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的临床表现与防治措施
2022-11-22阮东辉
阮东辉
(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局温水兽医站 273300)
绵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SPPV)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又被称为绵羊天花。患病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皮肤出现大量丘疹和脓包,精神不佳,食欲减退,流产等。另外,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速度快,且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羔羊和老年羊死亡率高达100%。该病主要发生于冬春交替时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特点。绵羊痘一般通过直接接触或呼吸道进行传染。其次,该病还可导致羊生产性能降低,羊毛、羊肉品质降低,生产率下降,母羊产奶性能严重受损,对我国绵羊养殖业危害严重,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国将绵羊痘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本文主要就绵羊痘的流行性特点、病原学、发病特征、诊断要点及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阐述,以期提高临床预防效果,从而全面降低养殖场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引起绵羊痘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绵羊痘病毒,该病毒为DNA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皮肤、黏膜上的丘疹、脓包中。该病毒的病毒粒子有囊膜且形状细长,可在上皮组织或睾丸内快速繁殖。大量繁殖期间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包涵体,大小约5~10nm 包涵体内有大量原体小体,即抗原病毒。该病毒对高温抵抗力较弱,可在50℃20min 内失去活性。但对寒冷和干燥的环境抵抗力较强,可存活长达半年以上。另外,该病毒对消毒剂福尔马林碘溶液等极其敏感,临床上可使用该类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
2 流行病学
绵羊痘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且流行时间长,范围广。目前欧洲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以将该病消灭,但我国青海、甘肃、吉林等地区均有发生。该病毒目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传播速度快。羔羊和老年羊感染率和死亡率极高。成年羊病死率高达20%~50%,羔羊可高达80%~100%。妊娠期母羊感染后可造成流产。另外,绵羊痘病毒通常只感染绵羊,对山羊和其他动物均不感染[1]。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主要发生于冬春交替季节。患病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营养供给不足、饲养管理不当等。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绵羊,但治愈后绵羊仍长期携带病毒,因此可造成该病的病情反复。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感染,病羊痘痂上皮、痘疹、黏膜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可对环境、饲料、饮水等造成污染。养殖场内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寄生虫、蚊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3 临床症状
绵羊痘病具有1 周左右的潜伏期,通常病程可持续2~3周。病情初期,病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左右,并伴有明显的眼结膜变红、食欲下降、精神不佳等症状。另外,病羊眼、鼻部位分泌大量的脓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恶寒,战栗。病情持续3~4d 时,病羊体表出现明显的痘疹,唇部、四肢、乳房、腹股沟、阴唇等部位可出现明显的红斑。随后红斑逐渐变为丘疹,皮肤表面有明显的凸起。随着病情的进一步严重,丘疹面积不断扩大,丘疹内出现淡黄色的分泌液,同时病羊体温开始下降[2]。
整个病程过程若无其他继发感染,发病后期脓胞内的分泌物逐渐减少,脓包变为棕褐色结痂,随后脱落。病羊在2~3 周后可康复。对体质较强的成年羊痘疹期至丘疹期病情呈现良性。对体质较差的病羊由于容易出现继发性感染,从而导致脓疱变为血痘,病情加重。机体会表现出明显的呼吸困难、虚弱等症状,最终可引发败血症直至死亡。
4 诊断
4.1 病理变化
病羊皮肤上可出现明显的痘疹。眼结膜、鼻黏膜上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部分病羊内脏出现病变。解剖病死羊可发现其呼吸道黏膜和胃肠道黏膜等部位均有明显的炎症。喉部、气管、肺及胃部等部位均出现痘疹。根据病死羊的病程和病情不同,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也有差异。
另外,病羊食道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上出现灰白色痘疹,部分痘疹出现明显的溃烂和溃疡。其中唇黏膜和胃黏膜部位的糜烂最为明显。其次,病死羊气管、肺及心脏、肾脏等部位的黏膜有明显的灰色结节,结节质地较硬且数量不一。结节周围的组织可出现明显的充血和水肿现象。对有继发感染的病死羊剖检还可发现明显的败血症症状。病死羊的淋巴结肿大,黏膜出现明显的渗出性炎症,严重的还有明显的出血点。部分病死羊的肾脏、心脏出现脂肪变性及肿胀现象[3]。
4.2 诊断要点
首先,根据绵羊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诊断。随后再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通常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通过对病羊皮肤上的痘疹中的痘病毒基因进行PCR 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5 治疗
目前对绵羊痘病的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方法。通过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硼酸溶液对病灶部位进行消毒清洗,随后涂抹碘甘油防止出现感染,每天涂抹2~3 次,直至痊愈为止。对体况较差的病羊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安钠咖、氢化可的松及VC注射液组成的混合药液进行治疗。为避免治疗过程中病羊出现其他继发感染,通常可根据病羊体重使用羊病力克进行预防,并配合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提高机体抵抗力,每天注射2 次,连续使用3d。
另外,还可通过血清进行治疗。采集康复后成年羊的静脉血液,经过消毒、静置后取上层血清,将血清注射到病羊体内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效果较为明显,通常注射一次病羊即可康复。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羊可间隔1d 注射1 次。其次,新生羔羊为预防该病可注射3~5ml 血清。
6 预防措施
6.1 免疫接种
饲养人员每年应定期对羊群进行羊痘弱毒疫苗的接种。每只绵羊注射0.5ml,1 周后也要进行抗体检测。通常一次性注射可在4 年内有效保护羊群。另外,对30 日龄以下的羔羊通常采用皮下注射疫苗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力。
6.2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养殖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购入羊群。在购买羊群时应注意不可引入疫区羊群,对新购入的羊群不可直接进行混群饲养,必须经过1~2 个月的隔离观察,在确保无传染性疾病后才可混群饲养。另外,做好养殖场内的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环境卫生良好。及时消灭羊舍内的蚊蝇及绵羊体内外寄生虫,避免疾病传播。其次,加强营养供给。在疾病高发的冬春季节可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量,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加强饲养人员的防范意识,一旦发现病情应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治疗措施,从而减少疾病扩散,降低养殖场经济损失[4]。最后,还应做好温度控制。夏季做好防暑工作,冬季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因环境温差过大造成羊群应激,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概率。
7 结语
综上所述,绵羊痘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病,可造成养殖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饲养人员应做好日常防控,定期接种疫苗,加强环境卫生消毒,提高营养供给,坚持自繁自养等措施,减少疾病发生率,从而减少经济损失,促进我国养羊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