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理论认识
——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视域

2022-11-22蒋华林

关键词:高质量体系建设

蒋华林

(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立了“建成教育强国”的2035年远景目标,同时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大任务之一。2021年3月,根据《建议》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内容。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下,高等教育体系理应是高质量的。2020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的新局面”[1]。2021年5月,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方案》[2]。2021年8月,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22号建议从推进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和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个方面作了答复[3]。事实上,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目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抓手,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视域,系统探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也是必要的。对此,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框架是什么,应该怎么搭建等基本问题。

一、关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研究的学术溯源

(一)关于“教育体系”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教育体系”的研究成果,可谓积累丰厚。从中国知网(CNKI)篇名检索结果看,中文文献中最早讨论“教育体系”的文献是1957年夏侯文的《匈牙利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概况》一文[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针对“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有系统地进行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同期,吕型伟(1985)率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5]。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在20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体系”一词出现了8次,除了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外,具体还有“终身教育体系”“特殊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等。在此前后,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由此逐步形成“教育体系”研究热点。

(二)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研究

在“教育体系”研究不断拓展的背景下,随着《建议》的发布,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2020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6]、副部长翁铁慧[7]等先后就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表文章。之后,全国政协委员管培俊全面阐述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价值、核心内涵和推进方向[8];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梁”[9];靳玉乐分析了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主要任务和有效路径[10];陈放等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等6个方面探讨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内容和着力点[11]。

(三)关于“高等教育体系”的研究

1982年,B·C·杉尼耳关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经翻译后,第一次出现“高等教育体系”概念[12];1983年,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了完成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任务,高等教育要坚决地有秩序地进行改革,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13];王功安从邓小平同志关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论断出发,提出“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而且认为这是一条基本经验[14];1989年,金辉较早讨论了省区教育体系的建设问题[15];1992年,王晋卿从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九个方面探讨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坚持的若干方向性建议[16];1993年,姜保年[17]、郑国强[18]分别探讨了省域(上海市和广东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张羽最早提出(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概念,建议建立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体系[19];1997年,吴跃文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含义和特征[20];2002年,全国高校师资会议提出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21];2003年,王洪才认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是建立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22];2015年,刘华认为,应基于科学的区分标准与连通规则,重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23];2017年,叶国文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出发,认为需要构建契合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24];2019年,卢晓中提出,应该兼顾内外部背景的变化,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需要来构建高等教育体系[25];2020年,陈金圣等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中要重视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26];2020年,李立国基于我国人均 GDP 10 000美元时代、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后的主要发展变化,认为应建立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现代化第三级教育体系[27]。此外,还有大量比较研究成果,对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比较。

(四)关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研究

从掌握的文献看,“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概念要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2010年,陈新从宁波市需求出发,提出构建高质量、大众化、服务型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28];同年《光明日报》推出“专家解读《规划纲要》高等教育内容”,从高考改革、高校行政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解读了如何打造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29];2021年,王卫平结合山西实际,提出要加快建设支撑转型发展的山西省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30]。

从上述分析可知,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研究才开始铺开,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关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文献还非常少。而且,现有研究多是根据中央文件解读性地回答怎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甚少回答什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什么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这一基础问题。

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要义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这一概念应该怎么解构,涉及如何认识和理解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只有明确了其核心要义,才能把握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方向、内容和要求。

(一)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第一要义是高质量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11月,《建议》进一步明确,“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强调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推动质量变革”,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显然,高质量开始是针对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依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人才智力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探索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31],较快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跻身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正在从规模扩张、量的积累发展阶段迈向水平提升、质的飞跃新发展阶段。面对两个大局,高等教育需要按照“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首先必须把握高质量的总体目标要求,打造高质量的体系,多干高质量的事,少干低质量的事,不干无质量的事,反对破坏质量的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是立德树人

“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32]。教育的本质或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职能,无论是经典的“三大职能说”,抑或是“四大职能说”“五大职能说”,人才培养都是第一职能,其他职能都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职能。“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33]。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34]。因此,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体系化”

所谓体系,字面含义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35]。可见,体系深刻蕴含着整体性的思维,突出了系统论的思想,体现了协调发展理念的精髓。比如,我们常说中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36]。同时,要形成为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各部分应当相互联系、相互配套,满足1+1>2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征,小体系还可以构成大体系,如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整合起来就是三全育人体系。显而易见,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应该是分散化、零星化、个体化、原子化或拼盘式、捆绑式,而是体系化、一盘棋、一股绳,高等教育各部分、各元素、各方面要相互适配,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协调实现平衡充分发展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目的,旨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需要和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既有体系不完整,需要查漏补缺、“炼石补天”健全“四梁八柱”的基础任务;也有质量不够高,需要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建设世界一流的高阶任务。因此,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坚持统筹协调的思路和方针,既抓体系的基础完善,也抓体系的质量提高,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高等教育平衡充分发展。

根据上述关于核心要义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解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它应该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即已形成体系的提高和完善,成为高质量体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不应该是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或者说目前还未达到这样理解的发展阶段。综上,可以尝试下一个定义: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指高等教育各方面、各要素、各环节、各领域、各层级构成的,相互紧密联系、有机贯通、协调发展,且与经济社会领域其他相关体系耦合互动的一个整体,能够促进和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里特别强调体系的高质量,如果一个高等教育体系某些方面好,某些方面不好,算不上一个高质量体系,就像一根水管整体看起来是好的,但有几个小孔漏水,影响水管的输水效率,那也算不上一根好水管。

三、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按照《建议》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35年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建成,以支撑建成教育强国。那么,届时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什么样子呢,它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能够帮助人们识别和判断呢?概括而言,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有五个基本特征:中国化、协调化、现代化、国际化、优质化。

(一)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中国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阿什比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37]。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建设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必然是“中国的”,带有“本土化”的基因。 我们知道,清末民初,近现代高等教育“西学东渐”在中国产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直在实践中探索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有效路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创办和发展新型高等教育80余年来,虽有过曲折,但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方针一以贯之,因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适合中国的办学治学道路,而且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38]。因此,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必然具有中国化特征,具有中国特色。这里的中国化特征,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等教育(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亮丽底色和个性特征。

(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协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按照上述关于体系化的理解,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首先应该自成体系。第一,高等教育内部要紧密联系、有机协调、系统集成,实现内部协调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要五育并举,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高等教育的“金字塔”要结构合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 “立交桥”要互联互通,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两条腿”要平等相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五指山”要长短适宜,部属高等学校与地方高等学校要公平竞争,中心城市高等教育与其他城市高等教育要协调配合,各门类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比例适当,教师队伍规模与素质、生师比等要满足需要,等等。同时,高等教育体系也是层级化的,要建设好各省市区的高等教育体系,而且这些区域体系要相互兼容,不能相互封闭。第二,高等教育外部要相互衔接、协同高效、融合发展,实现外部协调化。按照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应当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相适应,即高等教育要坚持“四为方针”,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初等、中等教育等在制约与服务的相互关联中互成体系。如果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紊乱、相互不能协调共生形成良好生态,必将体系不成体、系统难联系,高质量便无从谈起。这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三)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已提出“五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具有追求发展和进步、表现人类美好追求的价值意义”[39]。一方面,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进行建设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理应是现代化的,意即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体系。其中,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另一方面,高质量一词本身也具有追求完善、指向未来的价值特性表征含义,随着高等教育不断达致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将呈现出越来越高的水平和质量,即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时代特征。

(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大学)虽然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带有本土化的基因,但又必须走出这样的环境,实现全球化的进化[40]。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应该是闭关锁国的体系,如果失去国际参照系,所谓的高质量将失去相当的成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鉴于此,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既要支撑和引领国内大循环,也要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形成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以更好服务国际循环,从而形成双循环高等教育体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这是全球化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

(五)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优质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体系是为高质量服务的,或者可以说,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无论是协调化、现代化还是国际化,其根本检验标尺是质量是否够高,即优质化。特别是中国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如果不能实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将影响中国化的说服力、影响力,优质化将是中国化的最好证明。因此,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一定是高效优质的,立德树人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发展水平和质量能够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科技需求和智力需求[41]。这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总体特征。

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及着力点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涉及面非常广,大体上涉及制度、人员、结构、外联、保障等方面,其中,制度方面主要包括教育治理体系;人员方面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结构方面主要包括学科专业体系和布局结构体系;外联方面主要包括创新服务体系和内外开放体系;保障方面主要包括条件保障体系。这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建设着力点,姑且称之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四梁八柱”。

(一)构建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说,需要适宜的治理体系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需要足够的治理能力确保工作得以推进落实。从现实情况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障碍是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能力不足。为此,一是围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总目标,以改革为动力,做好高等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方案》,明确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目标要求、重大任务、关键举措、实施步骤等;二是在政府层面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管办评分离,理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社会)、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中小学校之间的权责关系,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治理体系的包容性和代表性;三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坚持依法治教,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法治化的、良法善治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四是在高校层面建立健全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和畅通多元主体共治的机制和渠道;五是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领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丰富内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将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落在实处。

(二)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42]。高等教育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关键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43],核心是形成一个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有机生态体系或系统。应该说,经多次改革和实践探索,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碎片化”“片断化”等问题,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侧结构变化,或者说适配性不高。为此,在学校层面,一是按照立德树人目标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二是立足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和学院围墙,不断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打破传统教学观念,重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体美劳教育,打通一、二、三课堂,打通教学和科研,联通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国内培养与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推进线上线下混合翻转教学,加强教材管理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四是加强“高大衔接”和终身教育,主动对接和衔接高中教育改革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立交桥;五是建立健全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域和国家层面,重点围绕区域和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统筹规划设计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培养规模、结构和总体要求。

(三)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同样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44]。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问题时有发生,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还不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为此,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培养与引进并举、规模与结构并重、巩固与提升并行的开放、动态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一是坚持兴国必先强师,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切切实实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大力增强教师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让教师成为更有初心情怀、更有使命担当、更有尊严荣光的职业;二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强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建设,系统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良好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类别结构,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四是改善教师资源供给,坚持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畅通国(境)外优秀人才、校外“实践派”优秀人才的教师聘任(用)机制,形成“本土派”与“海归派”及“学院派”与“实践派”并行而有所交叉的教师来源渠道。

(四)建设高质量学科专业体系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形成与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相关[45]。学科专业体系既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有一种说法,评价一所高校的工作,“特色看学科”,“水平看专业”[46]。经过“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相继实施,我国高校学科专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长期以来学科专业建设面向未来、面向前沿、适应需求、支撑发展不够紧密精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割裂,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发展还有较大差距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47]。为此,一是坚持学科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耦合联动的原则,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二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简称“四个面向”),主动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对接,布局和加快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等领域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建设;三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交叉学科门类的有关精神[48],大力推进学科互动、交叉、融合与渗透,加强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四是尊重学科专业建设规律,保护基础学科、冷门专业、长线专业,避免采取过度功利化和完全市场化的二进制式调整策略[49],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专业体系;五是建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机制,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和专业资源,形成学科、专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六是增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能力,“深化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机制改革”,“按照高校自主调、国家引导调、市场调节调的工作思路,完善有上有下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50]。

(五)构筑高质量布局结构体系

区域布局和结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大短板,如何破解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答题。如果不能实现平衡发展,将不仅影响高等教育本身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水平提高,而且还将进一步加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并未缩小,同时在各区域板块内部省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为此,一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统筹体制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完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51];二是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52],加快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53];三是完善“双一流”建设区域布局,以“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布局的优化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发展,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四是注重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统筹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学历高等教育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和职业技术技能型高校科学布局、合理定位、分类发展格局,增强高等教育体系的包容性,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形成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六)拓展高质量创新服务体系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除了培养输送人才外,主要通过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科研创新发展最迫切的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做得不够,支撑发展能力不足,引领未来能力更是需要加强。为此,一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和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形成各类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主体、社会各界支持创新行为的协同创新制度体系和社会氛围;二是坚持“四个面向”,统筹急迫需要与长远需求、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短线研究与长线研究,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全力攻坚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瞻布局一批战略性、储备性研究项目,增强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坚持市场导向,进一步简化各层级审批手续,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创新活力。

(七)深化高质量对外开放体系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应扎根中国大地,但它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有保持开放,高等教育体系才能减少“熵”值,才有发展活力。高等教育既要面向国内经济社会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开放,还要强化对外开放,建设高质量国际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国际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总体较低、交流合作层次不高。为此,一是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全面开放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制度性开放;二是搭建开放载体,创新开放项目,打造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平台,深化国际开放合作内涵;三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通过对外开放推动办学思想观念更新,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双循环”高等教育体系;四是赋能开放主体,落实和扩大高校对外合作交流自主权,支持高校自主开展合作办学和对外交流。

(八)夯实高质量条件保障体系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内在包含有条件保障要求,需要高质量条件保障体系提供相应支撑,否则不能生存和发展。现阶段,高等教育条件保障体系存在重物资投入轻制度保障、重硬件条件轻软件环境、重资源争取轻资源利用,见子打子、统筹整合不足等问题。为此,一是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政策,全面落实财政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经费投入结构,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二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出台和完善支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文件,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和区域资源布局,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型基础支撑;五是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改革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建立健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综合评价机制,引导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六是加强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宣传引导,形成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五、余论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新起点的内在需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更需要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体系的高质量问题,要把尚不成体系的、体系化水平不高的部分、方面,或称之为痛点、淤点、堵点,加以调整、整合,拧成一股绳,形成“航母联合舰队”。这种自成体系不是封闭的,也不是单兵突进的,而是与政治、经济、科技等体系有机联系、协调互动、相互支撑、互成体系的。同时,这种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进程,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加以维护和完善,建立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常规评价机制。如果能准确把握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框架,我们就能合理有序地推进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体系的适配性、匹配度,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高质量体系建设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