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太行山区大枣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11-22孟树标

果树资源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裂果太行山大枣

孟树标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枣树是我国五大优势经济林树种之一[1]。河北太行山区大枣(Ziziphys jyjyba)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2]。阜平、唐县、曲阳、行唐、赞皇、平山等地都是名符其实的大枣之乡,为河北大枣的主产区,同时也是河北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以及“围山转”等一系列生态治山工程的实施,枣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6年,太行山枣区枣树栽培面积达12.6万hm2,产量49.3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1.7%和37.6%[3],枣产业已成为太行山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当地支柱产业。但是,近年来,由于枣产区气候异常导致大枣裂果浆烂绝收,加之全国大枣市场行情不佳,使枣农收益大幅下滑。甚至收不抵支,严重挫伤了农民经营枣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产生的劳力外流、枣树投入锐减、弃而不管甚至给而不要,给太行山大枣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也给当地脱贫攻艰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分析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面临的困境、探讨新形势下枣产业发展出路,已成为太行山区群众实现稳定脱贫、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1 太行山枣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1.1 价格持续低迷,枣贱伤农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枣树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10多倍和20多倍[1]。由于全国枣树栽培面积过大,枣产品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导致枣果产能过剩,我国枣产业面临整体效益下滑的严峻挑战。在此严峻的背景下,近年来,作为枣业新秀的新疆,异军突起,枣果大量涌入内地,从而对河北大枣产生了严重威胁。由于新疆地处我国内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独特的地理、气候及生产条件造就了优质新疆枣的生产,在与内地大枣的竞争中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目前,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已突破50万hm2,跃居全国第1位,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近1/3。从2013年开始,大片的新疆大枣进入盛果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50%以上。大量优质新疆大枣以其质优占领了内地制干高端市场,从而对我省大枣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如2014年,阜平大枣的销售价格从过去的40~60元/kg下降到4~6元/kg,甚至更低,“枣贱伤农”,极大挫伤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许多枣园纷纷撂荒,甚至发生刨树毁树现象,十分令人担忧。如今,太行山枣区许多枣批发市场当地枣不见踪迹,几乎全被新疆大枣垄断。

1.2 质量意识淡薄,管理粗放,品质下降

与新疆枣区不同,河北省太行山枣乡为为传统枣产区,枣树栽培已有数千年历史。枣树品种也都是当地传统大枣品种。虽为优良品种,但树齡普遍偏大,且由于长期自根繁殖,自然变异较大,退化严重,导致大枣质量降低。与此同时,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进程缓慢,造成该区枣树品种单一,多样性差,不利市场稳定。此外,枣树生产经营管理理念落后陈旧,忽视市场需求变化,固守高产即高收益的传统思维,枣农质量意识淡薄,重产量、轻质量,重生产、轻销售的思想普遍存在。调查发现,为追求产量,枣农采取极重“开甲”、极重摘心、大量使用化肥、多次喷施赤霉素等措施,借此提高产量,增大果个。“拔苗助长”式的管理,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导致大枣含糖量降低,品质逐年下降,这是河北大枣被新疆枣挤占市场的主要原因[4]。而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还造成了土壤板结,破坏了土壤结构,恶化了土壤微生物及根系的生存环境,导致树体抗病性下降,病虫害频发,产量降低。为了维持高产量,枣农往往又会加大农药化肥用量,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1.3 重大病虫害扩散蔓延

枣裂果、缩果及枣疯病是制约河北太行山枣区发展的三大病害。特别是枣裂果是当前红枣生产最大瓶颈。该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近成熟期发病,果实裂果后迅速霉烂,失去商品价值。近年来,太行山枣区平均裂果率都在40%左右。由于缩果病、裂果病的危害,真正优质枣果只有10%~20%[5]。而作为河北省太行山枣区主栽品种的婆枣、赞皇大枣等,均为易裂品种,加之近年来气候异常,秋季枣果成熟期阴雨天气增多,双重迭加,导致枣果大量浆烂,严重年份烂果率高达90%以上,笔者在河北阜平枣区亲眼目睹枣园落果遍地,十分痛心。枣果开裂后基本失去商品价值,直接经济损失惨重。而在赞皇县,本来赞皇大枣是优质制干品种,却因为裂果,枣农为避免成熟期遇雨桨烂,不得不提前采青,用来加工蜜枣,经济效益大大下滑[6]。

1.4 从业人员素质低

农林业为弱质产业,与其他行业比,比较效益低、人才吸引力弱。太行山区干旱少雨、土壤瘠薄,自然禀赋不足,单纯务农收入低下。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年轻人多选择进城务工,留在农村的基本都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有人戏称是”386199”部队。据调查,在大枣之乡阜平县枣农95%以上为高中及以下学历,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枣农不足5%[7]。这一群体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保守、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慢、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面对果树生产经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有较强的抵触心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推广起来难度很大。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少之又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枣区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大枣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

1.5 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产业链短

河北太行山区枣加工企业有上千家(户),仅石家庄太行山区现有枣加工企业465家,但均以小作坊式的家庭加工为主,企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更缺少像山杏加工企业“露露集团”这样的龙头型企业,因而辐射带动能力差。从加工产品看,绝大多数企业产品为简单粗加工的低端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缺乏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虽然一些加工企业也生产出了枣汁、枣酒、枣醋、蜜枣、脆枣、阿胶枣等加工品种,但总的来看,这些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品牌效应不突出,市场占有率低。而反观其他经济林加工产品,“露露”“山楂树下”“六个核桃”都是响当当的、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差距明显。枣加工与其生产规模的不对称,成为制约枣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6 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太行山枣区的枣树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生产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据调查,该地区约有90%的枣农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8],限于认知水平,枣农习惯于独立决策、自主经营,对于规模化经营、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的思想并不认同,基本处于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状态。由于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组织纪律的约束性,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应用、产业化经营的理念更不能得以贯彻,重生产轻销售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管理措施的多样化使枣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销售上,个别农户为个人的眼前利益不惜掺假使假,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损坏市场声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抱团取暧”合作意识,面对日益激烈的、充满变数的市场竞争,单个家庭的信息获取能力、谈价议价能力都处于被动地位,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其脆弱[9]。

2 发展对策

2.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守住生态屏障

枣树既是太行山区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同时又是重要的生态树种。枣树耐旱、耐贫瘠,为太行山区的乡土优势树种,在许多地方构成了森林的主体,阜平、行唐、赞皇等枣主产区枣林占当地森林面积的50%以上,在维系太行山脆弱的生态平衡、保障京津及华北平原生态安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由于枣树种植效益下滑,枣树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地方出现弃而不管的撂荒园甚至毁林砍树的现象,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后果堪忧。因此,建议国家着眼生态建设大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将太行山生态区位重要的枣林纳入生态林进行管理,对枣农进行生态补偿,既使农民有稳定收入以巩固脱贫成果,又保护了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

2.2 强化科技支撑,向科学技术要效益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河北省果树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合作,针对制约枣树生产、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如研究重大毁灭性病害(如枣裂果、缩果和枣疯病)的高效防治技术、突破枣生产的制约瓶颈;研发集成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的枣树省力化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优势;加大枣加工产品研发力度,创新加工新产品,提高枣的附加值等。目前,对枣树三大重大毁灭性的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如河北农业大学选育出极抗枣疯病品种—星光、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出高抗缩果、裂果的曙光系列品种等优良品种,为占胜病害带来了希望。另一方面,要在科学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应用上下真功夫,鼓励更多“李保国“式专家教授走出科研院所大门、走向田间地头,切实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尽快将先进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广大枣农看到希望、见到实惠、尝到甜头。

2.3 发展林果观光休闲旅游业,增加枣农收入

枣产业要摆脱困境、冲出突围,就要突破传统思维,“跳出林业搞林业”,拓宽枣农增收渠道。河北省太行山区地处环首都都市圈,域内有北京、保定、雄安、石家庄大城市,因此,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展都市农业是枣农摆脱困境、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借助各地蓬勃开展的“旅游发展大会”,将大枣生产与美丽乡村游、农家乐生态游等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通过举办采摘节、家事体验活动、休闲旅游等活动,发展观光农业、都市农业,促使枣产区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以此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既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还可增加旅游收入,实现多赢。

2.4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借助旅游发展大会的契机,大力宣传推介枣产品,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发声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宣传。近年来,太行山枣区各县也做了不少努力,但基本处于“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状态,形不成合力,面对来势汹猛的域外产品显得力不从心。建议借鉴央视的“品牌强国”栏目经验,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在省级电视台进行河北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进行公益宣传,提升我省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要勇于在国家主流媒体发声宣传,突出河北大枣的特色和优势,事实上河北大枣与新疆大枣各有千秋,如河北行唐大枣含糖量虽略低,但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比新疆枣更全面、更丰富。通过大力弘扬特色和优势,增强产品自信,转变河北大枣市场劣势地位。

2.5 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以政策性金融保险为枣农保驾护航

大枣是太行山枣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枣的产量与品质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特别是生长过程中受气象因子影响甚大,枣树生产的潜在风险突出[10]。近年来,在枣果成熟期阴雨天气增多,由此导致果实开裂、腐烂,丧失食用价值,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不良的天气条件几成压倒枣农的“最后一根稻草”,预防和减轻自然风险已成当务之急。因此,借鉴我省农村普遍开展的玉米、小麦、棉花等大田作物保险的成功经验和有益作法,加快建立针对枣树生产的政策性金融保险,十分迫切、必要。一方面,要制定政策制度鼓励金融保险行业大胆探索、创新,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用足、用好国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将各类补贴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降低枣农参保保费。通过保险的保障机制的发挥,最大限度的规避和降低从事枣业生产的风险,提高枣农生产积极性。

2.6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枣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枣产业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枣产业急需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枣产能过剩和品质下降是造成枣农效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引导广大果农转变高产即高收益的传统观念,树立优质优价的理念。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限产提质上,严格按优质大枣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11],向市场提供更多优质果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得较高的收益,避免“谷贱伤农”。在这方面,我国新疆和田枣区的作法值得借鉴和参考[12]。第二,调整品种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太行山枣区要主动适应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和枣产业业态的变化,适当发展一些营养丰富、脆甜可口、受消费者欢迎的鲜食品种如七月鲜、马牙枣等,改善枣树品种结构,最终形成制干、鲜食、加工品种搭配合理、早、中、晚熟相配合的品种结构,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以短奍长、长短结合,促进枣产业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2.7 大力扶持枣业龙头企业

针对当前我省太行山枣区加工企业众多,品牌多而不强的现状,要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对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主动引导企业进行整合,将众多的小企业、小品牌整合为几个大的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并从资金、信贷、税收、政策方面予以扶持,使其做大、做强、做优,同时,借鉴“露露”“六个核桃”等产品的市场营销经验,着力打造大枣产品品牌建设,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品牌。通过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作用,实现以“出口”带动“进口”,形成产、加、销良性互动局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企业的发展又可促进当地外出打工人口的回流,改变劳动力供给结构,为枣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2.8 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提高枣农组织化水平

事实证明,规模化经营是提高枣果质量、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致富能人回乡创业承包枣园从事枣产业开发,农户通过转让、入股、出租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实现枣树规模化经营。既为乡村能人开辟了创业空间,又克服了枣家分散经营的弊端。此外,进一步发挥红枣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将一家一户的枣农组成生产联合体,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收购,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解决枣戝伤农的尴尬。

3 小结

当前,太行山大枣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实质上是我国社会进入新阶段后社会主要矛盾在果树生产领域的反映。客观上要求枣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只有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准确把握枣产业面临的形势、找准问题的症结,从市场需求、产品供给、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有效破解当前的困境,实现太行山枣产业的二次振兴。

猜你喜欢

裂果太行山大枣
裂果严重的屯屯枣 怎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若要皮肤好 粥里加大枣
《太行山写生》
若要皮肤好 粥里加大枣
太行山(外二首)
柑橘裂果的成因与防止、减少裂果的措施(上)
大枣橘皮汤助消化
大枣
樱桃裂果的防治
太行山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