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前准备活动探究

2022-11-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运算双减知识点

黄 浩

(陕西省汉中市教研室 陕西汉中 723001)

“双减”政策是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义务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落实“双减”政策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围绕学生学业负担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实施“减”的行为,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指导下,教师要更注重教学活动全环节的“减”与“加”的合理调控,即: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强化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抽象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初中学生缺乏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模型观念和创新意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统筹抓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关键环节,尤其要重视数学教学中的“首因效应”,充分做好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实现课堂教学“减负”目标。

一、课前准备活动现状分析

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减少学生在课后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反复训练,需要教师、学生双方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简而言之就是“做足课前准备,减轻课后负担”。虽然大多数教师对课前准备活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安排,但仍然没有深刻认识到课前准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前准备“遗忘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学生没有进行课前准备,在课堂上表现为:迟迟找不到课本和学习用具;在教材中找不到教师的讲授内容;课堂反馈迟缓,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教师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教学时表现为:抓不住讲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讲授的知识脉络、层次不清,找不到知识间的衔接点;教学内容平铺直叙,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师生均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教育和学习目标,只能在课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学习,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课前准备“简单型”

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其关键是做好课前准备活动。虽然部分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有一定的安排,但是大多只对课前预习进行简单安排,没有系统地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具体内容,或是复习旧知、或是资料收集、或是准备学具等。例如,新授课前,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教材习题等,没有明确课前准备完成标准,学生在课前准备活动中浅尝辄止,没有课前复习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没有找到前后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没有清晰的学习思路,致使教学效率低下,造成学生学习知识一听就会,知识检测一做就错。例如,讲评课前,教师只要求学生把错题进行订正,没有要求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更没有要求将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巩固知识时,只能通过反复训练,以数量凑质量。

(三)课前准备“双标型”

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高质量的教学必然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准备等环节时刻保持同频共振,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在研究调查中,虽然一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每节课前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提出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没有将学生在课前准备活动中得到的启示、经验等加以引导和拓展,没有对学生课前准备活动加以督促、指导和检查,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认为课前准备可有可无,这样的课前准备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部分教师自身在课前不研究知识、不分析学情,认为只要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就行,自身只凭借经验来上课,致使课前准备环节形同虚设,这样的课只能是让部分学习主动、学习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跟得上节奏,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四)课前准备“枯燥型”

课前准备活动必须要呈现趣味性、实践性、系统性和知识的衔接性,通过课前准备活动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得数学课堂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定义等不再成为数学学习的拦路虎。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课前准备的趣味性、实践性、系统性和知识的衔接性,一些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一味只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教材中的习题,把完成习题当成课前准备,使得学生课前、课堂和课后均在题海中挣扎,虽然看似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在各类检测考试中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学生没有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枯燥的数学学习致使学生的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模型观念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出现数学学习唯分数论、功利性和数学无用论等错误认知。

二、几种常见课型的准备活动

(一)新授课

在严密的学科体系中,不同类别和层次的知识紧密联系,新授课的内容必然关联着已经储备的知识体系。在“双减”政策下,新授课的课前准备更能体现教师在教育教学重点环节中的创造性,但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加严谨、细致地做好课前准备活动的研究、安排、检查和指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做好新授课的课前准备主要从已经感知或掌握的方法、技能和知识出发,充分做好教师自身课前准备、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

例1: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 节《分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为: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掌握分式乘除法法则,增强运算能力;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法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课前准备活动建议:1.指导学生通过分数乘除法运算案例,回顾分数乘除法运算法则;2.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观察、猜想、归纳,复习回顾分数乘除法的一般规律,从分数乘除法的一般规律推理出分式乘除法的一般规律;3.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统筹代数运算前后知识点的衔接,明确本节课在数学学习和物理等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地位;4.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指导时要兼顾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别设置课前准备内容,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3—5 个分数的乘除法,复习回顾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法则,观察运算特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完成3—5 个分数的乘除法的基础上,尝试用字母总结出分数乘除法的一般规律,猜想分式乘除法如何运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类比、观察、猜想和归纳的基础上,尝试完成一些分式乘除法运算。

(二)复习课

学习必须温故才能知新,复习课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认识、再提高、再优化的课程,是初中数学教育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复习课分为章节复习、专题复习和系统复习,必须按照系统性、自主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组织实施教学。在“双减”政策指导下,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时,要注重引领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梳理和系统复习,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复习课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易混淆点和知识的架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准确的、完整地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梳理总结、自我测评、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做好课前准备,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讲解、思考探究或强化训练等,减轻复习课大量知识对学生困扰。

例2: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回顾与思考给出了8 条复习建议,分别是:回顾学过的8 条基本事实,认识到它们是证明定理、推论的基础;比较不同三角形的特征,掌握特殊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相关定理的应用;反证法的应用;互逆命题和真假命题的区别联系;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尺规作图;梳理呈现三角形证明各知识点的结构图。

本节单元复习课可分为3 至4 课时,第一课时的课前准备活动建议:1.学生课前尝试梳理知识点,绘制三角形的知识结构图,课上相互比较、评价各自的知识结构图,从而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自身学习的不足,针对性地进行弥补。2.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性习题,梳理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课上小组合作讨论,形成知识结构图,从而提升认识,加深理解。3.教师科学合理设计复习课教学设计,采用知识结构图整体梳理复习+重难点易混淆点专题复习+知识应用专题训练的模式,精讲精练,举一反三。4.从章节教学的第一课时开始统筹做好复习课内容的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记录,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和课后练习中呈现的问题和不足,梳理后在复习课中进行专题精练,杜绝反复练习。

(三)讲评课

讲评课是以评讲学生作业、练习、试卷和实践操作等内容完成度的一种授课模式,是对新授课、复习课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讲评,教师能够及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确保学生后续的学习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如何在讲评课实现“减”与“增”统一?在讲评课中,讲解与评价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合理的评价是讲解的基础和方向,深入浅出地讲解是评价应达成的效果和方法,只有讲解和评价齐头并进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讲解和评价需要教师、学生双方共同参与,讲评课不是教师的独舞。学生主要讲知识、讲思路、讲方法、讲反思等;教师主要讲难点、讲疑点、讲原理、讲要求、讲应用等。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讲评课才能在知识内容的拓展与深化、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数学思维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

例3: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菱形的性质和判定》课后练习: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图中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某班级教师将此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之一,学生完成这一习题时,教师发现有90%的学生能够准确找到所有的直角三角形,有85%的学生能够准确找到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通过分析判断,有10%的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菱形的定理(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从而无法准确判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15%的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菱形的定理(菱形的四条边相等),从而无法准确判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

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将利用自习时间开展3 至5分钟的讲评课,课前准备活动建议:1.指导学生准备叙述找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过程、思路、方法和运用到的原理;2.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达成度进行分析评价,思考优点和不足,表扬前进,激励后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反馈的问题,就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进行点拨,指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前准备活动效益评价

(一)抓好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认知领域,知识层次、情感领域的接受层次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知觉层次都体现出课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前准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领会、分析、应用、评价等后续层次的达成度。初中学生已经储备较为丰富生活常识,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因此,做好课前准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前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降低非智力因素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通过持续有效的课前准备活动,提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契合度,学生带着自主学习已形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得师生双方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收获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抓好课前准备,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正式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三大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目前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看,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课前准备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是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再深化和再拓展,所以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前准备活动,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的数学眼光、思维和语言难以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有效的课前准备活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抓好课前准备,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数学学习就是思维的再锻造、再升华、再创造。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从而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学生经历了小学数学中基本数学运算、图形认知、习惯养成等过程,数学思维已从感性认知过渡到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无论是培养学生抽象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数据观念、模型观念,都需要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给予学生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只有带着课前准备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精力才会集中,才会积极主动思考、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持续增强。

总之,在国家“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及时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从教学准备等环节开始,逐一审视、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清醒认识抓好数学课前准备活动不仅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运算双减知识点
第十二页 知识点 静候“18”
第十页 知识点 教-8教练机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第九页 知识点 QSZ92式半自动手枪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长算式的简便运算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