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模拟情境:指向学生的表达需求
2022-11-22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小学教育集团何亚涛闾小荣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小学教育集团 何亚涛 闾小荣
“作文不具体,要写出情节”“作文欠生动”“叙事过于笼统,要写出细节”此类评语,无数次出现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学生烦躁——想写出生动具体的作文,却总是写得干巴巴的;教师苦恼——每次写作文前,都会反复强调,可学生最后的“成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作文,仍然蚕食着学生写作的兴趣,依旧销蚀着教师上作文课的热情。
对于如何摆脱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窘境,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等教育家早就振聋发聩地指明了路径——情境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会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融入田野山川、亲近风云雨雪、观察一草一木,回到课堂记下所见所感。赞可夫在《教学论与生活》中强调:“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积极表达想法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他建议教师应“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情境作文”可以让学生“情动辞发”“情境相谐”“个性生成”。
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时刻将学生置身于各类真实情境之中,但可以成为有心人,为此引进戏剧、剧场元素,利用各种资源,提供“虚拟”的情境来代替真实情境,即模拟情境。“模拟”是创设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它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形象地再现事物的特征。模拟作文情境具有现场感、体验性、情趣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写作时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充满强烈的表达的欲望,敢说、乐说,情动而辞发,批文以入情。
一、语言:模拟情境的切入点
课堂的氛围是压抑还是温和,学生的思维是沉闷还是活跃,这都取决于教师的激励语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其他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或是激昂,或是温婉,或是幽默,学生的知识、能力都在成功的教学语言中得到积累和提高。
课堂上,教师借助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情境,学生浸润在教师的语言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置身于某个场景,构成清晰的画面轮廓。
以下一位教师执教《妈妈,我想对您说》的片段:
师:有一份职业,工作时间长,每日工作长达16小时,没有休息日,必须时刻“在线”,能力强,擅烹饪、懂教育、会医术;品质佳,能包容对方、能以德报怨、能无私奉献……
(在教师深情的叙述中,学生有的面色凝重、有的眼含泪花、有的轻舔嘴唇)
师:尽管条件苛刻,但却有数亿人从事这份工作。她就是——
生(异口同声):妈妈。
师:是呀,从晨曦初露到明月东升,从你牙牙学语到长成翩翩少年,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都有妈妈的辛苦付出。想一想妈妈对你点点滴滴、无怨无悔的关爱,你的内心情感一定在翻腾,你想到了妈妈爱你的哪些事?
(学生开始诉说故事)
在教师动情的叙说下,妈妈的形象跃入学生的脑海中,雨中送伞、病中照顾,一顿饭、一件衣服、一次辅导、一声叮咛、一次安慰……那一幕幕、一帧帧恍若昨日发生般清晰。
二、影像:模拟情境的支撑点
学生对刚刚经历的事情总能说得头头是道,可哪怕只过了两三天,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影像,则解决了时空的难题,它融合声音和真实的画面,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影像中的情感与自身情感实现互通,从无意观察向有意观察发展,强化对细节的描写。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次拔河比赛》时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孩子们,还记得上周的拔河比赛吗?谁来说说?
生:我们用尽全力,赢了。
师:怎么用尽全力的?
(学生摇头)
生:我们输了,大家气“死”了。
师:气“死”?怎么气“死”的?
(学生笑)
师:孩子们,想不想看看上次拔河比赛的视频?老师有个要求:看完视频后要说出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其他人是评委,对照画面评价他是否说得对。
(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观看,5分钟后,师生开始交流)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打头阵的东方,他双手紧握麻绳,双眉紧锁,眼睛瞪着对面,似乎对面的同学就是他的“仇人”一样。左脚向前,右脚向后,身体向后倾,快要和地面平行了。
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娟,别看她是女生,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简直就是花木兰再世。你看,她的牙齿咬得咯咯响,不把对方打败誓不罢休。双手紧握绳子,手上青筋毕露,脚跟抵在地面上,我真担心她会把地面抵出个坑来。
借助影像,学生对拔河比赛的记忆从开始的模糊变得清晰,从开始回答问题时的无序变得有序。影像,让学生重温比赛的那一幕,使其观察有了聚焦点,激起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和激情,将场景画面转变成学生细腻丰富的习作语言。
三、实践:模拟情境的着力点
学生的写作材料普遍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一笔宝贵的财富。音乐课上,学生总是喜不自胜;劳动课上,学生总是活力四射;美术课上,学生总是屏息凝神……教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沟通学科间的联系,创设模拟情境,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基于实践的习作材料。
实践,让作文模拟情境软着陆。在实践中,学生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不一样的专注度、参与度、合作度,敏于应变。
一位教师在作文课比赛中执教的是《银杏哨子的制作》,其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银杏之乡”, 你们知道银杏有哪些用途吗?
生:制食、入药。
师:其实啊,银杏还能制成口哨。
(教师出示制作好的口哨,吹奏乐曲。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师:要想制作好银杏口哨,用磨刀石时要有耐心,用力要均匀,慢慢地磨;挑果肉时要心细,注意力度的大小,不能将外壳刺破;画图案时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也可以小组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制作最美口哨。
(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15分钟后,学生制作完成,展示佳作)
师:能说说你在制作的过程中,印象特别深的某一个环节吗?
生:听完老师的讲解,我们就开始动手了。磨孔,看似容易做来难,刚磨了几下,手就疼了。杏壳较硬,我用上了全部的力气,却不见成效。稍不慎,磨刀石就会蹭到我的指甲。累、酸、疼,我放下工具,甩甩手,吹吹手,心想:算了吧,我还是不做了吧。可同学们都还在埋头苦干,到时我一人交不出作品,多丢人呀!于是我咬咬牙,继续磨,不一会儿工夫,终于看见黎明的曙光了。
这节作文课,结合了劳动、美术学科的实践活动,学生从课始到课终,一直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真实体验着实践的乐趣,将喜怒哀乐融入活动中,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表演:模拟情境的着眼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缺乏持久注意力、缺乏对事物的敏感性,导致很多写作素材虽在眼前,却浑然不知,落笔时更是无从下手。表演,能以别致的视角让学生参与其中,演员也罢、观众也罢,学生都能保持高昂的热情。所以,生活中的精彩事件、经典课文的补白等都可以借助于表演来创设出作文的模拟情境。
生活中有不少宝贵的写作素材,但学生总是与之擦肩而过。教师可以用“情境再现”的方式呈现生活的精彩事件,对学生的视听感官形成刺激,引导学生从无意注意走向有意注意。
在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情节集中、戏剧性强的课文,这类课文是创设模拟情境的有效载体,我们可以借助这类课文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课文成了原始剧本,教室变成了舞台,学生化身编导、演员、道具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自能下笔千言。
在读完了《九色鹿》后,一位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九色鹿”,角逐“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道具师”等称号。
课后,不见了学生追逐的身影,多了讨论创作剧本的声音,多了点评同伴表演的声音,人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在作文中,大家尽抒自己的心声:
生1:原以为导演挺风光的,谁知角色的分配、道具的制作、表演的进度、台词的用语、场地的安排等都要去操心,背后是无尽的酸楚。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生2:乌鸦又如何,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配角,我也要演出神韵,让你们刮目相看。
生3:后面是什么台词,怎么忘了?小组的表演可不能让我毁于一旦啊!镇定,镇定!哦,想起来了!天哪,背后一片湿,我居然吓出了一身冷汗。
在课本剧的编演中,不同的角色、相同角色的不同经历,都给学生带来了独特的体验。表演创设出的模拟情境积淀着写作素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引领作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
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模拟情境,消除了“闭门造车”的窘境,打破了“无米之炊”的僵局,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实习场”。在这里,学生的表达、倾听、潜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释放,通过自由想象、互相合作、自主探求,创设出“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情”的习作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