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旅游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
----基于恩施州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22张文月

关键词:恩施州旅游体育

张文月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体育旅游: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传统的观光旅游因资源、产品的局限性(无法无限提供景区、景点、线路等新产品)和非重复性(一次性消费居多)而潜力殆尽、增长乏力。据调查,对于某一观光景区、景点来说,在观光旅游的群体中,游客观光两次以上者仅为21%(重游率低)[1]。这就使得景区游客的持续性增长难以保持,导致观光游的持续性成为普遍性难题,游客逐渐衰减、枯竭成为必然趋势。

从旅游者或游客来说,除了追求游览、观赏感受外,还有参与、体验、健身、养生等诉求,如都可能得到满足,则旅游必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体育(健身)旅游便是具有这一特性的专项旅游形式,它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活动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较好地兼顾并满足游客既观赏娱乐又参与健身等多样化需求。体育旅游是旅游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它追求在旅游中感受、体验运动的快乐与魅力,在体育运动中观光游览、愉悦身心、领略自然美景。体育旅游形式上既是体育健身项目,内容上又体现旅游属性,为特色旅游。无论是漂流、攀岩、滑翔,还是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山地滑雪,体育旅游都以其参与、甚至是刺激(如蹦极、玻璃栈道)而特色凸显。它还独有观光游等其他旅游种类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可重复性——多次消费。一个经营成功的体育旅游项目,或一项有影响力或知名度的体育旅游产品,如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贵州铜仁智慧马拉松赛、贵州端午节的龙舟赛、青海玉树第三极终极越野汽车拉力赛、京山网球特色小镇的常规系列赛事等,随着赛事的连续举办、规则的不断完善、服务的日益提升,沿途的专业参赛者、业余爱好者甚至观众只会越来越多,而不会出现游客枯竭的问题。能持续拉动沿途旅游经济发展,这使得体育旅游可以始终充满生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况且,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业余闲暇时间的日益充裕,身体健康意识的增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拥堵、喧嚣的城市,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森林草原等)中参与体育运动,在山道中骑行、漫步,在江河中漂流、溯溪划船。可见,体育与旅游兼而有之、融为一体的体育旅游,既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旅游发展的新增长点。它与发展后劲相对不足、走“下坡路”的观光旅游形成鲜明对比。

二、体育旅游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产业振兴与发展无疑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乡村产业虽以农业为主,但农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振兴不能仅靠农业,还需要工业、服务业配套才行。乡村服务业发展既有必要,也有条件。而在服务业的众多种类中,旅游业无疑是其中之一。乡村旅游发展有多方面意义和作用。体育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以自身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而且还以其高度的关联性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住宿(民宿)需求增加等,促进自然、文化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育旅游提升乡村价值。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被现代工业社会所替代。在此背景下,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逐渐远离,成为寄托人们怀旧情感、留恋过去的载体。传统记忆对于曾经经历的“历史”,中老年人对其有着历久弥新的情感,乡村的器物、草木、日常生活等,勾起对历史的回忆。大多在乡间(森林、道路、河流)展开的体育旅游把人们带回日益陌生、逐渐远去的场景,从而成为联系城乡的桥梁。体育旅游的开展,使乡村看似过时、面临被淘汰的传统建筑(老木房)、生产技艺、农具、民间歌舞等,成为宝贵的旅游观赏资源,文化、经济价值得以体现和提升。

体育旅游有效利用乡村空间。体育旅游一般需较大空间、场地,只有开阔空旷的乡村才具备此条件,城市开展体育旅游因人口稠密、交通拥堵而往往空间受限;所以,乡村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场地等条件。如没有年复一年的体育赛事举办,则道路、山水、场馆等空间资源必然处于闲置不用状态,产生不了经济价值、效益。

有利于乡村服务业发展。体育旅游的开展,无论是项目策划、赛事举办,还是基础设施、活动场地兴建,如修建赛道、配置器材和安保设备等,都需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财力,带来乡村面貌的提档升级;数以万计的运动员、观众的到来,更是带来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需求的数倍增长。在满足体育旅游需求的过程中,乡村服务业不仅规模扩大,而且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有利于乡村文化复兴、繁荣。体育旅游在乡村进行,不仅带来人气,活跃气氛,还给乡村文化,如歌舞、戏剧、传统工艺、节庆民俗等,提供了难得的展示机遇。借助赛事的举办,将乡村农耕文化(文明)作为整个活动的内容,纳入其中,必然让更多的参与者了解、认识乡村;体育旅游可以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平台,达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效果。

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作为展示地方形象的窗口行业,体育旅游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它倒逼项目(景区)所在地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促使其改善基础实施、生态环境,打造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绿水青山、道路景观、舒适气候、清新空气等。例如,山地马拉松比赛举办地大多环境优美,江河漂流、垂钓比赛所在地的河流往往水质良好,登山、攀岩一般选择在山势陡峭、森林茂密(覆盖率高)的山中举办。良好的生态环境虽本身就是体育旅游目的地具有的,但即便如此,也有体育旅游的“功劳”,它使之锦上添花。

体育旅游是有效的宣传工具,可扩大举办地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体育赛事的连年举办,体育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使成千上万亲临现场参赛、观赛的“游客”体验了体育旅游的乐趣,知晓了过去默默无闻的乡村举办地,了解其自然地理、历史文化、资源物产、风土人情,而且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和选手、观众的口口相传,使更多的人接收到举办地相关信息,产生去看看的冲动和欲望,如此一来,它所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可见,随着体育旅游的开展,赛事持续性地举办,乡村举办地的影响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如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就根据体育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评出了河北张家口崇礼、浙江德清、四川都江堰、成都金堂县、江西婺源、山东日照、河南焦作、云南腾冲、湖北神农架等为 “2021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

三、恩施州体育旅游发展态势

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旅游与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特种运动融合发展,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体育旅游目的地[2]。恩施州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康养特色服务业,开发特色休闲旅游、康养旅游[3]。省州规划为恩施州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一)恩施州发展体育旅游的有利因素

1.民族体育文化底蕴浓厚。恩施州传统民间体育集竞技、游戏、表演、养生于一体,反映了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形象。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土家草把龙、板凳龙、陀螺(地鸽子)、摆手舞、肉连响、巴山舞、武术(梁拳)、气功、空竹、掰手腕、毽球、荡秋千、抛绣球等,代表性的搭撑腰(拔腰带)、扭扁担、抵杠、举石、打磨秋、高脚马、抱蛋、抢“贡鸡”、竹铃球、打飞棒、跷旱船等,散发着民俗乡土气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具趣味性和大众性特征。游客在青山绿水间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带来多感官的深度体验。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观赏和参与,为恩施州体育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2.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山水赛事初成轮廓。恩施州体育旅游资源具有“雄、奇、秀、幽、险”的特点,可分为生态保护型、户外探险型、民俗体验型、休闲养生型四种。第一种是生态保护型体育旅游资源。如以自然风光著称的宣恩七姊妹山、咸丰坪坝营原始森林、鹤峰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忠建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巴东神农溪漂流、巴人河水上游(游船);龙船水乡、百福司镇、苏马荡以及范围内的民俗小镇、吊脚楼、风雨桥等。游客在观赏大自然的同时,收拣沿途废弃物,美化环境。第二种是户外探险型体育旅游资源。如恩施大峡谷、清江闯滩;利川古河床徒步、佛宝山漂流;建始龙王趟汽车越野拉力赛、野三河漂流;咸丰坪坝营、星斗山原始森林徒步探险等。第三种是民俗体验型体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肉连响、八宝铜铃舞、竹马球、投飞镖、打陀螺、高脚马、舞龙舞狮表演等传统民俗体育项目进行节假日体育活动。第四种是休闲养生型体育旅游资源。集休闲养生和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温泉养生、草原度假、山地徒步、农家乐和民宿等休闲体育旅游消费,是广大游客休闲消费的首选。

2016年6月,利川开启了由中国登山协会首推的山地马拉松赛,以“向山而跑,非凡之路”为主题,赛事主要路段为清江古河床,沿途有百里绝壁、飞流瀑布、傲啸独峰、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等山地自然景观,让来自各地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享受自然风光。山地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提高了利川山地运动的知名度,还为地方民宿、饮食、旅游、商购等产业带来了新的客源。近几年,巴东茶山马拉松赛、来凤杨梅古镇垂钓、恩施万人徒步赛、巴东翼装飞行表演等赛事先后成功举办。2020年8月,全国民族民间龙舟公开赛(宣恩站)暨贡水河水上运动会开幕,108支队伍17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龙舟、排球、拔河、游泳等多个水上项目的竞赛。连续11届的体育旅游赛事实现了“脱贫攻坚赛为先,百姓钱袋跟着鼓”的预期目标,呈现出了政府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游客的旅游健身休闲和村民的经济快速增长等多赢状态。

(二)恩施州体育旅游发展的机遇

1.体育旅游已成为旅游新增长点和消费新趋势。随着大众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余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对更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的追求,还有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改变,兼具游览(观赏)健身(体验)双重功效、融旅游与身体锻炼于一体的体育旅游,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出行选择。网络流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生活常态,说明了旅游大众化趋势。城市居民(假定出游比例30%)即使在“五一”“十一”或春节长假出行一次(按一周计),也可见旅游市场的庞大。以疫情前的2019年为例,全国旅游人次超60亿,为人口数的4倍,旅游综合收入6.6万亿元,每人次支出1100元;这其中就包括体育旅游部分。即使按10%计,全国体育旅游规模也有6亿人次、6600亿元。国家法定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等共30余天,是人们去往山美水美人淳朴的乡村体验体育旅游的大好时机。城市居民平时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张、快节奏,度假休闲时往往选择充分放松身心,尽情投入到乡村体育旅游中,体验新奇项目和休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刺激。体育旅游的重复消费是大众流行“花钱买健康(身心健康)”的一种表现;研究表明,体育旅游重复消费的比例高达89%[1]。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正由初级观光性旅游向具有参与性、娱乐性、休闲性、康养性的高级旅游转型。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使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强化,为了提高自身免疫力而参加健身、体育旅游等活动的人数持续上升;加上疫情导致经济下滑,各地出台的景点半价或免费等优惠政策的吸引,人们因疫情被封闭之后,康体养生、度假休闲等旅游趋势更加突出。需规划未来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以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参与式体育旅游项目,是未来恩施州体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潮流。

2.国家政策鼓励支持体育旅游发展。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旅游发展的新路子[4]。恩施州先后发布了《恩施州旅游发展规划》《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恩施州体育产业“十四五”规划》等,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使山地户外运动成为恩施体育旅游的重要助推力量。为扎实推进、有效实施,恩施州制定了“1+8”州市(县)旅游规划,科学指导全州创建国家旅游示范区工作,以生态旅游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构建以生态旅游观光为基础、休闲度假和健康养生为主导、民族文化为灵魂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2018年5月,世界旅游联盟考察恩施,恩施州抓住机遇正式申请加入世界旅游联盟,借助联盟平台,让世界知晓恩施、向往恩施、旅游恩施。在湖北省组织的考核中,恩施州游客满意度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恩施市、利川市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区[5]。受疫情影响,2022年春节期间,巴东绿葱坡滑雪场共接待游客近2万人,收入近700万元,宣恩椿木营滑雪场日均接待游客1500人次,滑雪场周边的农家乐、民宿生意火爆,“冰天雪地”也成为了“金山银山”[6]。

3.山地户外运动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颁布《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7],拟定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体系,为推动山地户外运动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大自然户外俱乐部、黑洞探险俱乐部、金鹰户外俱乐部、老顽童户外运动俱乐部、烈烈巴人探险俱乐部等,先后接待国内外诸多游客;随着古河床、小溪河、鹿院坪、七姊妹山、茶马古道等户外运动经典线路的开辟并不断完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主体逐渐壮大。《恩施州旅游业“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一批集登山、徒步、穿越、露营、滑雪、蹦极、低空飞行等项目于一体的复合型大众户外运动基地[8]。2019年4月,恩施州首条旅游观光铁路战略合作协议签约,该铁路连接腾龙洞和大峡谷两景区,确立了“一心两翼五代八体”的户外运动产业空间格局,打造辐射全州的“交旅融合”旅游名片。它将大幅缩短游客在途时间,提升旅游体验,带动全州基础设施、餐饮、住宿、交通、体育、商业等多行业的发展,为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4.国家积极实施国家公园建设。2016年8月,住建部发布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为体育公园建设提供了遵循。2018年《生态体育公园建设标准》将生态体育公园分为城市型生态体育公园和郊野型生态体育公园两类,要求郊野型生态体育公园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进行国家公园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9]。恩施州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和5A级景区多处,体育公园建设符合国家公园实施文件和时代发展趋势,同时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应抓住国家公园建设机遇,构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旅游新格局,释放体育旅游的活力。

(三)恩施州体育旅游发展的局限与问题

1.配套服务不完善。恩施州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起步较晚,与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一是交通不便,限制了游客的可进入性。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腹地,以山地为主,交通网络建设的难度较大。目前,外部进出恩施州的交通主要以铁路、公路为主;州内各市、县之间的交通因其复杂的地形多以国道、乡道为主;州内分散的体育旅游资源对交通的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星级酒店、民宿数量、优质农产品、农家乐的品味等与游客的需求有差距,服务水平待提高,旅客“娱、游、购、吃、住、行”等整体旅游满意度有待提高。三是体育旅游项目较单一,体验式参与创新力度不够。正如游客所说:“一流景观、二流开发、三流服务”,服务水准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培训当地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水平势在必行。

2.资源开发投资力度小。恩施州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近年来,在体育旅游上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拥有的旅游资源而言,资金投入力度与投入产出还有差距。在资金缺乏的条件下,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山地资源开发不足,未开发打造的项目较多。

3.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拳头”产品少。 恩施州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导致旅游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规模不大,仍在探索国内游客的体育旅游需求偏好,加之体育旅游企业的初步介入,客源市场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恩施州体育旅游市场在本地区特色体育旅游项目的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方式单一,宣传效果收效不佳,国内游客少有了解。尽管利川山地马拉松、巴东翼装飞行、恩施清江闯滩等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参与,但品牌效益、经济收益较低,休闲体育赛事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10]。

(四)恩施州体育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1.周边各地都在发展,竞争激烈。武陵山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导致了邻近市州间的同质竞争,对恩施州体育旅游发展提出了差异化要求。恩施州与铜仁、渝东南、湘西等地有着同源地貌、同源习俗,多以民俗民风和自然资源为基础,周边多地在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上大同小异,导致区域内大量同质体育旅游项目涌现,不利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如恩施州举办赛龙舟、漂流、徒步、垂钓、登山、民俗风情观赏园等项目的同时,周边市州也在发展类似项目。此外,铜仁、张家界、湘西等地大力推广具有本土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旅游项目,并依托知名景区进行捆绑式推荐,提升了山地户外体育旅游项目的知晓度、参与可能性,如环梵净山自行车赛已经形成品牌效益。目前,恩施州体育旅游产业格局存在“弱、小、散”等问题,同域内的激烈竞争带来了更多挑战,对统筹资源、合理有序发展体育旅游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存在冲突。恩施州属于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范围,生态保护与体育旅游发展一定程度上存在制约问题。发展体育旅游项目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故在打造户外运动项目时,必须同步维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如汽车营地及滑雪场的建设、运营等,均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实施保护性开发,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项目,保障户外运动项目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恩施州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四、恩施州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统筹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区域统筹发展是提升恩施州体育旅游竞争力的核心。首先,要达成体育旅游发展的共识,统筹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以点带面,错位开发,逐步推进,避免无序竞争。其次,加强合作。一方面,要参与大范围的竞争和区域性合作,与渝、湘、黔等相邻省市合作,打破武陵山区域局限,汲取长三角、珠三角体育旅游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协调好区域间的竞争关系,强化区域旅游内生能力和外在潜力,提高自主性与能动性。再次,凝心聚力打造“仙居恩施康养带”极富“硒、茶、绿”等康养价值的体育旅游品牌,力争多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聚焦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通道,为体育旅游提供更稳定的客源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11]。

(二)打造体育旅游“硬核”

游客参与体育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当属体育旅游项目,体育旅游的“硬核”是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体育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这是向游客展示体育旅游吸引力(观赏、参与体验与竞赛)的要件,项目的设计与规划是提升体育旅游产业辐射面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一方面,要强化自然地理优势在体育旅游项目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利用恩施州内特殊资源禀赋和综合影响力,发挥清江闯滩、鹿院坪徒步、太阳河十道拐、清江古河床、团堡小溪河上中下三条路线,以及州训练中心等线路辐射作用,打造充分发挥恩施州特色地理优势的体育旅游项目,使之成为体育旅游带的“龙头”,提升游客景色观赏、项目参与的体验。另一方面,大力提升“一县一品”“一赛一品”的赛事品牌影响力,按照“一个不落,赛事升级”的目标,打造全国民族民间龙舟公开赛(宣恩站)暨水上运动会、巴东“冰雪”大会、恩施“十大拐”自行车赛、利川“山马”、巴东“野马”、“江马”、建始“水马”、咸丰“森马”等品牌赛事,支持社会机构办会办赛,以体育赛事带动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三)健全多方合作机制

健全武陵山区鄂、渝、湘、黔四省市体育旅游协作机制,增强旅游协作的稳定性对恩施州体育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政府层面构建政府间磋商协调机制,消除行政障碍与壁垒,建立体育旅游行业监管体系。其次,市场层面建立“多赢”的整体市场化调节机制,组织发动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通过民间组织的制度化谈判进行利益调节。再次,企业层面构建旅游企业联谊会的保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走向理性的区域交融和产业整合,构造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机制。最后,地方层面明确体育旅游的形象定位,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把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与管理,提升区域资源一体化配置效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聚集多方社会力量,深化“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合”的分工合作模式,进一步突出恩施州体育旅游的地方特色。

(四)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体育旅游尤其是室外体育旅游活动往往受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的双重影响和制约。自然风险包括极端雨雪天气、险峻山形地貌等外部环境威胁,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等为体育旅游安全敲响警钟。人为风险一方面源于体育旅游参与者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包括参与者的体育专业性不足、个人身体条件欠佳、防护措施不到位等等。另一方面则由于体育旅游组织管理者在产品、服务安全保障上“缺位”,如攀岩、漂流、溯溪等项目,均有较高安全保障需求。所以,构建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十分必要,有利于体育旅游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专业人才是提升恩施州体育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首先,应建立旅游部门之间的人才共享机制,与地方旅游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其次,制订体育旅游人才培养计划,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以良好的待遇引进专业人才,对高危型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培养。再次,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训平台,分期分批提升地方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优化体育旅游服务人员结构,确保服务质量,以人才带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最后,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与队伍建设,推动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的规范发展,提升举办体育赛事的专业服务水平。

(五)构筑生态保护链

体育旅游作为空间性产品和服务项目[12],对自然环境等各类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除了企业提供产品服务、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外,诸多体育旅游项目的设计、开发受制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例如溯溪需要溪流,越野、徒步需要山地、峡谷等。体育旅游应在认识自然、不破坏自然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生态保护链的构筑是恩施州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制定《恩施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建立生态保护预警系统,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设计理念,对于原生态资源的开发评估采取一票否决制。其次,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坚持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加大区域内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地方旅游业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给予严厉处罚,把恩施州建成“生态示范圈、环境友好圈”。最后,配套基础设施要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协调,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通过生态保护链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融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振兴合力助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猜你喜欢

恩施州旅游体育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恩施州开展校园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专项治理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教学设计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