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
2022-11-22孔宝斌
孔宝斌
(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的淡水资源分布不均,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5%以上,水资源匮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水资源节约意识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逐渐提升,为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全面发挥农田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我国不断加大节水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推广应用高新灌溉技术[1-2]。
1 高效节水灌溉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上依旧存在诸多不足,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工作缺乏秩序性等严重阻碍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一种高科技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融入,现代农民掌握了更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逐渐开始接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
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前,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选择适合其生长的土壤环境。传统的灌溉模式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灌溉效果也不理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灵活性较强,可节省劳动力,较传统灌溉更适合农业生产。
2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所需要的灌溉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淡水资源匮乏,农业灌溉需水量大,同时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须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在提升淡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
3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
3.1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建设和使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期间,需明确当地农田的分布情况和需水量等,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农田灌溉规划工作。管理人员需根据所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讲解,使农民明确工程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管理促使工程建设顺利实施[5]。
3.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使用期间,管理人员需根据当地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并根据当地农田的实际情况修复部分已经废弃的工程。按照科学性、节约性与生态性的原则,开展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管理。相关部门需根据各区域的地势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分类指导,加大工程建设和技术使用的补贴力度,促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高质量发展。
3.3 加强节水技术指导
现阶段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有限,也不熟知相关操作。因此,管理部门需派遣专业的指导人员,结合当地的农田建设规模和地形状况对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将微灌、滴灌与喷灌相结合,基于现有的技术基础大力推进水肥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农作物需肥规律的研究,提高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健康发展[6]。
4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现状
从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现状来看,节水效果显著提升,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效果。
4.1 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要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但部分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实际工作中对施工现场的考察不够,收集的工程资料不全面,导致后续相关数据计算结果的偏差较大,为工程埋下了一系列质量安全隐患。
4.2 灌溉技术滞后
工作人员在灌溉期间,未能正确看待节水灌溉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缺乏现代化灌溉意识和节水灌溉意识,仍然采用以往的灌溉技术。同时,即便引进了先进的灌溉设备和技术,但后期却不够重视设备维修,导致设备长期未能得到检修更新,老化问题突出,经常因故障而无法正常运转。此外,设备配置不合理、使用不科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不利于农田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
4.3 规划设计不合理
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农田规模、布局等因素对灌溉效率的影响较大,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未能严格遵循统一的标准,加之缺乏充分的实地调查,导致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不合理,应用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
4.4 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有限,后期维护管理工作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灌溉设备老化、磨损严重,失去了应有的节水功能,甚至无法正常使用,导致节水灌溉面积减少,不利于节水灌溉工程高质量发展。此外,节水灌溉目标模糊不清,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水资源储备情况有所差异,因此难以确定统一的节水标准,导致节水工程的节水标准不尽相同,影响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发展[7-8]。
5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措施
为了解决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存在的问题,需多角度剖析,提出合理有效的节水灌溉发展措施,在提升工程建设水平的同时,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
5.1 实地考察
专业人员要对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严格把关,高度重视工程设计。需定期考察当地的土壤、水源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对各施工环节进行合理规划。专业人员在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期间,须进行实地考察,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相关技术人员要充分掌握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原理和要点,喷灌技术的应用中要系统化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微灌技术的应用需配备相应的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强化管理部门的职能,增强相关人员的节水意识,促使节水工作落实到位。高度重视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维修养护,通过对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充分发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
5.2 合理分配水资源,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合理分配水资源,对提高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效益十分重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气候、土壤及所需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相关部门要建立责任制,加大对农田环境的评估力度,掌握灌溉地区的实际需水量,重视农田灌溉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5.3 控制灌溉时间
开展农田灌溉指导期间,技术人员需控制灌溉技术的使用时间和周期,结合农田实地考察结果、当地降水量、土壤情况及农作物生长需水量合理制定灌溉方案。灌溉时间太长会使土壤深层发生渗漏,导致水资源流失严重;灌溉时间较短,农作物生长得不到充足的水资源,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9]。
5.4 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目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满足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的同时,可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相契合。应结合农田水利灌溉需求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升农作物产量。同时,积极改革创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节水灌溉,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水平,解决工程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的问题,防止设备老化、破损[10]。
5.5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各项生产的重要支撑,农业生产也不例外,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需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可聘请专家定期讲解相关知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生产实践中,灌溉技术人员要对农民科普灌溉技术,引导农民根据气候、土壤及农作物生长情况科学灌溉,促使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6 结束语
农作物生长离不开充足的水分供给,水资源匮乏会影响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建设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改善生态环境,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为了充分体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优势,为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奠定基础,需建立监管责任制,提高管理意识,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创新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