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2-11-22王利娟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病病畜红细胞

王利娟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畜牧业发展中心 261100)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后寄生在红细胞表面、组织液、脑脊液、血浆及骨髓内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发热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不但会引起动物的发病和死亡,给畜牧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危害人类健康。人感染附红细胞体后虽然只表现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却增加了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同时人感染本病后通过输血、垂直传播途径也会感染其他人群和胎儿。

该病的隐性感染率极高,隐性感染的人、畜不但会在应激反应时爆发,而且会与弓形体等疾病一并发生,给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有必要建立一套实用的从山羊附红体病原特性着手的诊断方法。目前报道的用于治疗该病的种类繁多,如贝尼尔、咪唑苯脲、磺胺嘧啶钠、磷酸伯氨喹、长效土霉素、四环素、盐酸吖啶黄、青蒿素、大蒜素、氟苯尼考等,不过疗效说法却不相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特效治疗药物。

1 流行特点

该病具有自然疫源性,而且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易复发,药物治疗不能彻底驱除病畜体内的虫体。

该病也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在高热、多雨、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季节发生,夏秋季节发生的较多。其他季节也会零星发生,但发生程度、范围都不太相同[1]。规模养殖场中猪和羊的感染率一般在6~8月达到最高。

通常每种动物附红细胞体都有特异性宿主。不同动物的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部分地区猪群感染率达到93.45%[2]。

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应激、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动物机体在应激状态、饲养密度较高、饲养管理较差、圈舍空气比较污浊、恶劣天气、更换饲料圈舍、并发感染其他疾病时都有可能会导致附红细胞体的爆发或病情加重,而且病畜的死亡率也会增加。通常情况下,附红细胞体进入机体后表现为潜伏状态,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病。很多学者认为附红细胞体可能是一种条件致病微生物。

2 传染源和易感动物

病畜和带菌的牲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隐性携带附红细胞体的鼠类、人类也能传播本病。易感动物很多,主要包括猪、羊、犬、啮齿类动物、猫、反刍类动物、兔、鸡和人等,目前猪、绵羊等动物的阳性率较高。

3 传播途径

附红细胞体的传播方式很多,如接触性传播、媒介昆虫传播、血源性传播及垂直传播等。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时间相对集中,一般发生在吸血节肢动物较多的夏秋季节,尤其是在昆虫较多的高温季节,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吸血节肢动物(如蚊、蝇、虱、蠓等)应该是该病原体的主要传播媒介。蚊、蜱、吸血蝇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有传播该病的作用。母猪还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除此之外,舔食断尾的伤口、咬尾等接触血源性物质都可导致本病传播。而且人为因素也可能传播本病,如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等。

4 临床症状

该病多为隐性感染,只有少数情况下才会表现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不同,短的几天,长的1.5个月。发病后病畜主要表现黏膜黄染、精神沉郁、淋巴结肿大、体温升高、食欲废绝、贫血、消瘦、腰背及四肢等末梢处呈现淤血等。家畜的生产性能也会显著降低,并出现腹泻、心悸、呼吸加快、毛质下降及生殖力下降等特点[3]。

5 剖解变化

剖解后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血液凝固不良,血液稀薄,黏膜、浆膜、脂肪等不同程度的黄染,这些是典型特征。死亡的病畜血液稀薄;全身肌肉表现苍白;胸腔、腹腔积液多为淡黄色;全身淋巴结出现肿胀,切面外翻,呈大理石样;肺瘀血;肝黄棕色,肿大、变性、出血;脾边缘不整齐,肿大;肾暗黑色,轻微肿大,出血斑或者坏死灶;心冠脂肪轻度黄染,心内外膜上有小出血点,心内血液稀薄,不凝固;肺间质增宽增厚;胃肠黏膜出血;膀胱黏膜弥漫性出血;软脑膜充血,脑实质有微出血点;骨髓液和脑脊液增多。有的病例还可见胆汁浓稠,皮下出血。

6 诊断方法

现在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液涂片检查、压片检查,一般情况下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很快就可以做出初步诊断;血常规检查仅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想要确诊需要采用血清学检查或分子生物学诊断。要将本病与营养性贫血、猪链球菌病、猪瘟、其他传染因素及中毒等导致的黄疸性贫血相区别。

6.1 血液镜检

附红细胞体感染后一般会表现为高热和溶血性贫血等症状,这时在病畜血液内有大量附红细胞体,血液检查时很容易被发现。高热期时采集病畜血液取出一滴滴于载玻片上,加10倍生理盐水稀释以降低血液浓度,轻轻盖上盖玻片,在油镜下观察附红体的形态特征及其活动状况。可以看到在红细胞表面、血浆中有游动的不同形态的虫体,形状好似空泡,有多形性,有点状、圆形、杆状、月牙形、球状、星状、哑铃状等,大小一般为0.3~0.8μm,在血浆中可做旋转、伸展、前后等运动,附在红细胞表面会停止运动,会使得红细胞发生震动。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的虫体大部分围成一个圆,表现为链状排列。红细胞失去原有的双凹形和表面光滑的形态特点,呈现不同的形状,随着感染率的增高,红细胞由近似圆形变成齿轮状、菠萝状、桑椹状和星芒状。

6.2 血片染色

将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先制作血涂片,涂片先自然晾干,然后用甲醇固定2~3min,接着再加入姬姆萨染液染色15~30min,最后水洗,放室温干燥后在油镜下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红细胞呈蓝色,感染山羊附红体的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锯齿形、多边形或星芒状,同时存在一些红细胞的碎片;看到大多数红细胞边缘整齐、变形,表面和血浆中有多种形态的染成粉红色或紫红色的折光度较强的虫体。这些附红细胞体即表现为紫红色,可单个附着在红细胞上,也可多个附着在红细胞上,形态不太一样,有的呈月牙形、圆形、短棒状,也有的呈环形、逗点状等。微调可见附红体折光性强,外周有一白环,形似气泡。染色过程中要注意染料沉着而产生的假阳性现象。要想确诊该病,必须要把镜检、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结合才行。

6.3 血清学诊断

其方法主要包括IHA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方法,但抗体的产生与病原数量的增多有短暂的相关性。这说明抗体的产生呈波浪形,即使数次急性发作后,抗体滴度也只能一定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然后会直线下降到阈值以下,这就说明假阴性现象是很常见的。该诊断方法只有在群体检查时才能使用。

7 防治措施

7.1 预防

国内外至今还没有疫苗预防该病,只能采取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等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科学的饲养管理、良好的卫生环境是控制本病的关键。因此,日常要搞好畜舍环境和饲养用具的卫生,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同时做好驱虫和灭鼠工作,降低饲养密度,确保饲料营养均衡,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将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在每年发病季节用贝尼尔或黄色素按常规剂量进行预防注射,可阻止本病的发生。

7.2 治疗

已报道的用于治疗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种类很多,具体疗效也是众说纷纭,让人难以定论。用于治疗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有贝尼尔、咪唑苯脲、新胂凡纳明、伯氨喹、黄色素、土霉素、四环素等。虽然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减少死亡,但无法彻底杀灭病原。

发病后除了要使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外,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针对贫血情况使用生血素;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防继发或并发感染;还需要补充体液、糖类及维生素,以避免严重脱水及衰竭;若出现黄疸、并发肝损伤时,还应使用保肝药物、能量合剂。下面是几种常用药物:血虫净,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肌肉注射;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口服或肌注或静注;咪唑苯脲、新砷凡纳明静脉注射。

猜你喜欢

体病病畜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
家畜疾病可用蒸气疗法
反刍家畜瘤胃积食的中兽医诊治临床研究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牛“青草胀”的治疗方法
猪弓形体病的诊治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
一例与附红细胞体相关的犬脾脏肿大的诊治
一例猪弓形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