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困境与路径探索
2022-11-22刘珺张海明黄飞华
刘珺,张海明,黄飞华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0 引言
岗位实习是指拥有一定岗位实践能力的学生,在专业人士教导下,以辅助或相对独立的方式从事实际工作的活动。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岗位能力的“专门人才”,能从事工程施工管理及设备使用维护等第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工科类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岗位实习作为工科类人才培养重要的教学环节与改革要点,既是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抓手,也是引导学生完善工作岗位认知、坚守职业信仰、加速适应行业需求的有效途径,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加强科学管理。
2021年12月,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深入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岗位升级、职业场景变化新形势,着眼实习全流程、聚焦关键环节,坚持标本兼治,在开展实习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对2016年印发实施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实习的行为准则,为实习管理划定了“红线”。与原《规定》相比,修订后的《规定》进一步强调了实习的性质并优化内涵和边界,将以往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统一为“岗位实习”,并针对职业学校的实习管理水平提出系列措施和划定实习管理“红线”,进一步规范职业院校的实习工作[1]。
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则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将之归类为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突出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职业教育法对于学生岗位实习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岗位实习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法理依据。
1 问题与困境
近年来,伴随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岗位实习普遍存在时间较长、实习企业众多且空间分散、参与学生人数多等问题,在岗位实习管理上颇为力不从心。如缺乏完善的岗位实习制度体系及质量监控评价机制,致使学生岗位实习质量参差不齐。究其根源,可归结为来自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面因素。
1.1 学生岗位实习认知不足
学生是岗位实习的主体,兼具学生与员工的两重身份,同时受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其自身对于实习的态度和作风等将直接影响岗位实习的质量。受百万扩招政策及招生方式的多元化影响,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高职工科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基础薄弱,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不强等问题[2]。
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实习岗位的工作环境一般较为艰苦,常年在工地或工厂生产一线,工作枯燥,很多学生对此认知不足,缺乏主动性,只能被动接受学校安排,一味依赖学校和老师,并因实习思想准备不足导致上岗后不能吃苦受累,难以适应从轻松自由的学校进入严格管理的企业一线岗位的巨大反差,实习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通过岗位实习主动运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很多学生认为学校组织岗位实习就是完成个任务,只要想办法提交相关实习材料应付一下就好;也有同学认为实习生就是廉价劳动力,打心眼里排斥岗位实习,进入企业后消极对待工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个别同学还想方设法开各种假证明企图逃避实习。一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心理压力,从而对岗位实习认可度不高,实习过程中随意离职的情况也较多,加重了学校实习管理的难度。
1.2 学校岗位实习管理水平不高
尽管高职院校遵循八部委最新的实习管理新规,制定了学校相应的岗位实习相关制度,也按照规定要求学生实习前与单位签订岗位实习协议,实习中提交相关实习材料并连同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但很少能够按照制度要求全面深入地加以落实,对于实习管理的质量水平不高,根源即在于缺乏完善的岗位实习制度体系及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整体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对岗位实习的管理制度执行并不高效,岗位实习单位标准、实习指导老师标准、实习考核标准等均不明晰,现实中岗位实习制度难以落地,岗位实习管理人员与指导老师权责不明晰,导致实习管理过程流于形式。这些情况在高职工科类专业学生岗位实习管理过程中更为突出[3]。
1.2.1 岗位实习过程管理落实不到位
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岗位实习单位来源主要有学校推荐安排和学生自主联系两种途径,近年来受高职院校扩招政策与疫情常态化影响,参与实习的工科类学生人数较多,实习单位和学生分布相对分散,学校岗位实习过程管理存在一定复杂性与难度。学生离校实习后,辅导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主要通过QQ、微信、在线系统平台或电话联系,难以做到实地指导与督促学生,对学生岗位实习的真实情况如是否存在困难、是否存在心理压力等并不能全面把握,极大影响学生实习管理的质量。此外,学校在岗位实习管理工作上难以对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监管,达不到应有成效。
1.2.2 岗位实习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岗位实习管理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不完善,并缺乏优化机制反馈。首先,受到疫情常态化防控影响,辅导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实习管理与指导多数是远程管理而非现场管理,学校对于辅导员与实习指导教师是否尽职尽责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实习管理,缺乏监督检查的有效手段。其次,对于学生实习的考核评价指标单一,考核因素不够多元化动态化,难以实现全面客观的考核。对于发现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反馈优化滞后、执行力薄弱等问题。
1.3 企业对岗位实习管理的参与和配合度不高
企业是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实习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总体看来企业对于学校岗位实习管理的主动参与意愿不强,配合度不高。如一些企业并未严格落实八部委新规指导下的工资标准相关规定,一些企业不按规定与高职院校、实习生签订正式三方协议,还有部分企业存在不重视岗位实习管理、消极被动接纳实习生、业务指导缺失与过程评价流于表面、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等问题。与此同时,工科类专业学生岗位实习很大一部分是在中小企业或者工程项目部进行,每个单位能接纳实习的学生数量有限,从而导致单位众多、空间分散且部分学生还是自主联系单位实习,实习单位的规范性和实习安全更加难以保证,学校对于企业进行有效监管的难度与复杂性亦大大提升[4]。
高职工科类专业学生岗位实习主要是在生产类企业进行,就这类企业本身而言,生产运营受政策、材料、气候、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用人需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强,其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着的需求分歧,学生在知识体系结构与动手实操能力上还达不到企业的岗位要求,刚进入岗位实习的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实习岗位的工作要求,其在岗位实习期间创造的劳动价值就会远低于岗位正式职工创造的劳动价值,由此导致企业对实习生的培养成本相应增加,这是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不能接受的,也与企业发展背道而驰。与此同时,学生岗位实习的时间一般为六个月,实习时间不长,并且学生实习期满后是否继续留在企业工作,也并不确定。这种未知性致使工科类企业不乐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及人力物力对实习生进行正规培训及培养,取而代之的是对实习学生的要求较为严苛,主要体现为较低的实习收入与高强度的工作要求,又或是将实习学生随意分配到技术性不高、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导致学生学不到专业知识,积极性大受挫败,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企业的这些做法最终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感降低,对于工作的心理压力及抵触情绪提高,离职率上升,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和工程项目部进行岗位实习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2 岗位实习管理思路与途径
精细化管理是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由美国人泰勒于1911年提出,其本质是以“精确、细化、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即在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基础上,尽可能对各项流程实施科学的细化及合理的优化,其核心思想是以刚性的管理制度、规范的个人行为和强化的责任落实来打造良性的管理文化。当下,结合高职工科类专业学生特点,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手段,打造科学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学生岗位实习的精细化管理,是应对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困境的重要思路与途径。
2.1 强化实习教育,提高学生实习认同感
学生是岗位实习的主体,在对学生进行实习教育工作中,一方面必须重视创新方式方法,大力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学生德技并修。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当代价值和育人资源,在岗位实习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爱岗敬业”“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的价值观培养,树立学生对职业的认同与信仰;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老师应结合课程思政,通过丰富多彩的班会、主题活动、专业教学等形式,将岗位实习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渗透早期的教学与思政教育过程并贯穿始终,尽早帮助学生做好实习认知与思想准备,完善职业规划。此外,岗位实习期间学校还应安排相关教师跟踪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其尽快适应角色转换。近年来,学校工科类专业通过省级“三全育人”示范系申报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申报建设以及第二课堂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工科类专业实践育人和“课程思政”体系,大大提高了工科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2.2 完善岗位实习制度建设,提高实习管理质量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完善工科类专业的岗位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如岗位实习制度、岗位实习管理细则、岗位实习实训基地遴选方案、岗位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实习考核与评价制度等,使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工作科学而规范。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实习管理工作流程的开发利用,这样就可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实施,并对其进行有效约束,防止管理缺位、磨洋工等情况发生。在完善实习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方面,一方面建立以学生、学校和企业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体的动态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辅导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可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出勤率、责任心、纪律遵守、岗位能力、团队协作力、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学习力和实操掌握等要素,多方面、多维度地对实习学生进行动态综合性评价,考评结果按等级细分,考评成绩与学分挂钩。学生也可对自己实习过程进行自评并对实习管理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学校从制度上对辅导员和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给予工作量认定和年终绩效考核方面的保障,以提高其对岗位实习管理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此外,学校还可组建岗位实习督查小组,定期奔赴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考查,对学生的实习现状进行阶段性检查。既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也可以真实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为学生排忧解难[5]。近年来,学校工科类专业通过采购的超星学习通和岗位实习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生的岗位实习信息、实习安全教育、实习过程监控管理、实习结果统计评价和实习指导老师参与指导的情况都能进行直观的监测和分析,精准掌握学生岗位实习的进程,从而为工科类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管理。
2.3 精选实习企业,夯实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提升高职院校实习管理,科学遴选实习企业,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岗位实习基地或平台并由此夯实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关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良性沟通与通力合作是一个整合优化的过程。校企合作并非企业单纯接收职业院校的实习生,而是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真正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引导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涵盖专业规划、教材开发、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内容在内的教育教学改革,促成市场及企业需求与职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强调教育与产业彼此结合、学校与企业互为一体,最终建立一个高效的校企双元育人体制[6]。近年来,学校工科类专业以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精选了一批行业优质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学校工科类专业特色优势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面向行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方办学主体作用,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工科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政行企校合作共赢。
3 结语
岗位实习是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教学与实践育人环节,岗位实习的管理精细化程度正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结合高职工科类专业特色,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政行企校主体作用,打造科学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学生岗位实习的精细化管理,不仅可大力助推工科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成功实现,也将有助于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办学水平和工作整体效率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