。并在福建境内修建了数量庞大的不同规模的闽王祠堂,来纪念闽王为福建带来的贡献。祠堂内的建筑随着朝代的更迭、重修和扩建,不断地演变。时至今日,闽王祠堂的装饰艺术,不仅带有福建独特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成为闽地文化的物质载体。

一、石步村闽王宗祠

石步村,古时候叫浦西村,在头尾“塔仔”下游处,有乌龙江支流。因初始居住石姓人家,地处交通要道,所以,被称为“石步村”。闽王王审知从河南固始随军入闽,经过龙岩、漳州、泉州,几经周折到达福州下渡地区。闽王后裔十五世浚成公娶了石氏家女,深受石家厚爱,就在石步村立家。后来石氏衰弱,王氏繁衍,靠着山的西侧临江建宅,日益昌盛。王氏缅怀石氏,仍保留石步村的名字,但实则是王氏族人居住地。由于石步村地处福州市南台岛南端,依山临乌龙江,是古时候的贸易码头,商家旅客经石步码头去螺洲、白湖亭等地。因此,石步村也称为“王码头”[1]。

石步村闽王宗祠坐落于福州市南门外龙江村(石步村新称),为闽王后裔十五世浚成公所建,距今已有447年历史。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民国十六年进行扩建。1991年,为纪念闽王建都福州1090年,进行再次重建,成为“石步闽王纪念堂”。2001年,列为福州市仓山区文物保护单位。闽王祠(图1)占地面积2 075平方米,主体建筑792.48平方米,附属建筑648平方米。祠堂宽15.6米,深50.8米。祠堂为三进两院传统内院式,中轴对称布局。祠堂门墙为牌楼式,以白色为主,立面呈凸字形逐层跌落,一二层做飞檐墙帽。大门为石框门,两侧设立龙虎门,门上设有石匾。

图1 闽王祠正门

祠堂内沿中轴线依次设置礼乐台、祭祀厅,槐荫堂。礼乐台(上页图2)位于牌楼门后,背对门楼,面朝大殿,高于地平面一人高左右。礼乐台具有戏台功能,前方有开阔戏台面,后侧做屏门,两侧为出将入相门,是演员进出的通道。天井两侧设置瞧楼,为双层楼廊。上层通廊用于观戏,下层可通行。穿过通廊,可抵达中厅祭祀厅(上页图3)。祭祀厅凤尾斗拱屋顶,顶部结构为穿斗式梁架,6根特大楠木和珍稀的铁力木横梁相互辉映。祭祀厅内有18对浮雕石柱,上面刻有楹联。穿过祭祀厅,可以到达后厅槐荫堂(上页图4)。槐荫堂中央神龛里敬祀闽王王审知坐像,两侧供有石步王姓历代先祖牌位,庄严肃穆,神龛前端放置一张八角桌。槐荫堂左右各有一个对称的偏室。槐荫堂后边有角门。整个闽王祠建筑布列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昭穆有序,布局严谨。体现了传统儒家、理学中礼治秩序、宗法礼仪的思想。

图2 闽王祠礼乐台

图3 闽王祠祭祀厅

图4 闽王祠槐荫堂

二、石步村闽王宗祠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1.木雕艺术和文化

闽王宗祠的木雕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构件上,对于承重构件部分的木雕一般多用压低隐起、减地平钑与素平的方式进行装饰,而对非承重构件则进行精雕细琢,形成丰富多彩的造型[2]。闽王祠内的垂花柱(图5)为宫灯造型,柱头用剔地雕刻的莲花图案,柱身刻有仙道人物,形态生动自然,人物之间雕刻如意、飞鸟和花卉图案。在梁和柱交点的角落坐落的雀替构件,不仅是保证建筑稳定的力学构件,同时,也具有美学的装饰意义[3]。垂花柱旁边有雕刻成鳌鱼样式的硬挑檐,鳌鱼有文章显达,事业顺利如意,独占鳌头的寓意,是镇宅护院的吉祥之物。闽王祠的雀替(图6)采用透雕方式,通体雕刻卷云纹,用一种生动的形式将轮廓从直线转为柔和的曲线。祠堂内替木斗拱上(图7)采用大量的彩绘木雕进行装饰,将单件雕刻在建筑上进行结合,组成多对互相呼应的装饰造型,以此构成大体量的繁复视觉美感。其中最夺人眼球的是一对相互对望的凤凰木雕,为展翅飞翔姿态,每只尾部都延伸出五条长而华丽的羽毛,栩栩如生,凤凰齐飞,象征祥瑞。雕花企掌棚的木雕内容也颇为丰富(图8),木雕画面内容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是天庭宫殿,云雾缭绕中有跳舞天女,左右各有一只凤凰。中间部分为人世间,有老者幼童,骑马将军提刀将士等,均抬头仰望天空祥瑞景象。下部分是回字纹隔断和牡丹花鸟图样。装饰内容繁复,呈现出一副兴兴向荣的热闹景象。槐荫堂内忠懿王匾额旁雕刻着一排人物(图9),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有习武比试的武士,也有骑着白马的夫妇,还有挥旗者和捧书先生等,俨然一副热闹的人间百态。人物上下端雕刻卷草纹样,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边框。闽王祠内木雕施以彩绘,使其更为光鲜亮丽,光彩夺目。

图5 硬挑檐和垂花柱木雕

图6 雀替木雕装饰

图7 替木斗拱木雕装饰

图8 雕花企掌棚木雕装饰

图9 槐荫堂梁柱木雕装饰

2.灰塑艺术和文化

灰塑是福州传统建筑装饰的典型代表,由于福州沿海,贝壳来源丰富,以贝壳为原料的灰塑是福州独特的地域特色,在闽王祠的外观装饰中也有体现[4]。祠堂牌楼面屋脊中堆装饰金色双龙和太阳形顶刹,以及礼乐台屋脊的走龙雕塑都属于灰塑工艺(图10、图11)。龙身用铁丝作为的骨架支撑,在上面涂抹灰泥,增加动物形象的立体感。将灰塑通过打散、组合、拼接、剔除等方式进行组合和堆塑,制作立体复杂的形象。在山墙外檐柱顶端,塑有一对相望双狮,怒目圆睁,栩栩如生。这对双狮将四面都雕刻成形象,塑造得传神生动,视觉效果非常逼真。墀头上有一对螃蟹,取“和谐”寓意吉祥,螃蟹下部分有着凤鸟和瑞兽,均有吉祥之意。图12灰塑技法做的动物造型具有硬度和牢固性,还可达到奇峰突兀的效果,极大程度增加了视觉美感,常用于建筑外部装饰。

图10 门墙屋脊灰塑

图11 礼乐台屋脊灰塑

图12 墀头灰塑

3.石雕艺术和文化

闽王祠的石雕装饰位置主要集中在墙裙,石门框上楣,天井等位置。祠堂大门左右以圆雕方式立着一对石狮,左边踩球石狮子为公狮(下页图13),狮子身上刻有元宝,象征平安纳福。公狮须弥座正前方,高浮雕手法雕刻了葫芦飘带,象征着福气[5]。底座侧边刻有书卷,隐喻文士气节。右边母狮身前有幼狮,意寓着子孙绵延,繁衍生息。母狮须弥座侧面雕刻八仙法器,传达遮风避雨和辟邪之意。大门两侧的抱鼓石,作为门构建的一部分,有防止门柱不稳的加固作用,同时,也具有装饰作用。鼓面雕有一人物持扇子骑着牛(图14),另一人欢腾舞蹈,一副美好和谐之景。须弥座雕刻莲花和回字纹装饰。在群堵位置刻有一副梅花树下老者和幼子图,图15梅花隐喻清高傲骨的文人气节,老人和幼子象征着福寿和孝道,具有祠堂所推崇的子孙绵延、以孝为先的教化作用。抱鼓石须弥座的莲花纹样,是广泛运用于寺庙宗祠和民居建筑的装饰。莲花是花中君子,寓意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和坚贞不屈的君子风范。

图13 石狮子

图14 抱鼓石

图15 裙堵装饰

柱子是建筑结构里具有承重作用的重要构件,也是建筑装饰的重点。闽王宗祠内部一共有18对浮雕石柱,出自近代惠安名匠蒋源成的雕艺。中厅正中一对六角青石柱(图16),以黑漆打底,刻有金色楹联文字。柱身剔地雕用技法雕刻“二十四孝”题材人物,人物镶金箔,柱头装饰贴金花草植物纹。人物形象立体突出,惟妙惟肖,具有透视效果和层次感。中厅后方有一对花鸟柱(图17),柱身红底,浮雕金色凤鸟纹样,边缘配上花卉卷草纹。凤凰是古代瑞兽之一,百鸟之王,象征美好幸福,逢凶化吉等寓意。廊道位置一对圆柱(图18),朱红底色,青石绿边框,柱身中间刻有凤凰和花卉纹样,下部刻有马上骑射武士图,金色纹样和楹联文字相映增辉。后厅入口有一对黑色方型石柱(图19),柱头雕刻金色张嘴怒目的龙头,威风堂堂。柱身在楹联字体间,雕刻立体人物组图,内容为骑马射箭比武等题材,人物骁勇善战,使人联想到闽王带兵平定战乱,保卫闽地安宁的英勇事迹。槐荫堂廊正面左右丹埠间有正面龙石雕,炯炯有神仰首欲飞,巧夺天工。

图16 六角青石柱

图17 圆柱

图18 圆柱

图19 方柱

4.彩绘艺术和文化

戏台是祠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戏曲是唱给神看,因此闽王宗祠彩绘装饰主要集中在礼乐台正中屏板上[6]。屏板彩绘了一副大尺寸的凤凰图(图20),图中两只凤凰一只飞翔空中,一只嘴叼如意,双目对望,含情脉脉。与画上方“枝繁叶茂”的匾额相形影彰。表达了对祠堂先祖对子孙绵延,繁衍不息的寄望。全画以皂黄为底色,主色调为墨绿、群青和铁红。色调稳重,明度对比强烈,很好地衬托了凤凰主体。画面运用了装饰性绘画手法,天空中的云进行了变形,形体特征和如意有些许相似。太阳绘制方式也很独特,在圆圈中间写入了“日”字,强调了图形本身的平面意味。画中物体均用墨线勾勒,画风严谨。凤凰和山石绘画手法以深浅过度方式,使其具有立体效果。瞧楼通廊的彩绘(图21)以二十四孝为主的多幅连续人物故事图,人物运用传统绘画手法,运用墨线勾勒形象,描绘的非常传神。画面施以皂黄、群青等颜色,背景的山石树木或建筑细节刻画得逼真细致,下方写有文字,阐述画面故事,以达到宣教作用。其他彩绘部分在闽王祠的梁上,通常以红漆作底,群青、墨绿、皂黄、铁红等颜色根据轮廓进行描绘,并做化色,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均较高,以达鲜亮的视觉效果。如中厅的灯梁上彩绘,朱红底上一左一右各绘制了一条龙,龙身是墨绿,鬃毛施以皂黄,眼睛圆睁,具有震慑力。两条龙中间绘制了一个太阳形火球,背景描绘着卷云图案。一进祭祀厅一眼可见飞龙在天,威严庄重。闽王宗祠内的彩绘主要运用具象题材进行装饰,如龙、花卉、卷草、人物、暗八仙等,并将具象题材中抽象的寓意引入其中。在绘制中,讲究对称和均衡的构图布局,通过连续性的整齐排列,营造一种平衡美感和重复叠加的视觉效果。在一些繁复图案的绘制中,讲究对比与和谐,讲究疏密大小、主次虚实,力求整体统一,局部变化的绘画效果。增加了彩绘的层次和内涵,使得装饰更为绚丽夺目。

图20 礼乐台屏板彩绘

图21 瞧楼通廊彩绘

5.楹联匾额的艺术和文化

祠堂建筑是楹联的载体,为楹联感发提供契机。楹联不仅装饰建筑和扩展空间,同时,也是文化传承、道德教化和记载历史的手段。闽王祠堂门楣上方的“石步王氏宗祠”门额和“闽王纪念堂”门匾额,为金色楷体,耀眼夺目。正门两侧,书写金字楹联“聚族无双地,开闽第一宗”,楹联上下雕刻以如意、宝瓶、葫芦、人物抬宝箱以及骑马武士浮雕。祠堂正门有一对梅花镶边方型青石柱,雕刻有清代太保,太傅陈宝琛手书楹联“入廟肅豆咸叨祖德,開門頒節鉞共拜宗功”,为稀世墨宝。戏台两侧瞧楼下,镶有宋欧阳修、明叶向高对闽王的赞词,以及史论闽王史《功垂闽峤》石刻。中厅上方悬挂“文魁”“武魁”“进士”“解元”“博士”“开闽第一宗”等16面牌匾,联匾交辉,流光溢彩。祠内还有明代福州知府事业夏之蓉手书“闽中俎豆千秋重,江左冠裳此日新”,以及近代郑孝胥、林之夏、王贻信、王贻瑶,现代书法家陈奋武等名人的楷书、草书、隶书、篆书楹联匾额。

闽王祠内大量的楹联匾额主要围绕闽王的丰功伟业的赞誉以及儒家思想忠孝礼义的推崇等内容展开[7]。如“闽峤衍宗支源远戴绵瓜瓞,应山钟瑞气地灵丕振云礽”就是称颂闽王王审知开闽建城,繁衍生息,源远流长的事迹,“献策与天平维济仰文中第一,开藩弘德政勋功推忠懿无双”描述闽王开闽的无量功德,和维护闽地和平的忠懿之气,“作镇称藩甘守唐家节度,崇文筑馆宏开闽省衣冠”弘扬闽王宁愿左开门节度使,也不做闭门天子,为闽地兴教育建学堂的事迹。祭祀厅里挂着的“忠”“孝”“礼”“义”四个金色大字,是对闽王生平的颂扬和对后人的警训。礼乐台挂着的“枝繁叶茂”的金色字匾宣扬着中国传统人丁兴旺,宗族壮大思想。

三、闽王宗祠装饰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

1.艺术风格

石步闽王宗祠具有显著的闽东地域特色,内敛大气的建筑材质,建筑大木构件的装饰质朴无华,没有过多的装饰。小构件精雕细琢,工艺精良。这种建筑装饰中的繁复与简约,使得建筑装饰富丽精巧,构成了福州祠堂的独特风格。闽王祠堂的木雕彩绘和灰塑等装饰具有造型精巧,色彩素雅娟秀的艺术风格。

2.文化特征

闽王祠堂通过建筑装饰来表现闽王文化,传承闽王英勇事迹和为国为民的优秀精神,以及兴文重教、减税拓城,发展海外贸易的理念,通过祠堂传播伟大思想,教化子孙后代。闽王开闽时期,将中原文化引入闽地,和闽越文化进行融合,而后又与儒学、道释文化进行融合,因此,在闽王宗祠装饰中,既有历史人物故事,又有佛教和道教的法器纹样。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追究的自由人文价值观,以及闽地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闽王宗祠是将儒家礼制文化、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层次感,具有多重文化特征。

四、闽王宗祠的保护和传承意义

闽王宗祠不仅是家族祠堂,同时,也是先贤祠堂,是传播闽王文化的物质场所。闽王祠主要的功能不是祭祀,而是倡导闽王遗留下的社会风尚,使得良好社会风气得以延续传承。如今,福建本土知悉闽王文化的人越来越少,闽王祠堂也面临着不被重视,疏于保护的问题。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被遗忘和消亡,是文化和物质上的重大损失。因此,保护闽王宗祠,弘扬闽王文化是当务之急。通过闽王宗祠的保护,不仅可构件福建地域文化软实力,提升福建人民文化自信,同时,也是闽台两岸同宗同源联系的纽带,是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对闽台两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宗祠祠堂楹联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梁家祠堂史话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孔府的年节楹联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我与楹联缘不浅
浙江上虞市『大舜庙·虞舜宗祠』楹联征集结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