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下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2022-11-22王承宝郭抗抗姜艳芬王晶钰王稳重张彦明
王承宝 郭抗抗 姜艳芬 王晶钰 王稳重 张彦明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712100;2,兴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713100)
2018年,非洲猪瘟席卷中国,该疫病对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还引发公众恐慌;2019年末,新冠肺炎重创国民经济,从此公共卫生问题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人畜共患病及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兽医公共卫生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通过研究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及生态环境平衡等领域来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健康发展。该学科为保障人类生活与环境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当前我国仍存在着诸多公共卫生的问题,对兽医公共卫生人才的专业素养以及高校培养学生的体系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社会和高校对兽医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也应得到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随着中国养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畜禽产品需求的日益提高,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农林类高校开设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然而,一些高校将此门课程作为选修课,导致大多数学习兽医专业的学生并不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并且学生对于兽医公共卫生并不了解。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时期,课程教学改革更是时不待我。因此,改革兽医公共卫生学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兽医公共卫生人才,顺应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等应该是目前兽医公共卫生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就这一问题浅谈了我国兽医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背景、教学大纲及内容和改革方向。
1 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与其他世界大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日益增多的农畜产品交流也对公共卫生提出了新的挑战。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2013年爆发的甲型H7N9禽流感以及布鲁氏菌病等高危人畜共患病,苏丹红鸡蛋、瘦肉精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等均对公众造成了不小的影响[1]。兽医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事关农业与农牧产品的发展,更与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人民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2]。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之前的兽医公共卫生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诸如农业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较低、处理公共卫生问题能力不足等现象频出。因此,偏向理论教学的本科教育已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兽医公共卫生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兽医公共卫生教育应根据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和当前我国养殖业面临的问题,做到人与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兽医公共卫生服务是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基础保障之一。做好动物重大人畜共患病控制与预防及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依然是兽医公共卫生的核心内容。而高校培养符合现阶段要求的兽医公共卫生人才也是当务之急,亟需对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改革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增强学生对兽医公共卫生的认知。
2 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措施
当前我国多数农林类高校的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采用张彦明教授于2003年主编、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兽医公共卫生学本科教材,该书内容包含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预防,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动物医学实验与生物安全[3]。全书兽医知识丰富,囊括多个兽医学科和领域,鉴于该课程修订时间较早,随着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兽医公共卫生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和侧重点,为了适应 “一带一路”经济体系下的人才需求,有必要对内容较多的兽医公共卫生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突出重点,避免与其他学科重复,强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努力,现提出以下改革方案和想法。
2.1 教学方法调整
2.1.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把具体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现地实例,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经典案例的记忆更加深刻[4]。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将人畜共患病案例或食品卫生安全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原因和背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加以解释。如常见的布鲁菌病,该病常见于羊场,危害较高,在教学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对该病的病原、传播途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以及预防治疗进行总结,此外老师对该病进行讲解和相关知识点的补充,以加强学生的印象,为学生在以后的实习或工作中防范该病打下基础。该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此外,可以将课堂问答的内容作为平时考核内容,计入期末成绩。
2.1.2 归纳教学法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兽医学课程,该门课程囊括了多门兽医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繁多复杂,如何有效地将这些课程整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是目前高校对学生培养中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授课教师仅仅通过一个学期的课时对该课程不能做到详细地讲解[5]。因此,授课教师应提前做好备课方案,以老师的角度将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侧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将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食品卫生以及兽医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进行汇总,将一个学期的课程分为多个小节,并在每个小节学习结束后进行小的讨论或提问,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节的知识点有一个阶段性且较为系统的认识。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兽医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积极参与兽医公共卫生的建设中。
2.1.3 多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教育”成为教学改革新模式。高校上课不再仅限于书本知识的讲解,网络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使得多种教学形式走入大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之前。建立基于高校的兽医公共卫生网络平台,将本学期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材与临床案例、多媒体课件以及现例视频等放在公共平台上,让学生可以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并在课下复习,而不在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该平台上,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在线答疑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难题,不再仅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解决了高校学生存在疑问时不能及时找老师解答的困难。
在疫情攻坚时期,高校学生无法及时返校上课。在此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例如网络直播课发挥了巨大优势。网络课程具有多样性、高质性和灵活性,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资源,实时互动更能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同时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逐步将许多课程改为网络授课形式,形成传统课堂为主、网课教学为辅的新型高校教学模式。随着网课的普及,网课的应用前景得到教育界的肯定,网课中师资共享,传播广泛,可有效改善兽医公共卫生学传统教学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学习相关兽医公共卫生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6]。此外,诸如兽医法规等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在较短的课时中深入学习的,但该类知识点又是兽医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将相关兽医安全的法律法规文件上传学院多媒体平台,让学生通过上课听讲以及网络学习并加以课上讨论、课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此类知识点,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1.4 开展校企合作
开展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探索,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在教学理论的实践应用中的能力,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课程的建设良性健康发展。将实验课内容引入实地教学,提高兽医公共卫生人才应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局限于课程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学校与周边临近企业-陕西兴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陕西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的深入合作,基于养殖管理,疾病防控,疫情处理等内容开展课程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深入基层建设,了解企业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为学生以后从事兽医工作打下基础。通过依托校企合作的形式,提前让学生进入现地环境,真正地参与到临床实践当中,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基层工作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3 课时设置与考核方式改革
当前大多数农业高校将兽医公共卫生学作为大四或大五的选修课程,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面临找工作或考研复习,通常学习积极性较低,而本门课程对学生以后的生产实践又比较重要,缺失这一关键内容的学习不利于兽医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因此,建议将本门课程修改至大三或大四下学期,并纳入必修课程学习。
此外,期末成绩可采用案例分析加期末考试的形式,缩减期末试卷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对兽医公共卫生融会贯通,不仅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有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有效避免了学生死读书的现象。每节课课后均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对学生当堂课的收获做一反馈,并记录成绩,作为最后总成绩的45%。根据作答给出相应分数并指出学生答案的优点与不足,有效地提高的学生的出勤率并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日新月异,人畜共患病的频发,动物性食品卫生的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对我国高校的兽医公共卫生领域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不断出现的新的疫病疫情,高校教师也不应局限于书本上的固有知识,更应该学习当前公共卫生热点、了解公共卫生现况,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将最新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该学科的前沿热点。此外,任课教师同样应互相交流沟通,不能仅限于自己所讲授的课时及知识点,定期开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老师的理解与思考,将更加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的知识点呈现的学生面前,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与提高。
5 结语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具有很好的社会性,是一个理论加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每一位从事兽医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对该门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目前,农林类高校仍然是我国培养和输出兽医人才的主要场所,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秀的兽医人才,现如今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更是对兽医公共卫生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高校教改的重中之重。此外,对优秀的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教师也应该对该门课程进行更为细致地了解,并结合实时事件,向学生提供更新的知识点和防控措施,让学生明白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公共卫生建设中。然而,笔者仅对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初步论述,具体的实施仍需要根据各大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兽医公共卫生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其教学方式创新是一个长期努力并且随着时代更新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本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兽医公共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