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 推动乡村振兴
2022-11-22侯晓秀
侯晓秀
(中共崇信县委党校,甘肃 崇信 744200)
1 崇信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总面积850km2,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生产县。崇信县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植被覆盖率高、基础设施健全,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全县拥有仰韶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等多处文化遗址,有武康王庙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红色革命遗址8处,非遗项目114项,旅游景点20余处。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301.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和55%,成为了平凉黄金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龙泉·养生崇信”的无穷魅力和独特风光日益彰显。
1.1 旅游发展布局不断优化
在巩固提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对照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制定了《崇信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高标准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崇信县龙泉寺景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汭龙堡农耕文化生态苑纾困盘活工作方案》,出台了《乡村旅游奖励扶持办法(暂行)》。积极推荐木家坡、黄花塬、赵湾、新窑和黄寨村申报省级旅游“样板村”,梁坡水街、武康王文化园、绿源美生态文化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锦屏镇梁坡村、平头沟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已初步形成了以梁坡、西刘、大麦沟、平头沟等为主的8个旅游示范村,旅游示范村的建设为县域内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1.2 旅游品牌影响力扩大
崇信县依托龙泉寺、汭河湾、大槐树、大关山等独特资源,在引领崇信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于2021年成功举办了“交响丝路·问道崆峒”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乡村旅游启动仪式、第三届甘肃·崇信发展大会暨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农民丰收节、“唐风槐荫·森林秘境”精品旅游线路开通仪式等重大节会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山水龙泉·养生崇信”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老百姓看到了在家门口发展乡村旅游的希望。
1.3 旅游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已谋划完成重点文旅项目13个,黄寨镇黄寨村农耕文化记忆园、新窑镇新窑村后河沟农旅融合设施配套建设、锦屏镇赵湾旅游乡村、黄花乡农旅融合示范带暨黄花塬示范村等项目全面建成,形成了以红色之旅、金色之旅、绿色之旅、产业之旅及民俗文化之旅为主的5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培育了品茗休闲游、古树名木游、风景名胜游、红色研学游、民俗风情游和美丽乡村游六大特色旅游产品。
1.4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举办了网络春晚、古籍楹联展、非遗展演、网络春官赛等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以“记住乡愁·畅游大美崇信”为主题,策划了“寻访特色小镇·探秘美丽乡村”全域游系列活动及群众喜爱的体育、文化、文艺等系列活动,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策划了“春绿芮鞫·非遗过大年”春官说诗网络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旅游业服务质量加快提升,通过举办导游素质提升班、乡村旅游培训班,培育了红牛体验馆、唐帽山庄三星级农家乐。龙泉夜市定期举办文艺汇演、电影放映、非遗展演等活动,拉动了夜间旅游消费,提升了旅游业服务质量。
1.5 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按照“组建大集团、运作大资产、实施大项目”的思路,组建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全县旅游资源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品牌塑造及投融资等职责,完成龙泉寺景区、五龙山景区、华夏古槐王景区等资产及人员划转。按照公司发展业务需要,于2018年7月成立了龙泉寺景区管理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古槐王景区管理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五龙山景区管理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6个子公司,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2 崇信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相关部门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比较重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较少,没有认识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乡村旅游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黑马、潜力股。虽然建立了乡村旅游示范村,但没有形成规模,影响力不大,没有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另外,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在思想上不重视,甚至存在排斥心理,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浪费土地、不务正业的表现,究其原因是没有得到实际的经济效益回报。
2.2 整体规划指导不到位
没有制定科学的、因地制宜的、长远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导致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展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没有有效利用好当地现有资源,导致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没有做好前期调研工作,盲目跟风开发,导致一些旅游项目建成后,热度过后成为了“空壳”。
2.3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弱项
公共设施不配套,乡村道路状况差、景点分散、停车场有的远有的小、厕所档次低、便民市场少、公共交通不便利等。在打造“吃住游购娱”一体的景区时,硬件设施配套不足,如农家乐只是解决了吃饭问题,游客住宿、体验、购物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消费项目极度缺乏。
2.4 特色打造不明显
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开发的景点项目与文化融合相差甚远,缺乏核心和灵魂。另外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缺乏与乡村文化的融合,产品过于大众化,没有新颖感和地域特色,且大多数产品都是农产品、初加工产品,没有进行深加工,产品的价值得不到提升,从而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不明显,农民不愿在家门口发展产业。
2.5 专业人才匮乏
旅游专业人才、服务人才及销售运营人才匮乏,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直接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加之乡村整体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劳动力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多在外地务工,导致乡村发展产业的劳动力不足,“家门口经济”不活跃。虽有部分村民回乡创业,但乡村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依旧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3 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3.1 坚持科学规划,在夯实基础中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要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健康格局,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关山大景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融入“一核三带”发展格局,以文化振兴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统揽,政府在乡村旅游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发展扫平障碍,提供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强大支撑。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发展乡村旅游,科学规划是前提,要根据县域发展实际定位发展方向,根据县城文旅资源的分布,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全力打造“1436+N”旅游发展格局,进步一优化旅游规划。依据乡村本土特色、文化、环境等优势和特点,科学制定10~20年的总体发展规划。规划要有远瞻性,不贪图眼前利益,做到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总规划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三是坚持项目引领。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区、文旅综合体、旅游地产等链主企业,培育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推进公共服务和景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智慧文旅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建成集管理、服务、营销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打造集“吃住游购娱体”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让乡村旅游从单一的农家乐向乡村度假转变。
3.2 强化融合发展,在提升水平中促进产业升级
加快乡村旅游与文化、养生、体育、商贸、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扩大旅游规模,催生旅游发展新业态。一是发展主导产业。加快文化旅游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专业旅游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布局,完善乡村绿道、游步道、厕所、标识、牌匾、文化装饰等旅游功能,加快推进千亩杏林、万亩油用牡丹、最美炫目油菜花、矮化密植苹果园等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西刘、梁坡、樊洼等集地方特色小吃、民俗工艺、文化体验、果蔬采摘、田园休闲、娱乐养生为一体的传统民俗型旅游村,形成“以农促旅,以旅促农,产业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二是文化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以公刘教穑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保护开发以李元谅筑城戍边为代表的唐代军旅文化,大力弘扬以仁人志士投身革命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传承发扬以崇信弦子腔、民歌小调、春官说唱、社火、布贴画、剪纸、根雕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加大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研究力度,厘清历史文化脉络,开发建设一批历史再现、活态传承等文化旅游综合体,实现文化资源研究成果向文化旅游产业、产品的转化与运用。三是特色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养生旅游,加快开发铁皮石斛、崇信香菇、崇信红牛、药枕等养生产品,形成具有崇信地方特色的养生产品体系。达到既增强游客体验感、延长驻足时间,又扩大宣传推介、增加旅游附加值的效果。
3.3 强化宣传营销,在扩大影响中拓展产品市场
一是创新营销模式。推进市场营销多元化,按照“先做当地人的休闲,再做外地人的旅游”的发展思路,通过大力培养崇信形象代言人、旅游形象大使,通过多种方式发展旅游宣传推介。保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劲头,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借助自媒体等现代网络传媒开展宣传营销,提高宣传推介的实效性和市场营销的精准度。二是强化交流协作。抢抓每年举办的“山水龙泉·养生崇信”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重点打造符合各乡(镇)、村落特色和文化气质的节会活动,借鉴已成功举办的“记住乡愁·畅游大美崇信”本土旅游节活动经验,如柏树镇的木马马拉松活动、黄寨镇的油菜花海畅想游等活动的成功经验。三是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在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项目,形成一村一特色,不盲目跟风,不千篇一律,可借鉴浙江安吉县乡村旅游成功经验,让老百姓真正吃住在农村、发展在农村、赚钱在农村,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新发展格局。
3.4 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一是激发内动动力。发挥农村拥有的独特环境、资源以及潜在待发掘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强大动力。农村要发展要振兴,主体是农民,要激发农民的内在动能和主观能动性,统筹利用好土地、林权、资金、劳动力、生产技术等资源要素,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带动整个村庄发展。二是探索建立法律保障。积极探索建立乡村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立”机制,努力打造适合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路子,编排一批具有崇信县地域特色、民俗特点的文艺作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村为单位保护成品文艺作品,使得农民在产业开发和营销等方面更有底气和信心。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发挥高校及地方技能培训机构等优势,派现有工作人才外出学习技能,通过人才引进、高校招聘等方式,引进紧需人才。相关部门要支持培养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打造一支熟练掌握康复康养、健康保健和旅游服务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