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姚关:“搬”出贫困 “搬”向幸福
2022-11-22李春成
李春成
姚关地处滇西保山市施甸县南部,是滇西横断山脉上的一个小集镇。姚关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元征云南时的契丹文化在这里得到延续,邓子龙将军戍边卫国的爱国精神在这里流传至今,滇西抗战时姚关群众拿起武器与敌对抗的英勇事迹在这里书写,新中国成立后,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老书记杨善洲出生在这里。
脱贫攻坚战打响前,赶集、看病、上学跨过层层大山给这里的人民群众带来了不便,也为这里埋下了贫困的根源。如今,在中共云南省委、保山市委、施甸县委的关心下,姚关镇攻坚克难,坚持把易地搬迁工作当作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带领当地群众真正“搬”出了困境,“搬”向了幸福。
如今的姚关,232省道、施链高速道穿境而过,成为施甸县南部5个乡镇的交通枢纽以及经济、文化交流重镇。从前的旧村庄,样貌焕然一新,一排排农村小别墅装饰着“滇西水乡”人的幸福生活。截至2021年末,全镇有人口12032户39602人;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74573.5万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594.1元,增长8.1%。财政总收入完成3435万元。
安居乐业的目标:姚关镇党委、政府的搬迁初心
脱贫攻坚期间,姚关镇共落实搬迁户500户20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67户1958人,随迁户33户92人),镇域内建朱市冲荷畔小区、大乌邑清莲小区2个安置点。脱贫攻坚工作顺利通过县级认定、市级考核、省级第三方评估考核、国家第三方评估考核和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易地搬迁作为姚关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镇党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真正实现了易地搬迁与脱贫“双赢”,做到“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
搬迁设计重民意,保证群众“安居”。姚关镇在安置点建设过程中,坚持高起点谋划,兼顾当前群众需求和长远脱贫目标,做到既能解决贫困户住房难的现状,又能与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有机结合,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召开镇、村、组、户长四级会议100余场次、理事会6次,多层级听取群众对安置点户型设计、建筑面积、房屋坐向等内容的看法与建议,做到不给群众留遗憾,最终形成承袭传统建筑风格,打造特色小镇的方案。二是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紧紧围绕姚关“红色+绿色”的旅游发展思路,在地处姚关集镇旁具有价高商业开发价值的清莲小区安置点,建设商业与安置同步的安置房,与此同时,建设一系列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在与野鸭湖、火星山相连的善洲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区域荷畔小区安置点,遵循施甸传统民居建筑风格,顺山而建青瓦白墙挑檐房屋,以便安置群众走旅游发展之路,可将安置房用于旅游客栈、小旅馆等开发,以房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稳步脱贫。
搬迁产业设置重民生,确保群众“乐业”。姚关镇牢固树立“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的理念,找准搬迁农户的“穷根”,按照“一户一策”因户施策制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帮扶规划,对症下药,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授之以渔”,组织群众走出去。依托人社部门组织的厨师、电焊工、农业、牧业等技能培训,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并颁发相关资格证书,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深度调查,充分尊重其意愿,组织有序外出务工。同时,以多种方式适时跟踪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情况。脱贫攻坚期间,分别在12个村组织电焊工、中式烹饪培训,共计开班42个,2104人次参加,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754人次,引导性培训9643人次。二是携手本土企业,组织群众当本地工人。经镇党委、政府积极与镇内的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凯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金航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沟通协商,安排安置点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收入农民进厂工作。目前,镇内企业共提供搬迁贫困户205个就业岗位,签订就业协议,每人每月工资性收入不少于2000元。三是自身发力,组织群众自主致富。镇党委、政府发挥政策帮扶、社会助力的优势,鼓励群众独立自主创业致富,借助姚关优越的自然条件,鼓励搬迁农户种植食用菌、中草药、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同时,组织企业统一收购、销售,如种植食用菌,由凯禾公司统一收购,保障销路;如借助玉溪种植大户在我镇发展柑橘种植的契机,采取“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出租土地、就地务工实现自主脱贫。
搬迁规划重机遇,确保群众“小康”。姚关镇在开展易地搬迁工作中,在充分考虑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基础上,还抓住实施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大力改善基础条件,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确保群众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一是建宜游和谐家园。姚关镇作为创建60个省级特色小镇之一,致力于打造“名人、产业、文化、生产、生活、旅游、休闲、市场”等多功能的研学小镇,将“杨善洲精神”与生态农业、美丽乡村、户外体验、创意休闲等融合发展,打造集研学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休闲、户外运动、生态养生、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杨善洲精神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和美丽家园;同时,将大乌邑清莲小区安置点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园、荷畔小区安置点作为民俗社区纳入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二是建宜居集镇生活圈。立足将姚关建成普惠施甸南部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中心的目标,围绕集镇做文章,兼顾大乌邑和朱市冲两个安置点,在周边建成施甸县善洲思源实验学校,扩建姚关中心卫生院,配套完善商业街道、娱乐广场和绿化工程等基础设施,让搬迁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完善安置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搬出来的幸福:姚关安置点群众的美好生活
通过姚关镇党委和政府的不懈努力,姚关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完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验收。惠及姚关群众的安置房屋一排排因势而建,又错落有致,成为姚关群众脱贫致富的标志之一。而安置之后,姚关镇党委和政府充分为群众长远发展考虑规划的脱贫之业,更是为姚关群众打开幸福生活之门铺好了幸福之路。
搬迁群众生活安定,人居环境得到提升。累计搬迁的500户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度较大的地方,原住房状况较差,原住地交通不便,生产发展受限,脱贫难度较大。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迁入集镇周边两个统一规划建设的安置房,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目标;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部分原来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难度较大的地方的贫困群众,能够享受到安置点配套建设的道路、给排水、电力、文体等设施,安置点还实施了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形成了优居优住的人居环境,不仅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改变了原住地常见的脏、乱、差状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搬迁群众生活富裕,增收门路稳定多样。良好的选址和便捷的交通为安置点群众创造了优越的就业创业条件,如,残疾人创业者李海艳在朱市冲安置点租用商铺开办企业、农家乐,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辐射面积2000余亩,带动农户628户,其中残疾人56户,实现户均增收12608元。丰富而多样的增收渠道,给群众带去了更多的致富经。2016年以来,通过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率保持在70%以上;通过开展电焊、中式烹饪、种养技术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带动低收入农民向技术工人转变,农村劳动力专业素质显著增强,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与镇内龙头企业签订协议,优先考虑搬迁群众务工,在就近务工的同时通过流转原住地田地,搬迁群众每年可以获得多份收入。
搬迁群众生活美满,姚关社会治理新格局形成。共享集镇便捷服务。近年来,姚关镇“生态立镇”战略全面深化实施,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一体整治、同步提升。大龙潭公园、集镇综合管廊、青石板铺设等建制镇示范项目建成,集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提升。两个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出门5分钟之内便可享受便捷的集镇服务。共享坝区绿水青山。姚关镇坚持“旅游强镇”战略思路,随着山邑野鸭湖3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功,“火把节”“荷花节”持续升温,杨善洲故居、野鸭湖等景点设施日趋完善,“红色+绿色”的旅游发展路线成效逐步显现,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搬迁群众同坝区群众一起共建绿水青山,同享金山银山,已融入当地生产生活。
同心毕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姚关党员干部的工作经验
有记者到姚关朱市冲安置点采访时,遇到一位新入住的安置点居民,他十分高兴地告诉记者:“政府对我们这样好,我们也会争气把日子过好。想说有个请求就是要好好地宣传一下姚关的这些领导!”的确,重民意才能惠民生,只有切身地为人民群众考虑,亲身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为人民群众赢得幸福。在姚关易地搬迁中,姚关镇的党员干部勠力同心,为当地群众的幸福开辟了一条阳光道,也为云南省山区搬迁工作提供了经验。
领导干部放得下身,才能“想群众之所想”。镇、村、组干部上下一条心,聚焦锁定的搬迁目标,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锲而不舍进村入户做通应搬群众的思想工作。以村党总支为核心,整合挂包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等力量,组织召开村级座谈会、村民小组恳谈会、入户“院心会”等,面对面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打实帮助群众算清经济、子孙、教育、医疗、生活改善、土地山林、迁后发展“七笔账”,切实打通群众思想“血栓”;同时,为彻底打消搬迁群众疑虑,各村党总支还组织搬迁群众实地看房,现场讲解安置点整体规划、房屋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施工工艺以及安置房户型、价格、补助政策等,通过实地考察、实景展现、实物接触,真正解开群众的“心结”。
动员搬迁吃得了苦、受得了罪,才能让群众“搬出来”。脱贫攻坚期间,镇、村、组干部和工作队员没有周末、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战役中。镇班子在任务分解的基础上,注重凝聚合力,把搬迁任务明确到每一位挂包帮干部,根据挂包农户的实际情况,聚焦“六类地区”群体,做到应搬尽搬,不厌其烦反复入户做动员搬迁工作;初入户时,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谩骂、躲避等,全体干部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反复入户做工作,千方百计找突破口,真的做到农户家的狗不咬了,最后以真诚和真心赢得群众认可,实现从开始的抵触、反感、拒绝慢慢到后来的接纳、认可、感谢的过程转变。据统计,有的农户家各级干部入户高达32次。通过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全镇共搬迁500户2050人,超县级下达任务152人。
后续帮扶用心、尽心,才能让群众的幸福生活长长久久。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安置点群众的生活作为头等要事抓实抓好。一是管理上求稳,在两个安置点分别成立党支部,组建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搬迁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搬迁群众组建管委会共同参与安置点管理,定期组织观看电影、文艺汇演、打歌等文娱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增强归属感。二是生活上求便,两个安置点周边建3万平方米的施甸县善洲思源实验学校,扩建7000平方米的姚关中心卫生院,现已投入使用,还配套完善了商业街道、娱乐广场和绿化工程等基础设施,让搬迁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