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游记小品之“寺”身在佛门,心虑人间

2022-11-22谢兰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十几岁 2022年6期
关键词:承天寺山寺陆羽

文/谢兰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好游历。宁静清幽的寺庙激发起他们清雅脱俗的情致,于是,他们在诗文里参禅悟道,留下了大量关于寺庙的作品。

有趣的是,在许多有关寺庙的游记小品中,我们可能感受不到文人强烈的“出世”之情,反而会被带领着再次审视滚滚红尘里的人生。他们借游历名刹古寺来抒发“入世”的思虑,参悟为人处世的深奥道理,真真是“人在这厢,心在那厢”。

慧山寺:陆羽的源流之辨

茶圣陆羽幼年被僧人捡到,收养于寺庙之中。因背记经书“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被师父鞭打惩罚,他懊恼哭泣着逃离了寺庙。后来,他发愤苦读,成为博学之人,与高士名僧谈宴终日,后隐居慧山。陆羽在《游慧山寺记》一文中,记录了慧山寺中的几个方池:“一名千叶莲华池,一名 塘,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漂纱涤缕,其渺皓之色,彼耶溪,镜湖不类也。”虽是佛寺泉池,却一样供山村妇人漂纱洗衣。可见,弘佛的高妙境界,并非高高在上地摒弃尘埃,而是心怀慈悲地与人为善。

在文章最后,陆羽惋惜慧山“伤其至灵,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为讹俗所弃”,很替“栋宇不完”“闻见不远”而又“至灵”“至异”的慧山抱不平,并由山及人——“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负淳德,无冠裳钟鼎……”,议论时人不重德行,只重声名的恶俗风气,并生发出关于源与流的关系认识:“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钟鼎者流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此议论提醒世人不要被莽莽红尘喧哗了心目,而应提升自我品德,否则人生的华彩必像无源之流,终会枯竭。

峡山寺:李翱的治平之道

李翱是唐代著名的古文家,其文重文、理、义三者。他的《题峡山寺》一文,通篇却无一字描写峡山寺的寺宇建筑、禅境风光。文中只提到,年少时听说峡山寺很出名,而如今“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有以然也”。文章不见美景,不见雅词,更不见游历寺庙的或宁静、或愉悦、或向往的心情表达,只有事与理,是真正的“无文”之文。

读此文,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威容严肃的朝廷命官,欲将这篇文章送呈皇上,以达规谏的目的。就像《邹忌讽齐王纳谏》那样,由一件极小的比美之事,衍生出治国的道理。李翱的文章里虽没有比美,却有别的比较,“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台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这样就比出了一个大道理,“乃知物之全能难也”。物各有优缺,难以完美,更何况是人呢,“况交友择人,而欲责全耶! 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于治平也,弗难矣”。用人能取其长而避其短,这就是李翱借“峡山寺”托出的天下治平之道。

承天寺:苏轼的幽闲之思

经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后,苏轼被贬黄州。他建雪堂,做美食,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每天的忙碌似乎冲淡了他的痛苦,但每到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他却难以入眠。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难眠被说成是月色穿窗而来打扰了他,这样,一切都变得无比美好。

赏月是件雅事,于是苏轼“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是被贬黄州之人。苏辙评价他虽屈居小官,但心地坦然,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可见其自制与倔强。

同是天涯沦落人,且同是心性豁达、不凡之人,能月下同游,欣赏承天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苏轼不禁发问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表达此次共游的可贵,以及对世俗势利之人的鄙弃。但苏轼这话看似欣喜又清高,实则满含心酸:“闲人”与苏轼在政治上的远大抱负形成鲜明对比。被贬黄州后的苏轼,做了个“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这种情况近乎被流放,此时说“闲”,便是那欲说还休的无奈与哀伤了。

承天寺冰清玉洁的禅境,映照出了苏轼胸无尘俗的襟怀,也映照出了他宦海沉浮、起落人生的深沉感慨。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苦也许只有寄情山水或游之寺宇才能宽解一二。他们可能曾有了却尘世恩怨、万念入空的想法,但终究,天下之忧、黎民之苦、个人抱负、家国功业,一桩桩、一件件,俱是心头难以割舍的牵绊与责任。所以,他们无论身处山水之间还是空门之境,思虑的终究还是这滚滚尘世的万千事由。

猜你喜欢

承天寺山寺陆羽
陆羽品茶
情牵铁山寺 养心新圣地
在山顶
在办公室打电话有多危险
夜游承天寺记
不捧场的好朋友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