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的表现、原因和辅导方法
2022-11-22赖海燕
赖海燕
(四会市玉城学校 广东肇庆 526200)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表现,也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一种行为反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根本手段。产生厌学心理使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在情感上消极对待事物,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这种常见的反应最终会让学生出现逃学、厌学等极端表现,已严重阻碍了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果家长、老师没有尊重孩子,潜在地阻碍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就会剥夺孩子自主学习的自信,这其实就是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学的原因。孩子对学习和玩的热爱从内在实质上来说是联系在一起的,像幼儿园中最活跃、最贪玩的孩子,到了小学往往是最积极的,学习不是任务而是乐在其中,因为孩子生下来就充满了生长和学习的动力。如果我们允许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节奏成长,以玩的方式来探索知识,他们就会不断的发展并掌握学习新的技巧。我们需要多方面了解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小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表现方式
1.小学生厌学程度上的表现
孩子自身、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可能会对学生的厌学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一位厌学的孩子的表现也都各不相同,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表现出特别强烈的厌学反应。所以,他们对学习有偏差、误解,从情感上来讲想逃离,从行动上来讲不愿意学习,或者尽量地回避有关学习的问题[1]。
(1)轻度厌学。轻度厌学的表现为:不愿意上学、不喜欢学习、学习时思想和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不完成作业、不愿见老师等,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会利用:“哎呀,我肚子疼、我不舒服”等借口来回避学习,思想上的抵触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但在教师或家长的监督、指导下能很快地调整过来。
(2)中度厌学。中度厌学的学生会将思想上的抵触付诸行动,出现上课不听讲,经常有迟到甚至旷课等违反纪律的现象,人际关系也会随时出现问题。他们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特别短,然后不认真听讲并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或交头接耳或搞一些小动作,不愿意做老师布置的任务,写作业时讲条件等。
(3)高度厌学。高度厌学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心理上十分自卑,甚至找种种的理由逃课,不愿再回到学校。这种厌学情况相对来讲比较少,但是情况比较严重。
2.心理学角度上的厌学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心理上的反抗导致学习成绩差。厌学是孩子交流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生了厌学行为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会直线下降,从内心不爱学习延伸至学习成绩差。另外,孩子厌学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主要表现在思想上不再是重师尊教、团结同学的好学生,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往往会休学或者退学。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工作当中经常会遇见到类似的情况:有孩子一到上课的时候就要去厕所,通过了解发现这个孩子成绩不好,是在无形地回避上课和学习;收作业的时候,有的学生表示作业忘了带,其实呢,他是在逃避做作业。另外,厌学主要的表现不止在注意力不集中、回避问题、不爱学习等方面,也不单单局限于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应在所表现出的行为、意识形态上加以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评判和治疗。厌学不仅从精神上而且从身体上都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需要对厌学进行心理上的辅导,此任务非常紧迫且任重而道远。
(1)情绪反应。一般情况下,产生厌学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存在,与家长、同学、老师等沟通困难,不听取他人的建议,在性格上容易烦躁、没有耐心。出现厌学表现的学生会时常有少睡眠、休息短的特征,或是因学习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最终会通宵玩游戏,从事其他娱乐性的活动。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后会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而用睡眠来逃避现实。这样的学生会精神萎靡不振、消极低沉。
(2)思维行为反应。厌学的学生在思想方面变得极端,容易在行为上做出一些过分的举动,经常性和周边的人发生冲突,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厌学情绪比较低的人,会出现学习敷衍、上课开小差等情况,如不加以引导会逐渐发展成重度厌学,经常出现迟到、早退、违反学校班级纪律、早恋、打架等过分偏激的行为。针对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帮扶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将学生从危险的边缘拉回[2]。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学习没有目标,认为学不学不重要,而迫于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才会被动地接受学习,这些孩子大多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受家庭环境影响,如果夫妻经常吵架,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存在很大分歧,往往会使孩子变得内向,不愿和父母沟通,更会扼杀对学习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孩子厌学的可怕性和严重性,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缺少了自由和快乐,他们觉得学习没劲;学习时,父母用命令和控制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导致了孩子厌学;孩子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没有设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家长和孩子双方面都有责任,但家长的责任要多一些。作为家长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的唠叨让孩子心烦意乱,进家门就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学习;家长的要求太多太高,让孩子觉得难以达到,认为课业学习、经常性的考试没有达到自认为的理想标准,这样的教育方法让孩子难以接受,使孩子想到放弃学习。
2.学校原因
老师在课前费尽心力做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有的孩子不感兴趣,不能吸引全部学生的注意力,而教师在没有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就单方面地认为是学生自身问题,这样的情绪教学是不可取的。现如今是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全面发展的时代,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或多或少已经参与到其中,会利用其学习吸取知识,还会沉迷其中打游戏进行玩乐。所以,教师要调查事情真相,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社会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3]。
学生成绩下滑并产生厌学心理,与学校的教育也存在丝丝缕缕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不能够完全地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也不能够和学生交流互动、换位思考,这样会让学生对学校教师产生敌对心理。教师在授课时教学内容不丰富,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教学手段不能灵活多变;没有改变传统式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压力也随之加大,厌学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
3.社会原因
现如今,学生厌学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其中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还有家庭的原因等。社会层面就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从社会的大环境来分析发现。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手机也逐渐演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造成学生通宵玩乐、不学习的罪魁祸首。手机中的网络文化和娱乐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特别强,而且强烈地吸引着孩子的目光,使孩子无心学习、沉迷其中[4]。
三、小学生厌学的辅导方法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受益终身。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却没想过自己是否给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相信每个学校里总有一些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乖巧懂事、热情大方,好像没有缺点一样,但是却不知道这些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他们也会看书、工作。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会将精力更多地用在探究的世界里。
语文背诵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背诵课文的时候,教师会要求对某个重点的字、句子、词一定要记牢,对于阅读理解题目,还会问为什么要说这句话,然后请默写出来,解释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爆棚的年纪,要想让他们燃起对学习的热情,就要做到不阻止孩子的正常爱好,在学习之余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兴趣爱好去缓解学习的压力。
2.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怎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一直是教育行业争相探讨的话题。家里要时刻充满着一个和谐温馨的气氛,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氛围,不要打扰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家学习也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的,但是很多家长都做不到,他们只是把孩子关到他们自己的屋里学习,然后在外面惬意地刷着手机,看着电视。还有些家长总喜欢打扰孩子学习,一会问孩子渴不渴,一会又问孩子饿不饿,这样也会让孩子分散精力产生烦躁的心理。其实,孩子在家长以身作则、及时引导和帮助下会很快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很多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就习惯性地把书包一扔,然后就打开电视,直至很晚才开始写作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会不自觉地想,怎么改掉孩子的坏习惯,让孩子自觉去学习,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孩子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用行动影响孩子。孩子的学习不需要逼迫,只要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5]。
3.正确引导孩子学习
找到孩子厌学的原因以后就可以对症下药,设定目标和方法,先想一想自己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只有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厌学情绪,进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提高,让孩子身处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孩子逃课的问题很严重,老师和家长沟通说孩子没去上课,问孩子最近有没有什么异常,而家长的回答是没什么变化,孩子和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就出门了。老师单独和这个孩子聊天,问为什么不想去学校。孩子哭着回答:我不喜欢回家,家里太闷了,让人觉得很压抑,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感受到快乐。这是孩子不喜欢学习,也不想回家的原因,家长的这种高压统治就是让孩子觉得特别紧张的原因,孩子在家里、在学校里面,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于是就导致了他对于学习产生了一种厌恶的心理。
我们要正确地帮助孩子首先就要接纳孩子,可有的家长觉得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就会呵斥甚至打骂孩子。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有一个接纳的心理准备,孩子的厌学包括其他令家长不满意的情况,在其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因为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那么多外界环境的影响才会造成现在的厌学状态。还有学生内心世界的这种焦虑、渴望等情绪往往会被我们忽视,孩子找不到正常的宣泄途径,继而负面情绪层层叠加,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对症下药,只有充分地了解孩子不愿意上学的真正原因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地解决学生厌学情况发生。
4.重视沟通营造和谐氛围
家长和教师要对孩子尽可能的保持沟通与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思、所想,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意识活动,要在重视的同时细心了解他们对事情的分析及看法,防止他们因青春期叛逆而造成厌学、抵触等行为的发生。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全固化,情绪变化往往来的比较突然,也不会自己疏散心情,往往需要教师、家长有意识的去引导,方能在第一时间内及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涉。重视和孩子间的沟通交流、疏通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努力陪伴他们成长,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走弯路;注重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关系,培养孩子之间同伴相处关系的处理能力;给予孩子交往的机会,疏散不愉快的心情、释放学习压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沟通氛围。
为了制止小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首先要从提高小学生自信力开始,教师和家长从根本上解决打、骂、吵等过激行为,用温存的话语、耐心的态度、有理有据的事实等方式教育孩子,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力。小学生的成绩有了进步、学生的交往出现了缓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而且,鼓励和认可的态度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学生遇到挫折、失败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及时查找问题根源所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提供坚强的后盾。
结语
小学时期是最重要的培养阶段,所以,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不能轻视厌学问题的发生。面对小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家长要理解、包容,教师要及时和孩子、和家长做好沟通,方便深层次、多方面的解决小学生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