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如何精准把握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度效”
2022-11-22计晟捷
文_计晟捷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不要报、什么时候报、以多大力度报、采用什么手段形式报,当中每一个决策环节都需要认真揣摩,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技巧,以达到“及时、适度、有效”的报道初衷。笔者试从浙江新闻客户端的采编实践出发,围绕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度效”探讨一二。
时——快速反应,准确发声
“时”,顾名思义就是抢抓时机,快速及时作出反应。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报道策略也要有所区别。
初期要抢抓时效,只需简单讲明核心事实即可,争取第一时间发声;中期要及时跟进,围绕事件进展、处置措施等公众关注的内容详细展开,适度引导社会舆论,消除“信息不透明”;后期则要为事件收尾做好铺垫,尽可能地放大正面声音、降低负面影响,助推事件的善后处理。
获取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后,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找到信源的第一出处,并判断其是否可靠。一般来讲,国内、国际的消息,三大央媒(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发布的内容均可直接采用;国内各地的消息,可以直接看当地的官方发布(微信号、微博)或地方党媒有无公布;本地的消息,则需请记者迅速联系有关部门核实,同时确定初步报道方针——可否立即报道、有无明确要求等等。
做好快速反应的同时,对信息的准确性也要仔细加以甄别,不可掉以轻心。即便是权威媒体发布的内容,偶尔也会存在纰漏甚至错误,在此举一个反面案例:不久前的“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搜救过程中,中国民航报曾误报“搜寻到第二个黑匣子”,导致该错误信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事后复盘,笔者认为该报道存在一个主观疏漏,即记者“在搜救现场得到确认”而非“从搜救指挥部得到确认”,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不足,导致准确性打了折扣。
新媒体时代,大家渴望发出第一手信息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沉得住气、稳得下心、把得住关。新媒体从业人员尤需注意三点:首先,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因此不可盲信“白名单”(注:指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媒体,要对内容加以辨别;其次,要勤于总结反思,从学习中积累经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最后,实在吃不准时,宁可先等一等,观望一下三大央媒何时发声、如何发声,并以此为参照展开报道。
度——控制导向,把握分寸
突发事件具有传播力强、影响力大的特性,若报道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公众的负面心理和恐慌情绪,产生次生舆论灾害。因此,掌握科学的传播方法、把握报道的力度分寸至关重要。
确定报道基调。一般来讲,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处理可以遵照“快说事实、重说态度、细说措施、慎说原因、缓说结论”的原则,达到“鼓劲不泄气、帮忙不添乱”的舆论引导目的。比如,少报甚至不报受灾、遇难的现场画面,多报救援工作的举措与进展;探究事故原因时,不可只凭目击者的一面之词就妄下结论,一定要采用有关部门的权威说辞。
发布权威声音。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欲望越来越强,促使官方信息的透明度与对称度也要随之螺旋上升。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不但会及时发布公告,还往往会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处置步骤。因此,处理好“官方回应”“权威发声”是突发事件报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要通过快速反应来抢占舆情引导的制高点,确保权威主流声音充分掌握话语权;同时,也要从公众需求和关注的角度出发,挖掘新闻看点,做到既顾全大局、又服务大众。
突出重点细节。我们常说“细节见真章”,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报道细节时更要保持镇定、考虑周全,方能显出编辑的涵养与功夫。
第一,尽可能地在标题中点明事件的处置进展。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把“事态已经得到控制,趋势正在努力向好”这层积极的含义直观地传达给读者,降低该事件在第一印象上造成的负面预期。如浙江新闻客户端刊发的《强降雨致天台一村庄山洪暴发 9名被困村民已被救出》《开化县新增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均为隔离点检出》,这些标题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重要的内容信息要突出呈现。可以通过提炼导语、加粗字体等手段,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关注报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部分,甚至可以把核心内容拎出来单独做一篇稿件。比如浙江省一次疫情发布会提到了杭州疫情出现拐点,浙江新闻客户端在及时刊发这场疫情发布会的常规稿件之外,又以《疫情拐点已出现!杭州通报:已从社区清零转向隔离点清零》为题单独发稿,着重报道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效——鼓舞人心,化解舆情
在处理好“时”与“度”的基础上,最后要来考虑“效”的因素,即针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如何放大正向传播效果,以及采用何种策略去聚拢人心、化解舆情、引导舆论。结合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的工作实际,笔者总结了三类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及时回应有力辟谣,占领舆论制高点。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普及,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两个舆论场”,即以党媒为主体的“官方舆论场”和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突发事件发生后,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上极易出现各种负面声音,引发消极不满情绪的蔓延,严重者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借机散播谣言。因此,主流媒体夺取舆论主导权至关重要。
首先要摆事实。及时转载相关部门的权威回应、联系当事人发声澄清、找到谣言的传播源头,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事实证据面前,虚假信息和谎言谣言自然会不攻自破;其次要讲道理。可以组织一些短小精悍的评论,通过有理有据、逻辑严密的观点论述,引导公众关注事实、冷静思考、正确判断。
第二,挖掘正能量“暖”新闻,对冲负面影响。灾害无情人有情。危难当前挺身而出的英勇气概、众志成城的斗志决心,以及近在身边的凡人善举、关怀鼓励,这些温暖的新闻元素往往最能戳中人心并产生情感共鸣,给人信心、勇气和力量,能在极大程度上对冲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营造积极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三,站在普通读者角度,做好服务类报道。对普通读者而言,除了关注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外,事件对日常生活会造成哪些影响、需要如何去应对,也是他们十分关心的话题。因此,做好相关的服务类报道,为广大读者提供科普知识、资讯集纳等,可以有效消除公众的焦虑情绪,引导公众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对化解负面舆情大有裨益。
每年的台风季,浙江新闻客户端都会推出诸如《台风登陆≠解除消除 这八个“千万”要记牢!》等服务类海报、长图、小视频,提醒公众小心防范;疫情期间,更是连续推出了大量通俗易懂的防护攻略,涵盖如何正确佩戴口罩、保持身心健康、做好出行安全、宣传接种疫苗、配合防疫工作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