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
2022-11-22谢南
谢 南
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
谢南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朱湖镇农村工作局江苏宿迁223900)
长期以来,我国河蟹的养殖方式粗放。文章阐述了江苏省河蟹养殖现状,分析了如何为河蟹养殖创造基础条件,以及河蟹养殖生产设施的配套发展,探讨了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
河蟹;绿色生态;养殖;养殖模式;养殖技术
河蟹是江苏省养殖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会产生较高的产值,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江苏省河蟹市场波动幅度较大,部分水产行业工作人员仍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进行养殖,未进行养殖技术方面创新,这无法有效提升河蟹生产品质,也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并对其进行不断创新,减少养殖过程中药物的使用及饲料的损失,并对污染物排放进行合理管理,以达到生态化养殖的效果。
1 江苏省河蟹养殖现状
江苏省位于我国长江三角区,气候温和,降水丰沛,资源丰富,在河蟹养殖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当前,河蟹养殖是江苏省的支柱性产业,涉及全省13个市以上,在当地水产行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其中高淳、浦口、兴化、宜兴、常熟、金湖等地是河蟹养殖的主要地区。但江苏省当前多数河蟹养殖方式为家庭养殖,部分养殖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对于创新养殖方式的接受程度较慢,这不利于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的应用及河蟹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2 养殖条件与生产设施
2.1 养殖条件
2.1.1 养殖环境
为推动河蟹养殖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在提升其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注重对环境的选择[1]。因此,养殖河蟹需从环境方面入手,对当地水质、水源等进行综合考察,并进行水源管理,确保其符合地理环境绿色生态化需求。同时,养殖人员还应保证池塘中的水能实现循环利用,并在池塘中配备专业的基础设施,减少池塘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等情况。尾水处理系统需占据池塘总面积的10%左右,养殖户应对河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尾水进行有效处理,经过严格检查,确定处理后的尾水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此外,养殖人员还应在池塘中设置完整的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并将进水口设置在水流的上游地区,将排水口设置在水流的下游地区。一般情况下,进水管与排水管均采用PVC管,水管的直径应为160 mm。在排水管与进水管中,还应使用细筛或者纱窗网进行过滤,防止进水口处流入杂鱼,影响养殖池塘的生态体系,同时防止排水口处产生河蟹逃跑的情况。
2.1.2 科学配置
一般情况下,河蟹的绿色化养殖场地需要根据池塘的面积进行控制,水域需要保持在2 km2左右,形状多为长方形,并呈现东西走向,长与宽的比例为2∶1或者4∶1。为保证在养殖过程中,河蟹能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提升水中的含氧量,应尽量满足河蟹养殖场所中植物与河蟹的生长发展需求。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可加宽沟渠,挖建环状沟道,增加池塘的深度,保证深度超过1.5 m,该养殖方式能够更好地应对夏季高温天气[2]。在池塘建设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彻底清理池塘底部,减少池塘底部淤泥,并做好加固工作,保证池塘底部平坦,防止产生渗漏情况,以达到防洪需求。池塘中田埂的比例应为1∶3,并保证环状沟池塘中从进水口到出水口有一定的坡度,这样能快速排出环状沟中的水,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此外,在河蟹养殖区域选址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养殖生态性之外,还应保证当地交通情况能为养殖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助力,通行便利,也能够对物流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水产品上市与销售工作顺利进行。
2.2 生产设施
2.2.1 防逃设施
养殖人员可以在池埂内部使用密眼网、加硬塑料薄膜制作防逃网,这一设施的建设能初步防止河蟹逃脱。之后,在池埂中间,养殖工作人员可以使用钙塑板建立第二道防逃墙,防止外来人员入侵池塘,盗取河蟹,避免产生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养殖人员可以在池埂外侧设置拦护网,加强养殖工作的安全性。
2.2.2 增氧设备
氧气是河蟹养殖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养殖工作人员应合理安置溶氧设备,一方面,能保证河蟹的养殖安全,另一方面,能提升饲料的可利用效率,为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对于产量较高的养殖池塘或者混养池塘,养殖人员可以在微孔管底部安装增氧系统,并使用鼓风机,对养殖池塘进行合理配置,鼓风机应按照0.2 kW/亩配置。另外,养殖人员可以在池塘对角离岸边10 m的位置安放水车式增氧机,方便在池塘中形成微水流。
2.2.3 抽水机泵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工作人员至少需要配备2台电动水泵,用于提水入池,可有效提升河蟹养殖工作生态性。
2.2.4 仓库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饲料、药物等数量较多,因此,养殖人员需设置专门的仓库,分别对药物、饲料等进行储存,并将生活设备进行单独存放。此外,以小杂鱼饲养为主的养殖基地,养殖人员应配备小型冷库,对小杂鱼进行存放,保证饲料的新鲜度,从而提升饲养效果。
2.2.5 其他配套设施
针对养殖环境及养殖需求的不同,需配备不同的养殖设施。因此,养殖过程中可配备专业的水质检测设备、病害检测设备、监控设备等,并在池塘中安放网眼和适当的地笼,实现对河蟹的捕捞。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还应配备看管用房、饲料及施药所用的船只等。
2.2.6 废弃物收集
河蟹养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废物,若不能对废弃物进行合理收集与管理,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受损等情况,影响饲养效果。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养殖人员应设置专业的废弃物收集设备,将生产、生活垃圾纳入管理系统中,实现对环境的统一管理,进而在提升河蟹生产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绿色生态养殖模式
3.1 绿色环保理念
为提升河蟹养殖的生态性,养殖人员应坚持并遵守环保、生态、健康的理念,从养殖密度、养殖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管理,减少养殖过程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首先,养殖人员应对水体进行合理控制,根据养殖范围,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以实现对养殖产量的管理。因此,养殖人员需转变高投喂、高残留的方式。具体来说,养殖人员可以采用草头螺及套养滤食性鱼类进行投喂。河蟹的排泄物和饵料,经过溶解后被动植物所吸收,并被其分解与利用。这一方式能有效提升河蟹池塘水的自我净化功能,为养殖工作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水环境,实现养殖过程中零排放的目的。
3.2 苗种放养
河蟹苗种的质量是影响河蟹养殖情况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提升河蟹养殖质量,提升其养殖生态性与绿色化,需要选择合适的苗种[3]。养殖户可选择国家或者省级良种场生产的河蟹苗种。合理的河蟹苗种规格需要保证在140只/kg以上,且其放养时间也会对苗种情况产生影响,最佳的苗种放养时间应在1~2个月之间。养殖过程中,应以大规格精品蟹的养殖为主,保证放养量为1 000只/亩左右。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还可以搭配鲢鳙鱼、鳜鱼等进行养殖,其中,鲢鳙鱼数量应为40尾/亩,鳜鱼数量应为15尾/亩,在混合养殖的过程中,应以河蟹为主,蟹苗种应控制在1 000只/亩,同时,还应在其中混养小龙虾等。该饲养方式能避免单一饲养导致的风险性,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进而增加当地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
3.3 饲料选择
河蟹的主要饲养材料为饲料与小杂鱼等,将饲料与小杂鱼配合使用,能提升河蟹养殖过程中对于营养成分的获取,保证河蟹营养摄取的全面性,但是该饲养方式容易被杂鱼抢夺食物,还可能会产生水体污染状况,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如果投喂不当,还可能会导致河蟹生病,并对自然资源产生破坏。因此,饲养人员在喂养的过程中,应科学使用辅料,包括螺蛳、小麦、玉米、南瓜、水草等。在选择饲料的过程中,饲养人员应选择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蛋白质水平较高的饲养产品,并合理搭配饲料,以及当地来源较为广泛和容易获取的辅料,对河蟹进行饲养。
4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4.1 消毒清塘与生物降解
清塘指的是对池塘进行清理,防止养殖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为健康养殖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提升种苗的成活率,确保河蟹健康生长[4]。
(1)养殖人员应注重消毒灭菌工作,消灭池塘中的病菌及杂鱼等,防止其对养殖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危害水体健康,不利于养殖工作的生态性。这一过程中,养殖人员可以使用漂白粉、生石灰等对池塘进行消毒。注意在使用生石灰消毒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池塘酸碱度,并把握好用量,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在使用漂白粉时,应根据池塘排水量的多少决定使用量,避免出现使用量过大,造成池塘内螺蛳大量死亡的情况发生。
(2)养殖人员应对池塘进行解毒。该过程是防止使用消毒产品后,产生有害物质残留,如重金属残留、亚硝酸盐残留等。以上物质均有一定的毒性,饲养人员在对水体进行消毒后5 d,应使用解毒绿水王对水体进行解毒。
(3)养殖人员应进行生物净化。在解毒工作完成后4 h左右,应使用蟹爽及复合芽孢杆菌或者复合枯草胞杆菌对池塘进行生物净化。以上3种药物混合使用,浸泡2 h后,对池塘进行喷洒,实现生物净化的效果。该方式能对消毒工作中杀死的各种动物尸体进行分解,防止其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以减少养殖过程中造成的安全隐患。
如果不能使用益微生物对消毒过程中杀死的动物尸体进行分解处理,可能会导致池塘清理不彻底,带有抗体的病原微生物待药效过期后就会复活,并以残留的生物尸体作为培养基,从而进行大量繁衍。该现象发生的前期正好是河蟹脱壳的时期,该时期河蟹的身体较为脆弱、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较低,若发生该现象,则可能会导致河蟹感染疾病。因此,培植有益微生物群能抑制病原微生物产生,减少健康隐患的产生,还能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将有机物和生物尸体转变成为藻类和水草等喜欢的营养盐类,从而为水草的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4.2 蟹池种草投螺
水草是河蟹饲养过程中的重要物质,能吸收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各种有机物,可有效对水体环境进行调节,为河蟹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5]。螺蛳主要是以有机物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饲养人员可以通过人工投喂适量螺蛳的方式,为河蟹提供天然的饲料,进而降低饲料成本,同时,还能减少池塘中过多的氮元素及磷元素等微量元素。除了投喂螺蛳等方式,在养殖过程中,饲养人员还需注重对水草的管理。目前,河蟹饲养过程中使用的水草主要包括伊乐藻、苦草、水花生等。养殖户种植水草时不能单一种植,需要多种水草搭配种植,使各种水草取长补短,提升河蟹养殖中水体环境的丰富性。螺蛳投放的时间应选择在清明前后及6月份。投放时应严格控制螺蛳的投放量,将其控制在650 kg/亩左右。
4.3 饲料投喂
饲料喂养情况对养殖工作有着较大影响,在养殖过程中,饲养人员应确保河蟹饲料充足,保证饲料利用率,避免浪费。因此,饲养人员应根据养殖情况,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次数及喂养量。通常在河蟹饲养过程中,需要在上午和傍晚,分别投喂1次,上午投喂较傍晚少。在7月之后,江苏省进入高温高湿季节,这时,饲养人员需控制投喂量,合理调整投喂方式,采用定点投喂和泼洒投喂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投喂的饲料能在一天之内被河蟹吃完,防止饲料浪费及水体污染的情况产生。河蟹在脱壳的过程中,身体情况较好。因此,这一阶段饲养人员应保证饲料品质优良且数量充足,不能出现饲料数量不足的情况。进入高温时期后,饲料应选择精饲料与粗饲料搭配使用的方式,以精饲料为主,对河蟹进行合理喂养。同时,饲料投放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10月是河蟹生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应保证饲料营养丰富,并适当提升饲料的功能性,保证河蟹生长效果良好。
4.4 生物调控
在河蟹生态养殖过程中,应将把控水质作为养殖管理的重点工作。在饲养前期,养殖人员应适当增加养殖水体中的营养成分,使水草能健康生长,严格控制青苔的繁殖与生长。在饲养中期,饲养人员可以通过新水补充和换水等方式,维护水草生长,并在物理方式和生物方式的共同干预下,实现水质的改变,为河蟹的生长提供较健康的环境。饲养后期,饲养人员应注重对池塘底部的修复,合理使用池塘底部改良产品,充分分解池塘底部有机质,有效改善池塘底部淤泥环境。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剂,通过种草、投放螺蛳、饲养合理鱼类等生物方式调节河蟹的养殖环境。同时,养殖人员还应定期对池塘泼洒乳酸菌及酵母菌,确保水体中各种菌群的平衡,防止河蟹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传染病等。针对河蟹疾病,养殖人员应发预防为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因此,在饲养的过程中,饲养人员应重视对于河蟹质量,以提升其疾病抵抗能力,通过清理池塘、养殖水草、合理选种等方式,加强对于水体环境的管理,以保证河蟹能顺利生长,减少其生长过程中疾病的发生率。一旦发现池塘中出现病害情况,饲养人员应及时进行检查,立即对产生的病害进行诊断,并对症下药。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饲养人员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使用规范化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使用没有任何批号的药品,也不能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防止对河蟹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其品质受损等现象发生。
5 结语
在饲养河蟹的过程中,饲养人员应合理利用绿色生态饲养方式,转变原有的传统饲养方式,在饲养过程中及用药过程中遵循合理搭配原则,将生态管理方式融入其中。同时,饲养人员还应减少药物残留等方式导致的危害,确保饲料的高效利用,减少饲养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投入,促进河蟹饲养以及生态化的共同发展。绿色生态饲养方式能有效提升饲养人员的经济投入,同时能有效提高河蟹的产量和品质,还能为养殖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1]杨传萍.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J].越野世界,2021,16(8):174.
[2]奚业文,何吉祥,黄龙,等.安徽省河蟹规模化绿色养殖实践与成效[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0):91-93,98.
[3]孔令杰,张旭彬,杨秀,等.寒地稻蟹共作技术模式[J].黑龙江水产,2020,39(3):39-41.
[4]刘金明,薄学锋,杨建新,等.黄河口大闸蟹池塘生态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J].齐鲁渔业,2020,37(2):9-13.
[5]李鲁晶.虾蟹(鱼)贝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J].中国科技成果,2019,20(18):43-45.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1.17
S966.16
A
2095-1205(2022)01-49-03
谢南(1972- ),男,汉族,江苏泗洪人,大专,助理水产养殖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产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