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语文课“不常态”:高品质日常课堂的新追求

2022-11-22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开区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课常态语文课堂

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开区小学 赵 霞

“语文常态课”就是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即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在经历着的一节节语文课。对于语文常态课的理解和解读,当将它与“公开课”相提并论时,我们就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我们的常态语文课“太常态”现象似乎愈演愈烈。

一、对“语文常态课”理解的误区

(一)误区一:“语文常态课”不可能那么“花里胡哨”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精心的学习环境准备、丰富的学习活动等被认为是“花里胡哨”的,它们统一被归为“公开课”的华丽外衣。教师拿着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等就可以开始所谓的“朴实、真实”的课堂,省掉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取而代之的是“开门见山”;略去了“学习活动设计”,取而代之的是“讲讲、说说、做做”。

(二)误区二:“语文常态课”不可能那么“热闹非凡”

凝聚师生积极主动的互动生命之光、充满着“情感”和“智慧”的课堂,却不知何时被“烙上”了“公开课”才有的“遥不可及”的印象,更是与“常态课”牢牢地形成了“对立面”。于是,“常态课”只剩下“今天重复昨天”,课堂只剩下了规矩的“教与学”。

(三)误区三:“语文常态课”不可能那么“深究细研”

曾经,当我们为“公开课”“拍手叫绝”时,身边就会出现另一个声音:“太‘深究细研’了,平时哪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于是,我们开始回归平平淡淡的常态课,教学参考书怎么写,我们就怎么教。课堂就只有那么40分钟,完成教学任务就好,按部就班,心安理得。

二、对常态语文课的思考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常态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上述部分教师对“常态课”的错误解读,如若长此以往,其后果堪忧。笔者认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将对日常课堂的高品质追求变成“双减”工作真正落地的有力回应,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常态语文课并不“常态”。

(一)思考一:常态课堂的“灵魂”丢不得

对于一堂高品质的日常语文课,课堂的“灵魂”丢不得。这里的“灵魂”,明确来说就是每一堂课的目标定位。在清晰的学段意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好适切的目标。教师具有明晰的目标意识会让学生明明白白学语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敞亮、生动。因此,学生带着清晰的目标走进课堂,才能实现最佳的学习生长点。

例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课堂上教师不能将教学过程简而化之,以程式化的问题:“学习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你有什么发现?”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教师要在清晰的目标定位中,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如在一堂常态语文课的生字教学中有个“煮”字,教师可以在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理解能力”的目标上大做文章。以下是教学案例:

(字形记忆方法略)

师:煮是一种中国的传统烹调方式,你还知道哪些?

生:煎、炒、炖、蒸、煨、烫……

(一个小小的问题,一下子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黑板上,教师随机板书了十余个字)

师:同学们,请读一读这些字,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略做思考)

生:我发现了这些字与做菜有关,因此,很多与烹调有关的字都是火字旁或者四点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字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

师(继续引导):那么你看到这些字,能联想到你平时品尝到的哪些菜肴呢?

(课堂气氛更见活跃)

生:“清炖甲鱼”“麻辣烫”“清炒芦蒿”“油煎带鱼”……

(学生兴趣盎然)

师:听着这些菜名,你认为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菜肴呢?或者谈一谈你品尝这些菜肴后的感受。

生:垂涎三尺、津津有味、清新爽口……

(教师板书词语,供学生积累)

教师由“煮”字的学习一触即发,在“义”这层目标的达成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举一反三。笔者认为,这样的语文常态课,何愁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得不到发展与提升呢?

(二)思考二:常态课堂的“节奏”乱不得

一位特级教师听完一节年轻语文教师的课后,动情地说:“你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不是跟你一样的成年人,学生需要的是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他们需要变化、需要生动、需要激情、需要起承转合,那是课堂的节奏!”是啊,如果每一天、每一节课都是平淡无奇的,我们的学生该如何忍受?因此,我们的常态课不能“常态”,而要实现日常课堂的高品质,需要鲜明的节奏感。

1.“起”——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课堂需要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文本的情,“三情”孕育的课堂才会吸引学生。轻松快乐的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表演《青蛙卖泥塘》;清新温柔的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聆听《彩色的梦》;慷慨激昂的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歌颂《军神》……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走进课堂,用“情”影响和感染着学生,才能在课堂伊始奠定特有的基调。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浓浓的“情感熏陶”,才能奏响和谐的“课堂乐曲”。

2.“承”——漫卷云舒渐入境

入情之后该是“入境”,曲调已成。巧妙的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文本里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渐入佳境。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时,教师以一段世界万物欣欣然的视频导入,随后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抛出:“我们奇妙的世界,哪里让你驻足欣赏、流连忘返了?”

学生在文本中诵读,寻找着、交流着:

生1:我爱“天空的珍藏”,天空颜色五彩缤纷,云彩变化神奇,看着它们,我好像能想象出很多的故事……让我流连忘返,真美啊!

生2:我也喜欢“天空的珍藏”,下雨后那些水洼也是我最喜欢的。

生3:我也喜欢“天空的珍藏”,我似乎看到了落日的余晖给我们这个世界换了新装。有一次,我和妈妈看到的日落就是这么变化的……

…………

也许没有精致完美的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北大荒美丽的秋天,也没有美妙的音乐来渲染气氛,但就是对于这么一节常态课,教师却用开放式的问题,给予学生交流的平台,引领着学生进入情境,用语言、用朗读、用想象去表达着这个奇妙的世界。试问学生如何能不陶醉呢?

3.“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需要明朗的节奏感,因此,“转”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要善于寻找新的提升点来帮助学生走向文本的纵深处。如此,课堂精彩将不言而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习俗”时,学生在前期做了调查了解,师生通过对话畅聊了对各自家乡印象深刻的家乡风俗,在“叙述经历”“刻画细节”“抒发情感”等环节交流着对本次习作的思考。很显然,至此,学生对于家乡的风俗在语言表达中所透露出的都是“赞美”之情;但教师“话锋一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家乡的风俗,大家除了满满的赞美,还有什么建议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又有了新的层级:

生1:过年时在亲戚朋友的聚会上,我爸爸几乎天天都是醉醺醺的,妈妈很生气,我觉得喝酒对爸爸的身体不好,因此,过年聚会我提倡要“文明新风尚”……

生2: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老家过年给压岁钱时,对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态度还不同,我觉得这样的观念要变一变……

生3:过年祭祖的确是一种传统风俗,但是,我觉得我们老家焚烧纸钱的现象很严重,这不利于环保……

…………

学生在这一“转”中对于家乡风俗的习作表达又有了新的情感高度,其辩证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少年思想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在常态说课上要善于让课堂节奏有这样的“转”,如此才能为学生搭建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提升的新平台。

4.“合”——意犹未尽曲未终

一堂课就像一首创作完成的曲子,又像是完整曲子中的一个章节,总是在结尾处让人意犹未尽。那么,学生一定会永远充满着期待,等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这样的“合”又该是如何完美的“合”呢?教师或许可以留下一个疑问,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如教学《纳米技术就在身边》一课的结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纳米技术还有哪些应用呢?大家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展开想象,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或者,教师的教学可以让余音继续萦绕,在学生心里种下新的种子。再如,在教学《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的结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再深情总结:“是呀,我高兴,也不仅仅是因为父亲不是猎人。我心里还有更大的愿望,希望动物们都不要受到伤害,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美好境界是我们大家共同期待的。”当然,“合”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尾的几句总结,它更可以是一项综合的训练,可以是学生共同演绎的感受,但最终指向的是让我们的课堂有意义、有期待地结束。

(三)思考三:常态课堂的“价值”缺不得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主动成长,还是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并从中生成智慧、见识、人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实现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路径。公开课堂如此,常态日常课堂更是如此。教师绝不可将一堂课的“价值”简单化。

如何做到常态课堂的“价值”不丢失呢?笔者认为,首先,“研读教材”是关键。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就要善于深度解读文本,根据学情,适当“取舍”,提炼出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凸显出“语文味”。其次,“儿童立场”是基点。要实现常态课堂的“价值”,教师必须眼里有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其教学策略的选择、学习活动的设计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达成学习目标,只有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自主感悟、体会、表达,才能使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常态课”中逐渐达成语言实践的训练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有效互动重过程。有价值的常态课堂必将追求高效的互动,形成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立体网状式的互动模式,达成最佳的课堂内容习得效果。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课程表上一堂堂“常态语文课”是师生共同时间和地点的境遇,不能预演、不能“倒带”,他们只能共同经历唯一的“一次”。珍惜无数的唯一的“一次”尤为重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坚守一份责任,明晰课堂前行的方向,把准语文课堂的脉搏,尽显语文课堂的节奏美,与学生共同追求语文课堂最本真的价值,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双减”背景下常态语文课堂“不常态”。

猜你喜欢

语文课常态语文课堂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