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林冠下次生林造林探究

2022-11-22白永强

广东蚕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工林树种人工

白永强

人工林冠下次生林造林探究

白永强

(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陇南746010)

人工林冠下造林主要是针对改造等级差的过熟林与次生林的关键技术,是加强次生林结构、优化木材蓄积、科学优化林木的重要措施,人工林冠下次生林造林能够在充分使用次生林资源的同时,实现有效更新森林资源,是一种人工使用自然资源优化林木结构的方式。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开展的人工林冠下次生林造林现状如次生林的形成原因、特点、在林业中的地位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工林冠下次生林造林的技术要点、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人工林冠下;次生林;造林;技术要点;问题;措施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林业部门需掌握这一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认识到林业资源逐渐减少的现状,应正确看待林业的发展趋势与造林工作任务,在有限的时间、范围、空间内提高与蓄积林业资源。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次生林,相关工作人员需结合实际的林情与国情,在切实落实好林地和树种的选择、移植和抚育等有关工作的前提下,完成对次生林地的更新与改造,利用科学合理的林业工作有效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增值与开发。

1 次生林形成原因

1.1 自然因素

次生林的形成与当地的土壤、水质、气候密切相关,由于不同气候带的植物存在一定差异,所形成的次生林也有着显著差异。即使在气候完全相同的地区内,不同生长环境下出现的次生林都是各具特点。树种的繁殖能力对次生林结果有着决定性影响,在原生树群遭到破坏后,繁殖能力弱的树种就会被排斥直到消失,具备伐根萌芽能力和种子小有飞行能力、结实丰富的树种,通常可以快速占领最佳地位。

1.2 社会因素

次生林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外,还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以往人们对原始林的不合理的采伐模式,以及毫无节制的焚烧、垦荒、火灾等,都是导致出现次生林的主要因素。

2 次生林特点

(1)树种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中性与阳性树种。

(2)森林结构简单,一般由生长快速且喜光的树种形成单层林,随着林木产业不断发展,喜阴的树种慢慢出现,才会逐步发展成复层林。

(3)树木分布较为复杂。因为次生林的树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且林木遭到破坏的程度也不同,树木的分布情况也存在区别,有时为单株散生,有时为群团和呈簇状,还有时分布均匀。在这样的状况上,以上几种分布情况又相互镶嵌,导致林分中形成大小不一的林间空地[1]。

(4)同龄、中龄、幼龄林较多。我国现有大多数次生林都是育林经营工作后出现的,所以林龄很小,大多处于幼中龄的期间,火烧迹地、撂荒地和皆伐迹地产生的次生林,通常是同龄林,大部分萌芽林都是同龄林。

(5)无性繁殖发展的林木多,常有实生与萌芽林木共同存在的林分。大多数次生林的来源都是无性繁殖,次生林的多为阔叶树种,比如杨树、桦树、榆树等树木,都具备很强的萌芽能力。

(6)初期生长较快,构成次生林的树木大多为速生树种,还有部分是发育较慢的树种,通常是起源于萌芽,比实生林的发育速度快。同时,在原始林冠下改造,林木遭到破坏之后更新,所以初期的次生林生长速度较快,但是寿命较短。与原始林相比,到达发育高峰期的时间比较早,停长和衰老的时间也比原始林更早。

(7)林分小并相互镶嵌。次生林形成的因素不一样,所以林分种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林龄、密度、树种等内容都相同,导致各种林分相互镶嵌,有些林分还包含了灌丛、草甸、耕地等,促使无林地、疏林地和各种林分互相之间交错纵横,形成了非常繁杂的镶嵌体。

(8)林分稳定性较差。次生林的区域大都是交通便利并离居民生活区较近,故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群落不稳定。在林分受到反复破坏后,会出现逆行演替的现象,甚至退化成灌丛、荒地、稀树等。停止破坏后,群落开始发展为演替。所以,当前现有的次生林,都是次生演替期间发生的某一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

(9)病虫害较多。萌芽林的发育速度较快,但是木质松软易受病虫侵害,次生林出现的大部分植物都易发生心腐病。

3 次生林在林业中的地位

相对于次生林而言,原始林是在原始空地上经过各个阶段的发展交替,最终形成较稳定的群落。原始林在遭到破坏后,从次生地上经过各种次生发展形成的森林为次生林。其演变过程也是天然形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林与人工林相比,次生林完全不同,主要是由于次生林已经失去了原始林的生长条件,以往的群落已被其他次生群落替代。次生林在我国的森林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做好对次生林的更新和改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阐述。

(1)东北地区的次生林分布范围比较广泛,树种类型繁多,约占据整个地区森林面积的25%,约占森林总蓄积量的18%。

(2)对当地存在的林业资源结构进行分析,近熟、成熟及过熟的林木占整体地区总蓄积量的61%,而幼龄、中龄林的蓄积量较小,但所占范围较广,其中大多都是次生林,具有很大的生产潜力。

(3)树木种类很多,生长速度较快,对减少林木培育期和获取丰富树种有着促进作用。

(4)次生林常分布在浅山区,和农业经营活动紧密联系,是实现多种生产活动发展的良好基地。能够实现林业和农业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将林业和农业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5)次生林在保持水土、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起到较大作用。

4 人工林冠下次生林造林的技术要点

在选择次生林人工林冠下造林的区域时,需选择次生林更新等级低的林地。同时,我国的人工林成熟与过熟地面积较大,也是次生林人工造林的主要区域。具体可在树木成材前的3~5年开展次生林人工造林。另外,需将造林郁闭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1 树种选择

(1)树种的选择:在开展人工林冠下造林工作时,需结合具体状况合理选择树种,严格遵守以下原则:选取可以在林冠下顺利生长,能与原有树种构成稳定性较强林业系统的树木种类。在实际开展人工林冠下造林过程中,需充分遵循造林的具体需求,遵循树种选择的原则,确定符合人工林冠下造林具体要求的树种。在东北地区通常选用红松、冷杉、落叶松等作为人工林冠下造林的主要树种。在郁闭度大的地区主要选择云杉树种,郁闭度小的地区主要选择红松和冷杉。

(2)栽植密度:在实际开展人工林冠下造林中,需要结合原林地中的幼树、苗木明确造林栽植的密度;栽植的株数和点数都应大于总栽植密度的40%;在进行造林工作的时候需根据原林地中的林木科学合理地配置种植点。

4.2 栽植技术

(1)整地:第一,在进行人工林冠下造林的过程中,常采用穴状的树坑开展整地工作,穴状树坑能够提升树苗对养分与水分的吸收程度,从而提升树苗的存活率;第二,将穴状树坑的规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宽度和深度都不能高于50 cm,太宽或者是太窄的树坑都会对树苗的发育造成影响;第三,需要将树穴附近的杂草和灌木及时清理干净,避免这些植物吸收树苗的养分,阻碍其正常发育[3]。

(2)苗木选择:在整体原则下,确保选择的树苗顶芽保密、树叶丰密、根系发达,并没有任何损伤及病虫害。第一,云杉与冷杉主要选择使用生长4~5年的换床苗;第二,红松应选择生长2年的换床苗,且树苗高度超过25 cm,无分叉;第三,应选用生长2年的落叶松换床苗,高度超过30 cm并健康的树苗。

(3)栽植株数:第一,在进行人工林冠下造林时,应结合成林树种的年龄、生长条件、株数等确定栽植株数;第二,树木的种类也是栽植株数需要参考的主要内容;第三,合理增加那些喜光且立地条件较佳的树种;第四,应将栽植的株数控制在原林地的40%之内。

4.3 抚育管理

(1)栽植:第一,在实际开展造林工作之前需要对次生树木进行割冠,并清除对造林有影响的灌木;第二,选取适合树木发育的植被配置,促使人工林冠下造林的树苗快速生长;第三,在栽植苗木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其分布的均匀性,保证栽植的树苗良好生长及快速发育。

(2)抚育:第一,通常情况下,人工林冠下造林的抚育时间是3年,可结合次生林的具体情况延长抚育时间;第二,每年的抚育时间主要是春季和秋季,主要方法是对苗木采取穴状割冠抚育技术;第三,在实际开展次生林冠下造林抚育工作时,科学合理控制技术,促进造林苗木的发展,需加强对造林苗木施肥与灌溉方面的控制。

5 人工林冠下次生林造林存在的问题

5.1 树种单一,环境适应性较差

在我国开展人工造林工作的过程中,面积区域较广,环境差异较大,导致人工造林工作中单一的树苗种类无法完全适应差异较大的土壤、地形、植被的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这就导致人工造林苗木的存活率不高的现象,苗木种类单一、适应性较差就是主要因素之一[4]。

5.2 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上较为松懈

现阶段,要想切实有效地降低土地荒漠化、宜林荒山等情况的出现,最佳的方式就是开展大面积的人工造林。但是影响人工造林质量和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相关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动力和热情逐渐降低,造林意识也较为薄弱,使得人工造林的进度越来越慢。很多人觉得人工造林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荒山的数量,造林工程显得不那么迫切了。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也逐渐降低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对人工造林的监管和维护力度,这就导致林业退化率显著超过了造林速度,导致每年沙漠侵蚀了大面积的土地。最终导致人工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不佳,造林工作开展的速度大幅降低,造林水平也持续下降,甚至导致此项工作停滞不前。

5.3 造林补助和科研投入资金不足

我国对人工造林工作的补助和科研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近几年,我国逐渐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但是物价的提升使人工成本随之增加,加上林业资金的回收时间较长,导致很多林业工作者在后续的抚育工作中不愿意投入,进而对人工造林的质量造成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具有差异明显的环境条件,因此人工造林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面临各种环境的考验。但对于当前我国的造林现状而言,因为费用投入力度不足,导致树木的种类较少,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强。近几年,国内相继开展了一些人工造林工程,有关林业部门对此项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渐增加,但是和我国对此项工作的资金投入要求相比,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6 问题解决措施

6.1 加大对造林的科普宣传

人工造林的质量和水平与其监管工作密切相关,要想在确保工程效果的同时推进造林工作的进度,需加强对其监督管理。另外,植树造林的效果与速度和人们对其的认识直接关联,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对这项工作有深刻的认识,才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有效地促进人工造林工作的长远顺利发展。而造林工作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增强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充分掌握人工造林工作的开展价值与意义。另外,管理人员需要增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切实落实好抚育维护工作,保证树木的健康顺利发育和生长,并明确自身的职责,增强对人工造林工作的效果和水平的监察。

6.2 加强对造林工程的科研投入

对于我国的人工造林工作而言,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对树种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想提升我国人工造林的速度与质量,需增强对此项工作的科研力度,结合各个地区气候环境的具体需求,对树种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培育出适应性较强的苗木,这将会使不同地区人工造林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另外,还需增强对各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探究力度,结合生态环境的损坏度,重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生物链,从而促使生态环境能够获得健康有序的发展[5]。比如,在干涸的沙漠区域进行造林,应利用科研工作培育出耐旱、固水能力较高的幼苗,使其能够大幅提升在沙漠地区的存活率,切实有效地加强对沙漠地区的治理工作。

6.3 提高对造林结构的核算质量

现阶段,由于我国部分人工造林工程的投资过于盲目,导致资金配置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此项工作的资金使用率,因此要想切实提升对人工造林结构的核算质量,有关监管部门需增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在实际开展投资工作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分析并掌握整个工程,之后结合掌握的信息数据开展测算工作,针对分析结果,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投入资金。

7 结语

林业部门需根据技术、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可行的措施对次生林进行有效的更新与改造。要想更好地实现次生林人工林冠下造林工作,需要做好树种与林地的选择、抚育、栽植等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革新以往的造林技术,在思想观念上注重对造林工作的认识,将次生林人工林冠下造林当作重要的系统性工作,在实现此项工作的前提下,切实有效地改善次生林的生态环境与生态功能。想落实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利用森林资源互相关联与伴生的联系,达到人工林冠下造林的工作目标,以此获得理想的次生林改造效果,真正做到利用有效的资源实现经济、生态、林业的效益最大化。

[1]陈志强.浅析次生林人工林冠下造林的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学,2013(10):141.

[2]郑茂.浅析次生林人工林冠下造林的技术要点[J].中国科技财富,2012(15):261.

[3]吴晓虹.林冠下更新造林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5,35(8):63.

[4]徐伟.浅谈人工混交林造林和抚育的技术要点[J].城市建设,2012(16):12.

[5]张远波,李江萍.浅谈林业生产中的造林和抚育技术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1):299.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1.41

S753

A

2095-1205(2022)01-121-03

白永强(1994- ),男,汉族,陕西凤翔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经营、森林抚育、人工造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

猜你喜欢

人工林树种人工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珍贵树种黄檀栽培技术
人工“美颜”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汤原县林业局有林地面积的特点与分析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高峰林场桉树人工林与其他树种人工林之间土壤差异分析及对策
人工制冷
南宁地区灰木莲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