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建议
2022-11-22冯苗
冯苗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10089)
随着牛羊养殖产业的发展,养殖规模得到明显提升,对布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日常养殖管理中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降低牛羊和人的感染率。
1 布病的概述
布鲁氏菌病 (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易感,畜间以牛、羊和猪为最易感,病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皮肤、生殖器、黏膜等途径传染给其他家畜和人。临床主要损伤生殖器官,引起胎膜炎、流产、不孕、空怀、睾丸炎、关节炎等,繁殖成活率降低。病畜本病流行范围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开始,夏季达高峰,秋季下降[1]。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在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及病死动物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生存2个月;在干燥的土壤中可生存2个月以上;在毛、皮中可生存3~4个月。但由于气温、酸碱度不同,各种细菌在自然条件下的生存时间则有差异。在阳光直射、消毒药和干燥条件下抵抗力较弱,在腐败的动物体中很快死亡;60℃ 30min、80~95℃5min可将其杀死;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人在感染布病后会出现持续性呈波浪形低烧、食欲减退、乏力倦怠、精神恍惚及浑身关节疼痛、头痛、出汗等症状。同时,由于与普通感冒相似,常常误诊、误治,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影响健康[2]。
2 牛羊布病传播特征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牛羊养殖存栏数量不断增加。牛羊感染布病后,生产性能下降,影响优良品种的改良和推广,给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极大影响牛、羊产品的对外销售,对养殖场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人感染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在布病传播过程中有较为明显的特征。首先,外来患病牛羊是主要传播来源,一旦携带病菌的牛羊进入养殖场,会造成病毒大面积传播。部分牛羊感染后形成隐形带菌体,随着胎衣传播给下一代,另外,长期未经检测携带病菌的牛羊也是病毒的主要传播者。
3 布病防控现状
3.1 检疫制度落实不到位
农村地区,由于检疫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小商贩自由买卖,提升了布病的传播率。
3.2 养殖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大部分养殖户缺乏专业知识培训,防护意识薄弱,因此,在日常养殖中存在诸多不规范操作。如在给牛羊接生时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乳胶手套、护目镜、口罩、工作服、胶靴等),提高了感染风险[3]。
3.3 运输业发展提升布病传播率
当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设施种类不断完善,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行业加大了牛羊业贸易。频繁的物贸流通加大了疫病传播速度和流行强度。如果有布病感染发生,会对养殖户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经济造成极大损害。
3.4 日常消毒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为了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应对饲养圈舍做好定期消毒工作。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由于一些散养户年龄偏大,对日常圈舍消毒非常不重视,甚至有些常年不消毒,提升了布病感染概率。
3.5 政府补贴标准较低
按照相关法规,必须扑杀发病动物和阳性带毒 (菌)动物,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由于制定的补贴标准与市场价格相差很大,养殖场户扑杀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为了逃脱扑杀、减小损失而瞒报疫情。
4 布病防控建议
4.1 加强检疫,合理引种
在牛羊引种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调整,以此保障牛羊有较为具体的来源信息,并保障牛羊有较高的健康水平,在进行牛羊引种管理中也需要基于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场,保障引种的整体质量。其次,引种地选择过程中,坚决不从疫区引种,尽可能选择一些距离较近的养殖场,并要求对方出具动物卫生监管部门的产地检疫证明和相关病种检疫证明,对进入养殖场的车辆、人员进行全面消毒,确保牛羊不会携带病菌,同时严格执行引进动物隔离观察制度,确保牛羊健康安全。
4.2 高发地区免疫接种
布病高发地区在进行牛羊养殖过程中,只有开展科学合理的免疫工作,才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相关养殖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执行,给牛羊接种疫苗。一般情况下,在疫苗接种的前后3个阶段要避免使用抗生素。其次,还需要在接种疫苗期间避免使用消毒剂。而在处理患病牛羊过程中,需暂时延缓疫苗注射,同时也需要在疾病痊愈后对其进行免疫接种,这样才可以保障疫苗接种的可靠性。
4.3 加强规模场养殖管理
积极引导规模场实行养殖区域封闭式管理,加大门禁、消毒等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养殖区域消毒灭源工作,强化圈舍及生产用具日常消毒工作,加强养殖污染治理,积极做好牲畜粪便及养殖区域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4]。
4.4 强化养殖从业人员的宣传培训力度
加大对养殖从业人员的宣传力度,进行 《动物防疫法》等宣传,使养殖从业人员懂法、守法。定期给养殖从业人员培训动物疫病防控知识,使其对布病等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做好对诊疗、繁育等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结合实际为其配备防护装备 (工作服、口罩、胶靴,乳胶手套等),防止布鲁氏菌等人畜共患菌侵入人体,保护身体健康。
4.5 加强群众防控宣传
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养殖产业发展情况,对群众进行布病防控知识宣传,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布病防控知识的了解,最大程度提高群众的防护意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4.6 加强监管工作
在部分农村地区,有些散养户已经知晓牛羊患病,但依然和小商贩交易,这样会提高布病传播率,造成严重的后果。建议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动物商贩及动物购销经纪人管理,加强牛、羊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工作,维护动物及其产品合法有序流转。坚决杜绝不申报不检疫销售现象,杜绝带病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4.7 以监促防,开展净化
非免疫地区落实布病以净化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布病监测净化工作,对检测确诊的阳性按照 “早、快、严、小”的原则,坚决予以净化和无害化处理,对牛羊布病流产胎儿及其流产物进行深埋和焚烧,对被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彻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4.8 适时调整政府补贴标准
建议当地政府根据国家标准及市场行情适时调整补贴标准,促进当地布病净化工作的开展。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布病管理过程中,始终都需要保障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方式,全面提升疾病管控效果,最大程度上控制布病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处理过程中还要提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