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松辽777 选育技术报告
2022-11-22耿文良单平义姜兆远刘晓梅孙乌日娜张静峰刘福生徐世艳洪继勇
吕 珂,耿文良*,单平义,姜兆远,刘晓梅,高 明,艾 东,宋 双,王 丹,孙乌日娜,张静峰,王 娟,刘福生,徐世艳*,洪继勇
(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春 130033;2 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长春 136100;3 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长春 130033;4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 盘锦 124010)
水稻品种松辽777,是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遗传育种北方早粳晚熟品种选育技术课题组针对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在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水稻新品种的需求,于2009 年立项研究选育,2021 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株型理想、源库协调、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田间水平抗性强、抗倒、耐寒、活秆成熟,综合性状优良,是适于吉林省中熟稻区、内蒙古中晚熟稻区、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质品种,需≥10 ℃积温2 700 ℃左右。
1 选育经过
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9 年夏以优质、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松辽M26/绥粳4)F1为母本,以丰产性、抗逆性强的众禾1 号为父本,双亲配组,有性杂交,当年秋季收获F0代种子189 粒。F1~F5代低世代材料单本插秧,2010 年F1代与双亲比较鉴定真伪;2011 年F2代株系分离,选拔优良单株;2012~2013 年F3~F4代入选种圃;2014 年F5代材料在人为因素逆境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等综合性鉴定试验,集团混合选拔优良单株。2015~2017 年F6~F8代综合性状稳定的高世代材料同步进行所内品比圃试验与所外穿梭育种试验,丛插秧、设对照品种、栽培技术近似生产田,3 a 试验结果表明:品系代号松辽777,表现丰产性、稳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异,超过对照品种吉玉粳及其他姊妹系;在所内品比圃产量试验中平均产量630.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9.76%;其所外穿梭育种试验15 个点次平均产量625.9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8.93%。2018~2020 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2020 年完成试验年限与程序、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符合审定标准。2021 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蒙审稻2021013 号。
2 技术创新
一是在改进常规水稻遗传育种系谱法选育[1-2]的基础上,对综合性状稳定的高世代材料同步进行所内品比圃试验和所外穿梭育种试验,获得了科学、准确、可信度高的试验数据,提高了选育进度,有效地缩短了选育周期,使选育成果在种性最佳、抗逆性最强、生育最旺盛期应用于生产,得以发挥其最大增产潜能,且延长了成果在生产上的使用年限。
二是选育亲本科学,双亲配组准确,亲本地理血缘关系远缘利于双亲优势遗传基因与有利遗传基因互补聚合重组新结合体,为育成新的科研成果奠定了技术基础,提高了育成新品种科技含量,株型理想、源库协调,光合作用率高,积累有机物质时间长,增加生物产量,结实率高,增产增效,效益显著。
三是明确了松辽777 的吸肥规律,通过施氮肥试验研究得出松辽777 生育阶段底肥、蘖肥、穗肥、粒肥的贡献率分别为11.1%、30.2%、12.1%、6.1%,制定了科学合理平衡施用氮肥的运筹技术体系。
四是建立松辽777 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北方稻区适应种植区域应用该品种、进行生产推广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是稻米品质优良,米质比对照品种吉玉粳提高两个等级。
3 产量表现
在2018~2019 年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中,2 a 平均产量576.0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平均增产2.85%。在2020 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578.1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平均增产15.8%。
2019~2020 年,在吉林省中熟稻区进行大面积引种试验,平均产量600.1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平均增产9.07%。
2019~2020 年,在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辽宁省开原及铁岭、黑龙江省肇源、河北省隆化、陕西省榆林等地试种,平均产量587.4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平均增产8.46%。
4 抗病性鉴定与米质分析
4.1 抗病性
2020 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采用苗期分菌系人工接种、成株期病区田间异地多点自然诱发对松辽777 抗稻瘟病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松辽777 对苗瘟表现中抗(MR)、叶瘟表现抗病(R)、穗瘟表现中抗(MR)。田间试验表现抗纹枯病、稻曲病。
4.2 稻米品质
2020 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糙米率84.4%、精米率75.0%、垩白粒率3%、垩白度1.1%、籽粒长宽比1.6、直链淀粉含量17.9%、粗蛋白质含量6.26%、胶稠度76 mm,食味品质85 分,米质指标符合国标二级优质米要求。
5 特征特性
5.1 植物学特征
幼苗叶绿色,叶片宽窄适中,秧苗健壮挺实有弹性,易分蘖,白根多。株高97.6 cm,株型收敛,光合作用率高,利于增加生物产量。分蘖力强,平均分蘖4.8 个/株。成穗率80.7%,平均穗长17.4 cm,散穗形,平均146.1 粒/穗,结实率87.6%,谷粒椭圆形,无芒,颖及颖尖黄色,千粒重22.5 g。
5.2 生物学特性
中抗稻瘟病,抗纹枯病、稻曲病,较耐氮肥,秆硬抗倒,抗逆性强,耐寒,活秆成熟,籽粒饱满,呈秋优型生育态势,适应性广。在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35 d,需≥10 ℃活动积温2 700 ℃左右。
6 栽培技术要点
6.1 播种育苗
4 月上中旬播种,大棚旱育苗,播芽种250~300 g/m2,培育壮秧,做好棚内湿度、水分管理。
6.2 插秧
5 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30 cm×(16~17)cm,基本苗3~4 株/穴,保证20 穴/m2以上,基本苗5.5 万~6.0 万株/667 m2。
6.3 施肥
合理平衡施肥。纯氮12 kg/667 m2,按底肥∶蘖肥∶穗肥=5∶3∶2 的分配比例施入。纯磷6.7 kg/667 m2,全部用作底肥。纯钾5.3 kg/667 m2,70%作底肥,30%用作水稻拔节期追肥。
6.4 其他田间管理
插秧前本田整地结合翻耙施足底肥,整地质量要达到“地平如镜,泥烂如羹”。灌溉方面,花达水或浅水插秧,插完秧后要徐徐浇灌,防止漂苗影响插秧质量[3];秧苗返青分蘖期保持3 cm 浅水层;孕穗期深水灌溉,保持5~6 cm 水层;灌浆期保持2~3 cm 水层;生育后期灌溉干湿结合,以湿为主;收获前15~20 d 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