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信访治理策略的探究
2022-11-22曹丹华
曹丹华
(河南南阳市宛城区官庄工区油田矿区服务中心,河南 南阳 473132)
引言: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益格局也有了尤为深刻的调整,这就让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目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发展格局这一目标的确立,也是以我国当下面临的社会矛盾为切入点。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民生问题,那么必然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信访作为稳定群众,缓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理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探讨的热点话题。
一、分析我国基层信访制度的内涵和价值
(一)基本内涵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信访,主要指的是公民,法人或者是其他组织以书信、电子邮件、传真和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反映情况的活动,也牵涉到行政机关的处理细节。而信访制度集合了公民个人与群体,强调的是公民通过不同的形式,与政党、政府、社团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进行接触,表达自身意见,并由此来推动信访工作机构加以解决的制度。这也就意味着,信访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被信访人、信访受理人和信访人本身,内容也尤为丰富,牵涉到土地、城建工作和人事、民政、腐败等问题,同样也包括权力运行的相关内容。近些年来,在科技的引导下,信访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在书面上,而是可以借助更为现代化的互联网平台,以电子邮件、网络信箱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信访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或者是QQ 来反映社会民生问题,这就满足了足不出户的需求。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信访制度的运行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这里所说的稳定,主要牵涉到方式、步骤和路径的固定化,而且这些程序都由法律来规定。无论是信访案件的受理、审批还是审查,都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和标准,不同的信访部门之间也是有职责划分的。在法律机制的作用下,信访制度也反映出了人民性的特点,群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反映自己的期待和诉求,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信访是一种补救性和维权性的工具,如果公民权益受到了侵害或者是不公待遇,信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能够帮助公民抵抗外界的不法侵害或者是干扰。还有信访制度具有监督性的特点,信访的监督效果体现在运行过程的管理督促和监视,一旦公民把诉求反映到国家信访部门之后,信访机制就已经启动,涉案情况会进一步上交给相应的部门,由此与之相对应的机关就会受到压力,会自觉约束行为和思想。
弹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少,刘爽[3]等是以微视频微课作为载体,在缺少面对面的教学机会下,利用弹幕技术支持学习者与微课程的人机交互、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李海峰[4]等在体验过弹幕视频后展望了在MOOC中的潜在价值。两者相同的是都应用在在线课堂中,课堂教学中弹幕技术的应用处于空白状态。
(二)积极影响
首先,我国基层信访的维稳功能是尤为明显的,能够有效联系群众,展开民主监督,调节社会矛盾,反映民意,保证民众对决策的知情权。在这里,联系群众本身就是共产党工作的基本原则,虽然双方沟通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信访这一途径是无可替代的,信访工作可以进一步化解群众之间的纷争,让党群之间的摩擦被抚平,让群众的合理诉求与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保障,提高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宪法也明确规定,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利,对执政党和政府能够直接进行监督,并且可以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信访工作的落实可以保证民主监督的有效性,能够及时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处违法乱纪之行为,克服官僚主义。除此之外,信访工作往往可以体现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点,此时就为后期的调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进一步减少甚至是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同时,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也让利益的分配模式有所调整,此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和问题,在信访工作的引导下,信访者的合理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可以防止一些不法事态进一步扩大,把矛盾解决在初发阶段。再者,信访是衡量社会矛盾的温度计,可以最为直接地揭露社会的病态问题,让社情民意变得更加真实,且有温度,由此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掌握群众对政令和政策的反应,避免决策者关门造车。
其次,基层信访可以进一步维持社会的稳定。如果社会秩序变得尤为混乱,那么发展也更是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社会成果也会荡然无存。而在信访机制的引导下,民生问题的反映渠道就会变得更加多样,领导者会更加具备大局意识,以人民为中心,在稳定中谋求进步,在和谐中创造更大的福祉。也就是说,基层信访可以巩固当下社会发展的大好局面,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稳定的社会氛围,如果社会矛盾持续扩大,已经足以影响地区的秩序,就必然会让发展的好机遇就此消失。因此,良好的发展形势和机遇是来之不易的,必须要通过信访工作进行有效维护,只有这样才可以巩固当下的大好局面。还有,信访可以融洽党群之间的关系,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信访工作是民主的窗口和桥梁,能够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引导政府和党接受群众的监督,化解人民群众和执政党之间的利益冲突,让群众的呼声可以真正被听到,提炼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延缓阶级对立的情绪,由此来稳固执政党的地位,凸显出我国政党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只见知识本位,不见知识本质”是中学一线教学的典型瓶颈现象,教师在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更为重视知识表层的了解、识记与理解过程,而常常容易忽视知识背后的学科本质、逻辑方法与思维体系等[6]。深度学习的达成要求中,明确需要掌握学科知识内容中更为深层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采用逻辑关联的教学方法展示思维逻辑、凝练知识体系、升华学科方法并品读科学精神等。此时,教师就应当突破教学过程造成的碎片化与孤立化的局面,采用逻辑化的主线教学使学生将知识间进行良好地关联,实现学科内容的延伸铺展与核心本质的熔炼与品悟。
二、分析我国基层信访治理中面临的困境
(一)信访不信法
早在2005 年,国务院就已经针对信访工作颁布了相应的行政法规,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强制力,但整体的效果并不突出。而中国作为人口众多且地域广阔的大国,社会矛盾是复杂且多样的,仅仅是依靠行政法规来治理是不够的,必须要进一步做好立法工作,凸显出司法的公信力和强制力。以人大这一立法机构为中心,针对信访的功能和定位做出从新判断,把信访工作和法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充分结合到一起,针对信访工作的流程做出层次化的设计,把信访法律和司法体系有效衔接到一起,做到程序的清晰有效、权责分明。除此之外,信访工作的落实必须要借助司法力量,如果不经有效的司法处理,那么信访工作本身的公信力就无从谈起,要切实维护司法权威,如果对程序或者是仲裁结果存在异议,可以直接按照司法救济制度提起上诉或者是申请行政复议,如果还是存在疑惑,可以依法逐级信访。一旦案件进入信访程序,就需要做出充分的论证,要发挥出信访程序的补充和救济作用。还有,要将信访工作和司法程序分级开来,这样可以排除领导对信访工作的过度干预,杜绝提前打招呼这些违规行为。在这里,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社会的矛盾,只有产生相应的矛盾,才可以真正反映出信访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可以纠正错误的司法裁定,树立法治权威,让群众可以真正信服司法。
(二)恶性循环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文化内卷化,主要指的是某种文化模式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既没有办法保持当下的稳定,又没有办法实现形态上的转变,只是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而且无法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和价值。在信访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吸收了外部的资源,但这些资源能否被完全消化也是未知数,部分地区并不能把这些有效的外来支撑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效益和制度效益,这也恶化了现有的信访环境,导致信访机制的改革停滞不前,显露出了滞后性的弊端。也就是说,内卷化的信访机制让基层工作始终无法突破瓶颈,呈现出没有增长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信访制度的法治化进程任重且道远,而如果在法制化期间,没有对制度做好全方位的规划,缺少战略和机制上的调整,那么也很有可能会加剧内卷化的问题。在这里,信访从诞生之初已经实现了方式和理念上的转变,但并不足以有效应对社会发展的全新局面,因为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矛盾之间的进程并不完全相对应,如果无法进行突变式的调整,那么工作也只能停留在浅显的修补层面上,具有被动性的特点。
(三)制度的内卷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趋势是尤为稳定的,但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是尤为复杂,这就导致信访案件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即便是对信访维稳工作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也无法抑制数量的激增。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工作人员在维稳的过程中用权力去代替权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群众对信访工作的印象。而且一些信访工作人员在接待的时候,并没有重视苗头性的问题,只是通过控制舆论来达到意识的平静,这种表面性的掩盖,并不能真正满足民众的诉求,那些高危的历史遗留问题最终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而是在击鼓传花的做法下变得更加严重。也就是说,个别信访工作人员不愿意承担职责和使命,不懂得身体力行,没有搞清楚矛盾的本质,对群访性事件的应对并不灵活,不明白这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只是通过乱扣帽子的做法来加剧内外对立,这就与法律上的规定大相径庭。而且,部分地方执政者为了维护区域的社会形象,通常都会隐瞒潜在的社会危机和冲突,这也难以保障群众的合法利益,会陷入越维越不稳的僵局。
《天网》《今日说法》都是央视收视长虹的经典节目,而这两个频道之所以获得大众的喜爱,主要原因在于对案例的充分论证,通过特定的材料来说明法律问题,具有直观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可以让群众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自身的合法权益应当如何有效保证等等?这种法制宣传节目,不仅可以让群众认识到法律的重要价值,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对此,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平台,依靠网络等科技手段,做好法制的宣传,让更多的群众利用网络展开知识的学习,了解基本的法律案例,或者是咨询一些法律常识。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法律文化本身就是对历史的积淀和凝聚,在这其中,部分法律意识和国际法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例如,国内认为只要理论充分,法律仲裁的获胜率就会更高,而且有法不责众的倾向,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区别,主要原因在于东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普世价值存在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化交往的引导下,本国的法律文化也必然会受到外界思维的影响。所以在未来必须要做好法治文化的建设,要把国内法治和国外法治充分结合到一起,这样可以让信访机制变得更加完善,让公民的法律层次得到有效提升。
三、分析我国基层信访治理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一)突出司法公信力
这里所说的信访不信法,主要集中在信访人身上。当司法机关对权益诉求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