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城关区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11-22胡陇生黄得志邵旭平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13期
关键词:城关区龙头企业农业

胡陇生,黄得志,保 霞,陈 龙,邵旭平

(兰州市城关区农业综合保障服务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2021年是“十四五”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之年,为做好兰州市城关区乡村产业“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如何推动城关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十四五”规划,重点对城关区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园区建设、农产品粗加工和深加工、龙头企业状况、乡村休闲旅游等乡村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研,并针对优质种植示范区少、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业品牌意识弱、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城关区基本情况

城关区农业人口16453人,耕地面积755.68hm2,分布于伏龙坪、青白石、东岗、盐场路4个涉农街道,18个行政村。其中,伏龙坪街道农村户数1004户,农村人口4379人,耕地461.06hm2,现有住房1104座,占地面积420403.16m2;青白石街道农村户数2443户,农村人口11000人,耕地262hm2,以油菜、菠菜等叶菜和苹果生产为主,现有住房2947座,占地面积907377.3m2;盐场路街道农村户数43户,农村人口233人,耕地25.62hm2,以番瓜、黄瓜等蔬菜生产为主,现有住房50座,占地面积19000m2;东岗街道农村户数317户,乡村人口841人,耕地7hm2,以苹果、桃生产为主,现有住房158座,占地面积37310m2。全区95%现有耕地分布在伏龙坪和青白石2个街道,农业发展重心在南北两山。

2 城关区乡村产业发展概述

2.1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2.1.1 青山村优质果品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青白石街道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日照2607h,是兰州市果品优生区,现有果树种植面积290.16hm2,其中苹果园面积273.83hm2,占果树种植面积94.37%;葡萄园面积8hm2,占果树种植面积2.76%;桃园面积8hm2,占果树种植面积2.76%;梨园面积0.33hm2,占果树种植面积0.11%。2020年水果产量达7798.7t,其中苹果产量7431.5t,占水果产量95.29%;葡萄产量208t,占水果产量2.67%;桃子产量156t,占水果产量2%;梨产量3.2t,占水果产量0.04%。

2020年城关区农业农村局在青山村设点示范推广苹果套袋贴膜技术,示范面积0.67hm2。示范区套袋果园产量达45000kg/hm2,收入34.2万元/hm2(7.6元/kg),比对照未套袋果园增收入9万元/hm2(未套袋果品5.6元/kg)。葡萄主要分布在青山村,品种以巨峰为主,平均产量30000~37500kg/hm2,收入达37.5万元/hm2左右。自2002年引进巨峰品种以来,成为青山村支柱产业之一。

2.1.2 兰山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在大兰山建设城关特色现代农业体现技术集成、产业优化方面的新举措,重点创建兰山区域农旅双链协同发展的新型现代农业综合体。通过建设333.33hm2高标准农田,打造主粮作物区146.66hm2,其中马铃薯133.33hm2、小麦13.33hm2;小杂粮作物区包括谷子、糜子、荞麦、燕麦、黄豆等33.33hm2;特色蔬菜区包括百合、叶菜、胡萝卜等33.33hm2;藜麦33.33hm2。结合二营村已建冷库,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济;结合兰山公园、营盘岭红色旅游、少数民族风情游,以新理念、新载体、新机制深入推动兰山区域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2.1.3 杨家湾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在青白石街道杨家湾村重点发展以油麦菜、茼蒿、生菜为主的66.67hm2特色蔬菜。在杨家湾村前滩地进行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示范和推广,建立示范点,采用无公害的标准化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2.2 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城关区由于农业比重较小,被认定的各类农业产业园区仅兰州市城关区金阳光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2018年由兰州市科学技术局认定为兰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石沟村,项目东西北三面邻碧桂园三期工程,南邻碧桂园二期约克郡,总占地46.67hm2。该园区是集农业科普教育、特色种植养殖、农耕采摘体验、观光度假、康养休闲、餐饮民宿、研学拓展、农产品集配、绿色生态保护等为一体的城郊型田园综合体。园区累计投2.04亿元,2020年末总收入2600万元,其中房租和物业收入600万元,园区运营成本270万元,目前运营情况正常。

2.3 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情况

城关区龙头企业10家,涉及加工的企业有5家,深加工企业1家,综合利用的企业1家,其他3家均为初加工企业,涉及领域有中草药、杂粮、牧草、饲料、特色小吃等。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家,产值上亿的企业有2家,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有2家。整体来说,规模大的企业较少,主要以初加工企业为主,深加工型企业较少,产品附加值较小,核心竞争力较差。

2.4 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

2.4.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根据省、市的安排部署,城关区在11个涉农街道、40个村(社区)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截至目前,全面完成了22个村社区、18个行政村、60家村办企业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共核实货币资金27.31亿元,资产59.54亿元,核实总资产86.85亿元(经营性资产51.69亿元,固定资产12.57亿元)。核实村集体土地总面积0.27万hm2,其中耕地面积0.13万hm2。完成2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界定成员6175户,23855人,全区40个村(社区)共有成员14103户,47361人。完成23个村(社区)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量化资产总额14.24亿元,股份总数268.69万股。

城关区把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全面量化确权到户、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三变”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全区18个行政村,17个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任务,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并颁发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2021年各村将坚持党组织统一领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通过资源盘活、股份合作、资源投资增收等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4.2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发展 城关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其中伏龙坪街道7家,青白石街道5家,社会注册4家。以蔬菜果品销售为主的合作社10家,乡村旅游合作社1家,养殖合作社1家。创建省级示范社1家,为兰州青石湾蔬菜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的有2家,为头营村甘肃头营印象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营村甘肃润源起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城关区积极探索“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在伏龙坪街道头营村盘活闲置的院落13户,打造兰山民宿试点区域,已有7户院落投入营业,实现了特色民宿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模式。2020年底实现了社员分红6.8万余元,为全区合作社发展树立了榜样。

2.5 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城关区现有龙头企业1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龙头企业涉及中草药、休闲观光、牧草种植、饲料加工、粗粮和食品加工等领域。2020年完成前六批和第八批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工作,监测企业5家,其中4家监测合格,2020年新培育认定市级龙头企业2家。固定资产上亿元的企业有2家,2020年销售收入上亿的企业有3家,利润率上千万的企业有3家企业。2019年销售收入总额共计91381.498万元,2020年销售收入总额共计101201.41万元,同比增加10.7%。整体来说,产业分布广、大型规模的企业较少。

2.6 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

城关区休闲农业主要以农家乐为主,大部分集中在伏龙坪街道头营村、民族村,目前约有200余家农户参与经营,从业人数达到700人以上,带动农户约400人以上,年接待人数达50余万人,营业收入约2700万元,利润总额约1080余万元,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约210万元。村内水、电、通信等设备齐全,伏直公路进入兰山公园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因村子地理位置特殊,海拔较高,气候凉爽,风景优美,毗邻兰山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乘凉避暑的主要去处,农家乐旅游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3 城关区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分析归纳,城关区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优质种植示范区少、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业品牌意识弱、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

3.1 优质种植示范区少

虽然城关区欲打造“两园三区”(兰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青白石农业科技示范园、青山村优质果品区、杨家湾特色蔬菜区、家庭农场体验区)的发展格局,但因地理条件限制,耕地规模小、耕地分布分散、设施配套差、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优质种植示范区少。

3.2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城关区共有10家龙头企业,6成的企业注册和管理在城关,但生产基地在张掖、白银、定西等农业大市。龙头企业参与城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比较少,目前仅省级龙头企业甘肃金阳光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家参与了城关区农业农村局金阳光现代生态农业园田园综合体项目,未能充分依托龙头企业自身优势融入城关区农业产业发展,导致农业产业带动能力弱。

3.3 农业品牌意识弱

龙头企业主要为传统农业居多,拥有省级以上知名商标的企业2家,拥有“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2家,拥有“甘味”品牌的龙头企业1家,普遍存在科技研发投入少,农产品附加值小,品牌效应弱的情况。周边县(区)依托地理和产业优势,申报了百合、玫瑰、白兰瓜、虹鳟鱼等“甘味”品牌,城关区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程度相比其他农业大县存在一定的差距,科技赋能和品牌赋能意识较差。

3.4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单一

城关区休闲农业模式有农家乐、观光、采摘、民宿、游学体验等休闲项目,但城关区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模式较为单一,城关区农家乐经营户都是以自家院落为经营主体,农家乐的大小、园林规模、投资程度、经营状况好坏都是按照自家院落大小来决定,虽然在经营旺季都有一定的客流量,但规模大小不一,接待能力有限,收入增长速度缓慢。整体来说,缺少统一规划,未依托大兰山秀美风光打造一条精品的乡村休闲旅游路线。

4 促进城关区乡村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查指导

按照《甘肃省现代丝路旱寒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总体方案》,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一套考核体系”的“五个一”推进机制。设置专门的乡村产业发展服务机构,增加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人员,强化各部门服务职能,人员围绕产业转,资金围绕产业走,形成目标责任制度,领导包抓制度,全方位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年底各部门落实工作实行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和奖罚的主要依据。

4.2 加大“外引内培”工作力度,提升企业带动能力

为促进龙头集中,加大“外引内培”的工作力度,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2020年城关区新培育了2家龙头企业,到2025年计划新引进培育认定5~10家大型龙头企业,同时依托企业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结合城关区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一批大型的农业项目,带动城关区乡村产业发展。

2021—2023年与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开展3项农业产业项目合作:一是和兰州新融环境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以及浙江金五月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城关区生态智慧种植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理中心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处理区域内有机废弃物6.75万t,产生沼液肥4.9万t。二是和甘肃金阳光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开展甘肃农垦军民食品保障有限公司冷链物流供应链项目,在甘肃金阳光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园区内(以下简称“园区”)2hm2空地建设甘肃省军民食品保障供应链服务中心,功能区分为冷冻冷藏仓储、常温仓储、分拣车间、净菜加工车间、筛选包装车间、物流配送等,该中心建成后能解决目前城市农产品初加工、分拨分拣、净菜加工、包装配送等问题,保障当下甘肃金阳光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军队和高校食堂业务的食品供应。预计年分拣配送量达24.8万t,可满足每年100万人军民农产品及物资的配送需求,30万人城市精选食材配送及10万人“中央厨房”地州县中小学生的营养餐配送需求。三是2022年底在城关区伏龙坪街道建设333.33hm2高标准农田,打造主粮生产基地306.67hm2,其中马铃薯86.67hm2、小麦120hm2;油料作物和小杂粮共计100hm2。目前完成建设面积319hm2,占任务总量95.7%,其中:新建管灌面积244hm2,分布在民族、二营、三营、红沟4村;新建滴灌面积16.33hm2,主要位于红沟村,提升改造喷灌面积58.67hm2,主要位于二营村。

未来将会引进和培育更多大型的龙头企业,城关区乡村产业发展要依托龙头企业自身优势,将龙头企业发展融入城关区乡村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

4.3 加大科技赋能和品牌赋能,提升农业品牌意识

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021年为进一步加强“甘味”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城关区农业农村局推荐了甘肃佳业天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陇萃堂营养保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了《“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甘肃佳业天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选第二批《“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推荐了2家企业参加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其中甘肃陇萃堂营养保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到2025年,城关区计划将新培育5家左右“甘味”品牌,每年将开展不少于5次的品牌推介会。

4.4 打造多元化旅游模式

城关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主要为农家乐,伏龙坪街道已和相关企业合作打造兰山旅游新模式,首先对整个大兰山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与规划,将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依托大兰山资源优势,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大兰山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和最大价值;其次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在原有村貌的基础上,深挖各村的特色和文化底蕴,打造一村一特色的模式,打造出一条精品的旅游线路,把大兰山旅游盘活。

猜你喜欢

城关区龙头企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师生书画作品展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优秀书画作品选
篮球游戏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幼儿园为例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