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场域下体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思考

2022-11-22西安工业大学文安魏中

内江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研究生体系体育

◇西安工业大学 文安 魏中

采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利用场域理论对体育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展开梳理,通过总结归纳本科实践教学4321管理体系,进而梳理体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共性,以期为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提供新的参考与建议。

新时代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立德树人,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单向度的人。面对知识快速增长带来的全球性问题、科学的刚性扩张、课程观问题等诸多问题需要教育从业者从实践的角度思考对策。

1 实践教学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倡导实践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当前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历练与锻造。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借助实践教学去解决、提高、实现,所以,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是不断满足现实岗位日新月异需求的必然路径。

经过近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西安工业大学体育专业本硕实践教学体系初具,在学校“以本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从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发(即培养体育领域从事体育教育教学、体育产业开发、体育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体育专业人才)。如何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使其传承而有创新,继而发挥“1+1≥2”的效果、实践教学内容如何体现“两性一度”,改进完善才能符合“双一流”课程建设需求,这是项目组关切和积极探寻的问题。研究藉此展开。

2 双一流背景下体育学科的发展

2.1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的发展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与必然。步入信息社会网络扑面迎来、知识多元碎片化,任何人都可以近距离感知知识。知识既是大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产生的逻辑起点与压力源点。当前高深知识的垄断者已然不限于大学,大学知识获取离不开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过程的螺旋更迭,高深知识处于更迭之塔尖。就知识生产历史而言,吴洪富教授认为人类知识有两次变迁,第一次是从“形而上学型知识”(有关实在本体的知识)跃到“科学型知识”(试图揭示事物本质的实证性知识),第二次变迁是从“科学型知识”变迁到“文化型知识”(具很强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进而认为大学发展路径是:过去的理性大学→现阶段的学术资本大学→未来的民主大学。如果说知识的积累是文化,那么文化背后的精华则是智慧,西方唯理论的知识观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文化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对撞出火花,如面对马尔库塞所说“无身”教育造就单向度的人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坚持文化自信,依据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从本体出发,结合学习主体的身心特点展开思考、以寻找对策措施。我国学者提出的“体知理论”与梅洛-庞蒂“身体是认识的主体”是呼应的,体知理论重视知识的生成、动态与过程,重视学习的情感与社会效益,以实践与体知为支撑的教育可改变教育深陷静态知识、惰性知识教学的困境。

2.2 体育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学科的名称已由Physical Education改为Kinesiology,涵盖领域随之发生变迁:体育由原来的单一教育学领域拓展到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理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组织行为学诸多学科。美国体育科学院对应的翻译是:National Academy of kinesiology。无独有偶,在德国,体育学升格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为同一层级,用“Sportwissenschaft(体育科学)”表示体育学科。

建设一流体育学科,体育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是有效路径,而体育产学研融合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体育学科建设通常包括两个维度:扩张和升级。前者多以个人、团队、平台、实验室建设为代表的“要素式”建设进行,易存在学科运行效率低下的缺点。后者多在学科上下游进行扩充升级,但也存在多元资源如何优化配置,衔接与兼容等困难。当下国内部分高校面向全球高薪引进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等,其内驱动力即是通过个人与团队聘用制度创新吸引“行业大咖”助力推动学科发展。本质上体育学科的建设过程必定是制度创新、要素重组配置的过程。

2.3 体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框架的初步搭建

新时代课程建设与改革理念经历从知识中心到育人中心、从学科中心到学生素养发展中心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方千华,2017)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不仅包括知识结构体系与研究活动体系,还应包括实践功能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把知识、技能与素质构建为一个有机体,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系统论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本科实践育人模式,将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细分为分为“目标”、“内容”、“管理”、“保障”四个子系统;从课程的性质出发,将课程分为理论课实践、术科实践、综合课程(毕业论文)实践三大类;结合校内(主)外(辅)两种途径;以达到一个目的: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基于此构建“4321”实践育人体系。

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当前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面临的多方面的挑战,如师资匮乏(体育英语等课程师资不足)、学生对实践认识不足,体现在:①体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学生口语对话或者面试实践的机会少,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应变的能力有待提高;②体育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差,社会化程度待提升。当前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教学与组织能力。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项目独立操作、组织协调等综合社会化锻炼;③科研主动性不足,学生的学术规划落地执行有待提高。上述问题部分可以通过开展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科报会;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反馈途径;建立健全实践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端正学习态度等途径解决。部分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或经费的强有力支持,助力形成院系特色育人场域。

3 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举措—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

3.1 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结合系统论“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层次理念构建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下称“4321”体系),“4321”体系是经过检验的校级优秀教学成果,该体系优化策略是从3类课程(理论课实践、综合课实践、术科实践)出发,根据系统论“目标”、“内容”、“管理”、“保障”4个子系统,结合校内(主)外(辅)2种途径,以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1个)目的。

3.2 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优化措施

(1)实践教学目标优化。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就业为导向,把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纳入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体系中。就业领域涉及教育培训、城市社区体育、体育健身、体育俱乐部经营开发、大众健身指导、体育教学与训练等,因而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科研、专项教学竞赛能力的锻造。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以教学培养目标体系为依据,将实践与实验、科研训练、资格认证、竞赛、实习等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的知识、技术融为一体。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包括以下内容:理论课实践、综合课实践、术科实践实践。院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可以参与导师或其他任课老师的教学科研项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结合科学研究的实际要求与趋势,独立思考积极尝试合作研究。实践教学保障优化。体育专业研究生现有实验室与体育场地设施符合高等学校办学必备条件。学校提供如中国知网、读秀知识库、超星电子图书、ScienceDirect全文期刊库等网络资源为体育专业研究生学生学习、科研提供了支撑。实践教学管理优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监督、管理和调控,学院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的组织来实施开展。全程重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质量。制定具体的实践计划与实施方案,如《学生实践安全预案》等。建立有预案、有责任、有计划、有总结的运行管理体系。此外,体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材选择重视选新率和选优率,采用正规出版社的重点或优秀教材、课程思政类教材。

(2)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教与学的效果质量进行评价,是否体现“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就理论课实践、技术课实践、综合课实践展开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实践教学效果几个方面。

建立学期实践教学专题会议制度,每学期对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组织进行抽查。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实践教学,设置实践教学文件专用橱柜,细分实践材料,并进行分类。实践操作执行环节有计划有总结,实践教学文件齐全,如规范实践教学的实践方案、成绩单、成绩分析、评分标准、实践总结文本模式,实践材料选取五份,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各一份(无不及格则其他等级选2份),优化《学生实践安全合同书》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采用师生双管前后四轮建设优化毕业论文工作。切实提升体育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环境保障,是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实习、赛事组织,国民体质监测、大众健身与损伤预防等活动的可靠保证。实践教学通过校校合作展开,此举有利于缓解专业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紧张的局面,利用西安医学院利用其人体解剖实验室,陕西科技大学服装学院的测力台、压力板等教研设备,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建设新型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同时注重专业特色的发展。例如建立陕西卓恩康复管理中心等处实习基地就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托,依托“校企联合共建”的办学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事业机构单位共赢。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提升学院育人场域软硬件的同时,着眼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重视系好学生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总之,利用体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经验,优化体育专业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从院系实际出发遵循科学系统的原理,从顶层设计到实施,形成有效的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最终切实使学生的身心两方面能力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猜你喜欢

研究生体系体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