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信仰
2022-11-22柳河顾三退休干部
● 柳河顾三·退休干部
我生于新中国成立第二年,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我们小时候虽然物质生活很贫乏,但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我读初中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学校里的图书室。我们的图书室藏书十分丰富,有文学、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等各种类型。我最喜欢看的书当然是革命经典小说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都是那个时候看的。在图书室里,这些书最抢手,跟其他的书比起来,它们明显更破旧一些。
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属爱尔兰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写的《牛虻》了。60年过去了,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书中的内容:意大利青年亚瑟参加了革命活动,但在忏悔时泄露了机密,导致战友被捕。后来他得知,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神父的私生子,从此不再笃信上帝,并在流亡中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还化名“牛虻”。最后,他不幸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牛虻对革命的信仰显得尤为坚定,也一度感染了年轻的我。彼时,我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参军,也要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革命战士。
另一本让我震撼的书,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红岩》。这本小说很受欢迎,以至于我久久未能在图书室借到,后来是二哥用存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本,等他看完后,就借给我看。《红岩》塑造了一大批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如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等。解放前夕,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最终惨遭杀害,未能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两位作者都是故事的亲历者,他们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也誓将“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
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我最终没能参军。后来经历了上山下乡,我通过招工离开农村,当了一名工人。那时,工作辛苦,生活条件也差,但我从未叫苦。跟革命先烈们相比,我们都太舒服了,有什么资格叫苦呢?
我参加工作之后,把钱节省下来,买了不少书看。这个时期,我最喜欢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不是一本讲炼钢的书,而是讲贫苦少年保尔·柯察金是如何成长为钢铁战士的书。我将最喜欢的一段话,抄在了日记本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几十年后,我退休的时候,还找出这段话来看。我决定,即使退休了,也不能好逸恶劳,要珍惜时间,做一些有用的事,发挥余热。后来,我参加了市里的党史小组,写当地的革命史,还参与了地方志的写作。
回首往事,回忆我看过的一部部革命经典作品,我感到我虽然没有实现参军的理想,但我一直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