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培育“新人”的三维探析

2022-11-22葛士新

关键词:立德中国共产党育人

葛士新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首次提出培养“时代新人”命题,有关“时代新人”的内涵解读、生成逻辑以及培育路径等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和实践探索主题。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内容部分提出要“育新人”;在社会建设内容部分进一步强化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议》最后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2]为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继续培育“新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塑造“新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重要任务,用新思想和新文化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时代新人”命题,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行育人目标的新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时代新人”之所以“新”,不仅要立足于新时代方位下社会历史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之新,还要厘清中国共产党在培育“新人”背后所蕴藏的新理念、新机制以及大智慧、大视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结合新要求、新实践,从特质、理念、机制三重维度培育“新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育“新”特质:指向“担当大任”的育人目标

“新人”的标准和要求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新时代,“新人”以形象化的新品格、新风貌表示一种新的标准和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培育“新人”的过程中,从具有国际视野的爱国者、具有坚定理想的奋斗者、为人民谋幸福的开拓者、为民族谋复兴的奉献者把握其“担当大任”的育人目标,四者相互交织、相互联系。

(一)具有国际视野的爱国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4]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今天,中国同世界一起和衷共济、有福同享,共同建设全球治理的新世界,是适应国内发展需要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选择。“时代新人”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实践主体,应当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一是要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格局。当前,社会挑战频发、社会思潮涌入、诸多难题不解,新冠疫情的蔓延加深了世界的不稳定性,人类面临许多广泛的共同利益和诉求。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主动承担历史自觉和世界责任,塑造“新人”成为国际社会的参与者、支持者和推动者,彰显了国际视野下的育人大格局。“新人”要处理好爱国主义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同世界各国积极交流,以“天下为公”的世界观念浸染人类情怀,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推动爱国主义的践行,维护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利益,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力量。二是要具有家国情怀、人民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中国人民血液中流淌着深深的“爱集体”的家国情怀,提倡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回顾中华民族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人的每一次奋战与牺牲、每一次历经的苦难和磨练,都彰显出从“家”层面的行孝尽忠到“国”层面的对党忠诚。新时代,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形成“忠孝”合一的“国家”价值观;应该积极践行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以“一家亲”的格局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民族复兴的赶考路上弘扬中国精神;应该将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同中华民族的奋战史、光荣史相结合,内化为新时代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谱写美妙乐章。

(二)具有坚定理想的奋斗者

理想信念是“时代新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奋斗是“时代新人”的最亮丽底色,行动是“时代新人”最有效的磨砺。当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追寻更高层面的精神需要和享受,当物质利益、生活诱惑与人的道德底线交织时,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奋斗是一针“强心剂”,是保持人们昂扬向上、不得“软骨病”的重要因素。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浴血奋战百年之久才有了中国今天的样貌和人们的美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证明,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真理之光点亮“新人”的思想灯塔,化为“实证科学”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实践指向,用信仰点燃思想之光、点亮奋斗之路。同时,要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历史是社会的,也是发展的,尽管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但仍然要在心中勾画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用信念支撑通往理想社会的艰难之路,化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奋斗动力。同时,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经受多重严峻考验,在危机中作出新决策、开新局面,以顽强的品格、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昂首阔步向前。没有离开理想的奋斗,也没有离开奋斗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团员提出“五个模范”的具体要求,表达了新时代党和人民对青年的殷切希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培育有生气、有闯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就要胸怀“国之大者”,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奋斗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持续接力奋斗、开拓创新奋斗。

(三)为人民谋幸福的开拓者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洞察每一历史时期人民对“幸福”的理解,培育一代“新人”以开拓者的精神状态去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困难,不断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伟大目标的实现。战争时期,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理解是希望能够吃饱穿暖,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尽早恢复和平,中国共产党本着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理念,屡次强调“要保证人们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5],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和物质生产条件。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理解是提高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实现战略转移,进行现代化建设,目的是“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丰富社会财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上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的幸福需求,通过一系列举措增进民生福祉,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社会,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一代代“新人”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践行与发展中,坚持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艰苦锤炼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核心竞争力,始终不忘初心,开拓为人民谋幸福的现实路径,保持定力,坚定信念,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做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优秀答卷人。

(四)为民族谋复兴的奉献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新人”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新人”应有的素质构成和精神状态最终都要落脚于使命和作用上,既需要仰望星空,又需要脚踏实地,做为民族谋复兴的奉献者。从创办特区、加入世贸、“一带一路”建设到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不断拓展开放合作新局面,展现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大国形象;神舟飞天、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标志性成就事件,不仅承载了中国自主创新再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梦想,也检阅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因此,“新人”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奉献者,首先,需要以坚定信念塑“魂”,坚持为民,在行动中服务。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时代新人”应当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力,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在实践中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相统一,不断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其次,要以踏实本领填“体”,扎实工作,在尽责中成长。天道酬勤,中华民族给我们留下的勤劳智慧与传统美德,“时代新人”应当在劳动中践行,在平凡岗位中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价值,认真负责,勤恳工作,踏实成长。最后,要以开拓创举立“形”,勇于担当,在担当中历练。质言之,中国的未来需要年轻一代去创造,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一代“新人”去接力完成,“新人”作为中国共产党培育的担当者、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应着眼于全局视野,与变局搏击,将个人追求与时代使命相结合,用智慧、用汗水,坚定走好中国道路,推进中华民族日益走向复兴。

二、育“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培育“新人”的新理念,它既是对古代治国理政经验的新应用,也是对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传统核心要义的新理解,更是对新时代“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教育根本问题的解答。

(一)理论维度:“立德树人”体现“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培育“新人”以马克思主义新人观为指导,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属性、主体性、需要、价值、自由以及全面发展的理解,“立德”与“树人”绝非纯粹抽象意义上的讨论,而是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紧密相联。

一方面,从历史和传统中寻求智慧和启示。古代《左传》谈“立德”,《管子》谈“树人”,是对人们的一种社会规范,人们在制定为统治阶级服务所需要的礼仪、教训、赏罚等行为规范时,不管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还是温和的教育方式,都是一种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一种信念或是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传统,最终达到约束自己行为的目标,许多理论和要求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中国共产党培育“新人”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立德树人”通过行为规范社会化来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此为一。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的思想传入中国,尽管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深深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人们追求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引导、支持和调节的作用。因而,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发生转变,社会发展,人们价值理想的选择也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理想观,这也是“立德树人”通过价值观念社会化来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此为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进一步展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提出“四有”新人,人的社会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社会对人们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立德树人”通过文化知识社会化来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此为三。

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立德树人”也是要解决“树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青年要“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8]。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在鼓励青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的同时,让青年深刻理解“立德”与“树人”背后蕴藏的深刻道理。这就需要探究“立德树人”的文字起源。所谓“立德”,意为建树德业、树立道德,探求“德”之于人的意义,思想精深、意境深远,它出自叔孙豹提出的“立德”,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培养“新人”的基本素质规定中,将“德”立于首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立于所有素质构成之首,具有统领地位,因而人之为人,应先“立德”,成为一个有德之人,修炼崇高德行,有至善大美的操守。所谓“树人”,即指培育人才,论人的培养、教育,在于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其在《管子》中当作“终身之计”,好似人们秋种才能丰收、植树才能造林,对人的培养也是一个需要灌溉、呵护与栽培的过程,是关系长远、成效百倍的大事。“立德”与“树人”两个概念看似独立却关系紧密,“立德”本来就是“树人”的题中要旨,“树人”本身就要树“立德”之人,将两个概念并用藉以表达一种培育“新人”的新教育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德”不可能自然形成,也不可能一日促成,因此才需要“立”。“立”就是培育、修养、践行。从“立者”的角度,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发展好自身的自主性,而人也不可能自发成才,不能闭门成才,因此才需要“树”。“树”就是培养、造就、锻炼,从“被树者”的角度也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立意识,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尊重“立者”的教育理念,正确发挥自身作用,提高主体性发展,锤炼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立者”与“被立者”、“树者”与“被树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的实践性的过程,这也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它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现实维度:“立德树人”体现“五育并举”的辩证统一

将“立德”置于“树人”之前,意在强调“立德”对于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具有的前提意义。马克思主义新人观表明人是“现实的个人”,今天之于教育培养的目的,所树之人,不仅是“现实的个人”,还要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新人”的素质培养,关注“新人”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家文化中三达德“智仁勇”的思想,将其改造为马克思主义的“德、智、体”三方面,倡导“新人”要做各方面都充分发展的“社会多面手”,鼓励“新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在争取成为“新人”的实践中,不断改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确立培养“新人”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力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实现身心全面发展。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9]的全面发展目标,“三好”的提法是“新人”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形象表达,“三好学生”一度成为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奖励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标尺。195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教育方针上作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规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用“德智体美”四育替代了“德智体”三方面,并坚持以“四个统一”和“五个成为”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体现了党对“新人”全面发展素质培养的重视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时代新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德智体美劳”并列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五育并举”的崭新教育体系,开启了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进路新纪元。

可见,“五育并举”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培育“新人”的基本素养规定。从新中国初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到1999年正式将“美”纳入全面发展教育培养体系,再到今天将“劳”列入教育方针,形成“德智体美劳”的崭新教育体系,这与中国共产党“培养什么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人”素质构成的丰富和发展。可以看到,“立德树人”在新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作为“新人”,一要坚持信仰引领方向,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信仰的笃信,形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理论自觉;二要明确思路决定出路,以文化人,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养成新思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和人才观,在文化传承中完成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三要明晰方法指导实践,“立德树人”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体系,要提高“立者”的科学化水平,紧扣新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发展、新动态,创新育人模式,建设高素质“立者”队伍,凝聚“立者”智慧和力量,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培养一代“新人”。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五育”内涵作出丰富阐释,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角度将劳动融合于“德智体美”中,使其成为造就“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表明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标志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进入新境界。“德智体美劳”五者相互联系,不能彼此替代。“德育”体现“善”的要求,是对人的基本道德、理想信念的要求,为解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为人的发展正心立路;“智育”体现“真”的要求,是对人的智力发育和理智思维的培养,为人的发展增才长智;“体育”体现“健”的要求,是对人的身体功能和毅力品格的塑造,为人的发展提供基本的身体素质基础;“美育”体现“美”的要求,是对人的审美素养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满足,为人的发展塑造心灵、陶冶情操、荡涤心怀;“劳育”体现“实”的要求,是对人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的提醒,以及对人的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劳动精神的激励,为人的发展植入实现幸福的行动基因。

三、育“新”机制: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

中国共产党培育“新人”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多维着力。新时代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体系,即从范围、时间和空间的各个角度打造全面、整体的育人格局,凝聚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培育“新人”的新机制,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践行“时代新人”要求、争做“时代新人”的生动景象。

(一)政府:发挥导向作用,加强育人政策扶持

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对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人们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国共产党沿着理想目标昂首向前,不断维护、满足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党的稳定带来的是党的战略目标与国家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并必将推动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培养“新人”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新时代,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新高度培养“时代新人”,是应对国际局势、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强国战略的关键工程、希望工程和主体工程。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时代新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树立“时代新人”的精神支柱,健全、落实“立德树人”机制,使“时代新人”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分享教育资源、创设教育环境,使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推动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与共同进步。与此同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为其提供了鲜明的方向引导和坚实的政策支撑。从教育体系的角度,不仅注重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全面覆盖性,还针对高等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同时,针对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十分注重职业教育等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角度、多维度的有利环境。

(二)家庭:发挥奠基作用,筑牢育人基础平台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与每一个小家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中国共产党一再呼吁“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10],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历史如何变迁,“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1]。父母作为家庭学校的施教者,一要做到因材施教,给孩子讲好“人生的第一课”。要时刻重视自身修养,把握教育时机,注重教育方法,用良好的家风浸润孩子的心灵,使其有品德、有修养,懂礼貌、重礼教,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要做到言教为轻,身教为重,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格言仅录》有言:“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为人父母要能言行寻规矩以表率之,子女则能自相劝而化。因此,要做到以身示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面前身体力行做好每一件事,为孩子树立可亲可敬的榜样。三要做到有威有慈,严慈相济,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父母要合理把握“威”和“严”的尺度,当严则严,当慈则慈,严爱殷责,有错必纠;引导孩子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引导孩子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尊重其兴趣爱好,挖掘学习潜能,用良好家风涵养孩子心性,脚踏实地,为梦想努力奋斗。

(三)学校:注重教育养成,提供育人队伍保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5],强调“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5],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一方面,作为“立者”,要先立德,成为有德之人,修炼崇高德行,有至善大美的操守。学校要落实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引导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实践者、师道尊严的捍卫者以及大学精神的守护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德立身立学、施教育德;要完善教师的发展与补充机制,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等科学有效的体制来构建坚实的育人队伍保障;要营造和谐的软环境,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激发教师活力,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另一方面,作为“树者”,要先有树人的本领和能力,才能培养、造就、锻炼所树之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学校在育人方面的作用,通过打造专业本领精湛、思想道德崇高的师资队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质量;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学习开阔教师视野、增长教师才干;通过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建立教师激励约束机制为广大教师提供事业保障,不断为培育和激励“新人”奋发有为、开拓进取。

(四)社会:着力风气塑造,强化育人环境保障

为最大范围地凝聚思想共识,中国共产党在培育“新人”方面十分注重将教育内容的积极引导性与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特征相结合,在教育培养目标上融入“人人都需要发展”的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理念,着眼于促进“新人”素质的提高,不断挖掘“新人”各方面的潜力,提高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增强“新人”认识自身、改造自身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其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面且协调发展的“新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表明,要取得伟大的胜利,离不开宣传思想工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多角度、多维度采取一系列宣传措施融入“新人”培养,为“新人”提供了鲜明的方向引导和坚实的政策支撑。因此,要重视宣传机制,注重宣传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调动多种手段营造舆论氛围;应重视榜样人物的宣传与激励,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应注重宣传话语体系,走近大众日常话语,使理论内容常识化,增强人们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力,在全社会凝聚思想共识,使人们都能受到正能量的感染与熏陶。因此,身处伟大时代,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需要从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为“时代新人”提供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让“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勇毅前行、砥砺奋斗,奋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篇章!

猜你喜欢

立德中国共产党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