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狂犬病的病原学及综合防控
2022-11-22谢民潘辉罗起娟何大展苏萍杨倩蔡华黄基纯黄兆立
谢民 潘辉 罗起娟 何大展 苏萍 杨倩 蔡华 黄基纯 黄兆立
(1,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35099;2,广西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35099)
狂犬病也称 “疯狗病”,是由于狂犬病病毒对动物神经系统造成侵害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目前,狂犬病的病死率可达100%,对动物和人都有极大的威胁[1]。据报道,每年各个国家和地区被犬等动物咬伤的人约有120万~170万,其中有6万人发病后死亡,在我国,患有狂犬病的人95%以上均是由于被犬咬伤所致,所以,犬狂犬病的综合防控效果能直接影响人狂犬病的流行与发生情况。
1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成员,病毒分子呈子弹样,长度约为180μm,直径为75μm,一端为半球形,另一端平整[2]。病毒由外壳和核心组成,外壳为直至双分子层和结构蛋白,核心为RNA。各个国家的狂犬病病毒进行分离后其抗原性有明显的差异,根据病毒表面的糖蛋白G抗原性差异进行分类,该病毒可分为4种血清型。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包括糖蛋白G和核蛋白N,糖蛋白G位于病毒表面,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而核蛋白N则在病毒核心,是特异性抗原,可以以核蛋白的形式诱发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但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狂犬病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对热比较敏感,60℃下30min或100℃下2min即可杀灭该病毒,对于强酸、强碱、乙醇、乙醚、肥皂水、去垢剂 (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均较为敏感,使用以上药品均能很快将其灭活。
2 流行病学
狂犬病病毒感染是经肌神经感染,不能经血液传播,这是由于病毒表面的特殊结构和体内神经细胞上的特异性抗体能相互作用,G特异性抗体能在体内有效抑制病毒的传播和扩散,狂犬病病毒进入机体后主要的细胞受体是乙酰胆碱受体。减毒株和高神经毒株的狂犬病病毒对细胞嗜性有一定的差异,高神经病毒株对神经细胞嗜性较强,但减毒株不仅能对神经细胞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能感染非神经细胞。自然感染情况下,犬科、猫科更为易感,但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有患狂犬病的可能,禽类、鱼类、蛇、龟、昆虫等不能感染狂犬病病毒,也不能传播病毒。狐、狼等食肉动物是狂犬病病毒的贮存宿主,蝙蝠唾液中也可能带有该病毒。
所有患狂犬病的动物均可以视为狂犬病的传染源,目前发现的所有疑似狂犬病的病例中,病人基本均与患病动物接触过,其中经由患病犬传播的病例占比最大,有研究表明,外观健康的家犬带有狂犬病病毒的约占14.9%。狂犬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患病动物或带毒动物咬伤皮肤或黏膜后,病毒经由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体内,有时也可能经由带毒动物的唾液在啃咬、舔舐轻微破损的皮肤时传播病毒。也有少部分病例是经呼吸道、消化道、胎盘等传播,从事狗屠宰等工作的人员也可能在剥狗皮时感染此病。狂犬病主要呈散发,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冬季发病率会略低于其他季节。
3 狂犬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饲养宠物犬或看家犬作为伴侣动物,犬只饲养数量大大增加,密度逐渐增大[3]。但大部分地区的犬只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犬免疫接种工作没有强制实施,加之部分国民对犬接种狂犬疫苗的重要意义尚不明确,出现了较多犬只没有接种狂犬病疫苗的现象,或仅在首次接种后没有及时补免,犬体内的抗体不能满足抵抗疾病的需要,因此患病,造成狂犬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尽管新 《动物防疫法》中已明确要求养犬管理办法,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家犬狂犬病免疫的管控不力,想要完全落实尚有一定的困难。
4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12~360d,多为2~8周,出现症状的时间与感染部位距离脑部的距离有一定关系。患病犬表现为烦躁不安,两耳竖起,来回走动,时而突然站立,隔空扑咬,反射兴奋性极度增强,对外界声音、强光及抚摸等极度敏感,膈肌痉挛,瞳孔散大。大部分患病犬食欲出现异常,后发展为食欲废绝,体温可能正常也可能有轻微升高,喉头发紧,唾液明显增多,后躯软弱无力。经过2~4d后兴奋期转为兴奋和沉郁交替出现,对动物和人有一定的攻击性,家犬经常出现逃窜现象,意识出现障碍,乱啃乱咬,对水流声音极度敏感。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能会进入麻痹期,流涎、夹尾、舌突出、下颌松弛、后躯麻痹,常卧地不起,后因呼吸中枢麻痹窒息而亡,或器官衰歇而亡,整体病程约为6~10d。
5 综合防控措施
5.1 加强免疫接种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期进行免疫接种是减少犬狂犬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犬狂犬病向人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应用于预防狂犬病的疫苗为灭活狂犬疫苗,3月龄的幼犬进行首次免疫,1周龄时再进行二次免疫,以后每年进行一次强化免疫,进行免疫接种后的犬只能大幅度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3月龄内的幼犬预防狂犬病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在出生后及时饲喂初乳,这是因为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母源抗体,能起到帮助幼犬抵抗狂犬病病毒的作用。有学者研究幼犬狂犬病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结果显示,1日龄已饲喂足量初乳的幼犬狂犬病母源抗体值最高,而后持续性下降,约至78日龄时达到临界线,88日龄后逐渐低于临界线[4],这就证明3月龄幼犬在接种狂犬病疫苗时能很好地补充消失的母源抗体,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对不同接种途径免疫狂犬病疫苗的效果也有学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肌肉注射的免疫效果要明显高于皮下注射的免疫效果,故推荐使用肌肉注射的方法进行免疫接种。
5.2 加强宣传
很多养犬人并不了解狂犬病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危害,也不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及犬患病后的临床症状,基于这样的现状,各地方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定期宣传狂犬病防控相关知识,加强公众对狂犬病的正确认知,使大部分群众了解狂犬病的疫苗接种要求、明确犬的习性,同时预防犬只咬伤儿童和成人,切实做好 《动物防疫法》要求的相关内容,对遛狗不牵绳、不定期给犬接种狂犬病疫苗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各地应做好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相关信息宣传工作,讲解预防犬类咬伤,咬伤后的医疗措施,提升民众自我保护意识。
5.3 加大管控力度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对狂犬病预防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重视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指派专人负责兽用狂犬病疫苗的组织、供应、接种及抗体效价评价相关工作,做好犬只登记、免疫接种和免疫证发放等工作,对因患狂犬病死亡的动物尸体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6 小结
狂犬病作为病死率极高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应予以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在伴侣动物饲养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每位公民都应提高对狂犬病的认识,各级政府也要重视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对发生狂犬病的患病动物进行科学处理,避免因动物患病而导致人间狂犬病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