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规模猪场蓝耳病防控策略
2022-11-22王增辉王洪亮
王增辉 王洪亮
(1,山东省诸城市密州畜牧兽医站 262200;2,山东省诸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262200)
猪蓝耳病又名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在我国被列为二类疫病,本病毒感染猪后可引起猪的生长发育停止,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和弱胎等,仔猪在发病后多表现为呼吸不畅和食欲不振,公猪会引起精子质量下降等症状,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简介
本病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是一种正链RNA 病毒,病毒外包有囊膜,直径为50~60nm,外观呈球形。病毒在病猪呼吸道、肺脏、脾脏及公猪精液和妊娠母猪胎儿中含量较高。病毒主要是在巨噬系统中的巨噬细胞上生存,通常可以到病毒量的90%左右,甚至还会更高。当巨噬细胞受到病毒侵袭后会造成感染猪免疫力下降,造成病猪免疫抑制。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弱,在较高温度和紫外线的作用下可以被杀死。
2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猪和带毒猪,这些猪可以通过粪便和尿液等向体外排毒。还可从这些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向体外排出病原。尤其是母猪出现流产时,流产胎儿、羊水中含有大量病毒。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在健康猪与发病猪接触后,病原很容易通过水平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而当母猪在妊娠期感染本病后,会通过垂直传播方式将病毒传播给胎儿。经过呼吸道传播是本病的一个主要传播方式,尤其是在寒冷季节,病毒可以传播到较远的距离,甚至可以到达3km左右的距离。
本病的发生通常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和春季发病率有所升高,一些饲养管理不好的养殖场发病率也会相对升高,这主要是由于养殖场饲养管理杂乱,消毒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的。这些原因导致猪舍中的病毒长期存在。
3 临床症状
3.1 仔猪
仔猪发生本病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腹泻及肉眼可见的贫血和黄疸等。发病后的仔猪病死率较高,通常可达85%左右。病情发展到后期,病猪表现为皮肤严重发绀,多出现在胸膜部位。病猪还表现出呼吸不畅,严重时可见呼吸困难,不断的进行喘气。有的病猪在口腔和鼻腔有瘙痒症状。当仔猪日龄大于42d 时,仔猪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滞,病猪变成僵猪。
3.2 母猪
母猪在急性感染后表现为体温升高,体温甚至高达41.5℃左右,精神不振,心跳和脉搏加快,病猪还出现不断的咳嗽、呼吸困难、气喘等症状,严重时可见病猪粪便中带有血液。病情传播迅速,可在较短时间内波及全群。妊娠母猪会在发病后的3~5d 出现流产症状,产出死胎和木乃伊胎等。及时产出的胎儿存活,其体质较差,通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母猪慢性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体质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困难、黄疸和消瘦等症状,病程较长的猪表现为四肢和耳部等位置有发绀情况。而且发绀部位还能不断向前延伸,通常可以由耳部和肩部延伸到全身。有的母猪表现为不易受孕,还可见发情推迟。如果哺乳期母猪出现感染,会造成母猪乳汁分泌减少,甚至停止泌乳,尤其在产后1 周,仔猪会出现死亡高峰期。死亡率达到甚至超过80%。如果没有对母猪进行科学护理,会导致母猪出现严重的症状,甚至死亡。
3.3 公猪
公猪在发病后表现为不断咳嗽和喷嚏,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及呼吸不畅,但这些症状均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还可见精液品质下降及死精较多。
3.4 育肥猪
育肥猪发病后症状通常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及贫血等情况。发病后的4~5d 会出现明显的黄疸。随着病程的深入,病猪可见四肢和耳部有发绀症状,病猪在7~10d 会出现发病和死亡高峰,死亡率高达50%左右。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可见气管和肺部病变较为严重,病猪肺门淋巴结会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在肺脏间质部位变宽,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性物质。有的病猪会表现为大叶性肺炎或渗出性肺炎。心脏内膜可见有充血,在心包内有大量积液。病猪胸腔内有大量积液。肝脏部位出现肿大,颜色变淡,呈黄色或棕黄色。周身淋巴结均有肿大和出血,将其切开后可见有斑点状出血。肾脏有肿大,在表面有坏死灶,触摸时可以感觉有的凹凸不平。肾脏包膜容易剥离,在剥离后可见下面有大量点状出血,呈针尖状。脾脏出现肿大,结肠内容物呈现稀薄样。
5 诊断方法
本病诊断仅靠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很难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诊断才能确诊本病。通常在实验室采用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诊断。
5.1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是采集流产母猪血液,并将其高速离心后从中分离血清,而后应用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结果置于450nm 波长下进行检测,然后做出判断。本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灵敏度,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出结果,而且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相对较低,技术要求较低,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
5.2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是应用PCR 技术,通过提取组织中的病原体核酸,应用PCR 技术对其进行序列扩增,可以扩增出相应的片段,而后在紫外线灯下观察得出结果。该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检测出病料中所带微量病原体。但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操作要求和试验仪器要求,不适合在临床检测中应用。
6 防控策略
6.1 预防策略
本病最有效的预防方式为接种疫苗,通过接种蓝耳病疫苗可以让猪产生抗体,这样能提升本病免疫力,在疫苗接种后要及时检测相关抗体水平,以便确保具有较高的抗体水平,如果出现免疫失败则要及时进行补免。
养猪场应采取自繁自养的原则进行饲养,这样可以避免将场外病毒引进养殖场内。如果确实需要引种,则要对引进的猪进行检疫,确定不携带本病原再引进,在引进养殖场后,还需要经过30d 的隔离观察,以确保其未出现任何症状进行混群饲养。
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不同体况和日龄将猪群进行分群管理,根据不同的猪群情况科学配制日粮。这样就可以确保猪群摄取的营养物质符合其自身条件,以便能达到最高的抗病能力。猪场要制定科学的消毒规程,定期消毒,消毒时不仅要注意消毒液的配置,还要注意消毒液的轮换使用,避免长期应用同一种消毒液。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车辆和其他物品等也要进行严格消毒,尤其是在中小规模养殖场最容易出现消毒不严的情况。在养殖过程中要给猪群提供良好的通风和光照,通风可以将舍内有害气体排出,降低空气中病原数量,光照可以将其中的一些病原杀死,这样也可以提升猪对蓝耳病的免疫力。
6.2 治疗方法
在养殖中一旦发现有病原感染,要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通常在饲料中加入泰妙菌素和阿莫西林,含量分别为150mg 和400mg。同时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病猪注射50mg 的VB1,地塞米松10mg。这样治疗7~10d 具有一定的效果。
7 结语
猪蓝耳病对养猪业的危害较高,而且本病一旦发生,治疗效果不好,所以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注重猪群管理,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尤其是中小规模养殖场在养殖中要注重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