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22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 白蒙亮 张传胜
农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扩大我国农机化工作国际影响力、提升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布局上,要推动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健全新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上,要鼓励农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本文结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下称“总站”)实际,就近年来开展农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的做法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加强农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
(一)支持建立政府间农机合作机制
面对我国农机化快速发展,双边多边政府间合作不断扩大与深化的新形势,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国际合作司要求,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加强农机行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研究,研提中国与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CSAM)、经合组织(OECD)、意大利、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巴西、白俄罗斯、秘鲁等国际组织及国家在农机化领域开展合作的措施建议,部分建议被列入政府间合作文件,服务支持建立政府间农机国际合作机制取得了务实成果。
(二)协助搭建农机国际合作平台
紧紧围绕农机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任务,面向全国农机化系统提供全面的外事服务和业务支持,协助部司共同构建渠道广、形式多、质量高的农机国际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由“扩大广度”向“拓展深度”转变。“十三五”期间,共组织19个团组共51人次参加经合组织、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等组织的国际会议,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沟通和联络;承办学术交流团组6个,组织33人次赴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开展政府层面的农机化工作交流。其中,为部农机化司办理因公出国(境)手续30余人次,有效服务部司履行对外合作的工作职能。积极参与“中德现代农业示范场项目”等中外政府间合作项目的实施,接待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80多位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分享我国在促进农机化发展政策、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扩大了我国农机行业国际知名度,为中外农机搭建了合作交流平台。
(三)有效提升农机国际影响力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在农机试验鉴定硬件和软件建设上的区域比较优势,依托经合组织农林拖拉机试验规则和亚太农机检测网等两个农机化国际组织平台,发出中国声音,注入中国元素。率先按照ANTAM试验标准开展试验,推动亚太区域农机试验标准和试验结果互认取得重要突破。每年派员参加经合组织农林拖拉机试验试验规则组织年会,参与拖拉机技术研讨,选派2名专家参与电动拖拉机、农业机器人相关试验规则制修订,部分提议得到采纳。连续四年组织实施部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在与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共建亚太农机检测网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选派3名专家主导起草手扶拖拉机、喷雾喷粉机、水稻插秧机等3个试验规则,全面引入我国在用相关技术标准和试验做法;连续5年组织在华培训亚太区域国家农机管理和技术人员近150人次,有力宣传推广我国农机化管理和试验鉴定体系运行模式,扩大了我国农机化工作的影响力。
(四)务实开展业务技术交流
围绕农机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持续加强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连续4年协助部农机化司申报并实施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组织全国农机化系统70余人次赴俄罗斯、意大利、荷兰、丹麦学习农机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交流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化管理、农机试验鉴定和技术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农业机械经济和产业、蔬菜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等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既到访政府机构、大型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也赴现代农场、著名农业院校、国际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展会等观摩学习,及时获取国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及市场需求,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农机化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拓展工作思路,为加强我国农机系统能力建设、提升农机化管理和技术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积极服务农机国际化贸易
积极推进与意大利等国家农机质量认证和鉴定结果互认,为农机国际贸易提供便利化,并取得积极成果。作为经合组织农林拖拉机官方试验标准规则检测实验室,完成多个拖拉机产品的经合组织拖拉机官方试验项目并获得认可,为我国拖拉机产品出口提供了“通行证”。协助多个农机企业和行业协会参加德国汉诺威等国外重要农机展会,帮助企业打开国外市场,提升我国农机装备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组织29个审查团组共47人次赴美国、日本、德国、捷克、意大利、法国、丹麦、巴西、泰国、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机推广鉴定和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境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场监督检查,有力保证境外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有序进入我国市场,有效维护我国农机用户的权益。
二、深化农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
总体看,近年来,农机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稳定有效的财政资金支持不足、农机化领域国际化人才相对缺乏等问题和困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扩宽思路、创新载体,不断提升对外合作交流质量和水平,助力我国农机国际化发展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为我国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支撑。
一是服务部司重点工作,支持对外政策措施落地。积极参与实施农机“走出去”战略,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机化发展政策法规以及农机产品和技术需求,承担或参与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农业援外、中外政府间农业合作等项目,为政府部门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的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协助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农机化领域落地生根。
二是积极参加对外活动,发出“中国农机声音”。积极参与亚太可持续农机化论坛、亚太地区农机协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论坛、会议等活动,发出中国农机声音;加大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和试验规则的跟踪研究,主动参与经合组织农林拖拉机规则、亚太农机检测网等国际组织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充分利用我国在农机化及试验鉴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国际联合农机试验室、农机适应性试验示范基地等,为国内农机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推进农机“走出去”。结合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和农机行业情况,梳理农机“走出去”需求,明确农机“走出去”的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措施。充分利用总站与相关国际组织及国家建立的合作平台,支持中国农机企业参加国际农机展会,积极探索与亚太农机检测网、经合组织农林拖拉机试验规则等组织成员国、以及泰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多边双边农机鉴定检测结果互认,推动我国农机产品出口贸易。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拓展培养国际化人才渠道。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扩宽国际视野。加强外事外经培训,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农业外交官、国际组织的选拔,做好人才储备,着力解决农机化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与语言水平上的不平衡,满足新时期农机化国际合作工作需要。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