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茶产业现状及建议
2022-11-22王程安岑利央厉迪桑段丽君杨晋良
吴 颖 王程安 岑利央 厉迪桑 段丽君 史 超 杨晋良
(1.宁波市海曙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 2.宁波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3.宁波市五龙潭茶业有限公司;宁波 315000)
1 海曙区茶产业现状
海曙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茶产业现已成为山区乡镇重要的特色生态共富产业。全区现有投产茶园1200公顷,分布在四明山麓的章水镇、龙观乡、横街镇、集士港镇、鄞江镇等五个镇(乡)。全区规模茶企11家,其中9家企业通过了SC认证,商标注册的茶叶品牌有“它山堰”、“五龙潭”、“皎溪”、“四明银雾”等9个,产值连年增加,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当前阶段,我区茶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 强自身,不断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1.1.1品质立茶,加强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 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园管理中实施“肥药双减”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强化茶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通过建立“源头到茶杯”的全程质量追溯机制,保证茶产品品质,目前全区有6家企业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3家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家企业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且拥有省级标准化名茶厂1家。
1.1.2品种优茶,引进推广适制良种 坚持在优化改良茶叶品种上下功夫。目前,全区建立了具有种质特色的高端良种种质资源圃1个,拥有各类良种30余种。在全区推广适制良种10余个,面积达到3600余亩,包括适制绿茶的品种‘乌牛早’、‘迎霜’、‘中茶108’等;适制白(黄)茶的品种‘白叶1号’、‘黄金芽’、‘黄金甲’、‘御金香’等;适制红茶或乌龙茶的品种‘金牡丹’、‘金观音’、‘金萱’等。
1.1.3品牌强茶,打造“它山堰”区域公用品牌 通过“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实施区域公用品牌战略,重点打造“它山堰”区域公用茶品牌,该品牌获得2019年宁波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其系列茶先后荣获第十二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第十三届国际名茶评比中“佳茗大奖”、第九届“中绿杯”茶叶评比2金4银、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和宁波市第五届红茶金奖评选活动1金3银等。成立区级茶叶包装中心,对“它山堰”公用品牌进行集中包装,2021年共计包装该系列茶5.5吨,名优茶单价较包装前提升200元/公斤,“它山堰”品牌实现年统一包装产值约1200万元。
1.2 重科技,不断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1.2.1线上开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 利用大数据,建立以茶园为研究基地,省、市、区气象部门技术支撑的茶叶“直通式”气象服务体系。通过在茶园建立农田小气候站,昼夜监测土壤水分、气温和地温等气象要素,茶农提前1天就能收到低温预报和提醒信息,及早对茶叶的生长、采摘和炒制进行干预。
1.2.2线下共建茶叶技术创新平台 在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断发挥科技驱动力,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借用外脑强化农业科技水平,支持茶企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涉茶科学技术研究,促进茶叶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下沉。目前,宁波市五龙潭茶业有限公司与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充分应用茶业科技,收到丰硕成效。合作研制的一款特色红茶(“明州红”)得到了业内专家和普通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连年获得金奖。
1.2.3一线加强茶叶生产指导服务 通过“课堂教学+田间指导”的方式,让茶农掌握茶叶相关理论知识,并对茶叶田间管理和茶叶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培训。2019年以来,全区集中举办红茶生产技术和名优绿茶审评培训班,100余人次参与培训,并现场指导200余次,有效解决了茶农种植管理和加工制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了海曙区茶农种植和加工水平。2021年“它山堰”白茶制作技艺、宁波红茶制作技艺成功申列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名。
1.3 融“三产”,不断培育茶叶新兴业态
1.3.1成功举办系列活动 全区成功举办2018年“海曙杯”首届中国家庭茶艺大赛、2019-2021年“海曙区开茶节”、“甬城民间斗茶大赛”、2020-2021年举办“5.21国际茶日”系列活动等,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到30余万人次,对茶产业推广效果显著,加快了海曙区茶叶走向全国的进度。同时,全区持续开展茶文化“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邀请专家开展多场茶文化公开课,将茶传统文化推广到千家万户,每年累计参与人数在2000人次以上。
1.3.2创新实行跨界开发 在重点发展传统茶产品的同时,将茶产业与杖锡樱花、龙观桂花等特色林特产业相结合,科技攻关并创新研发出樱花绿茶、樱花红茶、桂花红茶、桂花黄茶等产品,更好的诠释了四明山“一片叶子一朵花”的故事,促进四明山区农民的高效增收。其中樱花红茶在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和中东欧国家农市集等中获得一致认可,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农市集专用伴手礼,并荣获第14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
1.3.3加快推进茶旅融合 全区先后开展“海曙区开茶节”、“茶主题春游”、“曙色茶味”、“寻茶记”和“月湖茶市集”等茶事体验活动,以茶叶为主线,将制茶、喝茶、赏茶、玩茶和事茶相融合,不断延长“茶+”产业链。同时,全区着力打造主题鲜明、富有特色、规模适度的茶旅游目的地。鄞江镇成功创建以茶叶和水果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宁波市五龙潭茶业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市级茶主题林特休闲园,海曙区向阳舍慢生活农场成功入围2018年度浙江省100个“最美田园”名单。
2 海曙区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市场竞争力弱,品牌影响力小
海曙区茶叶单产较低,缺少精深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目前,海曙区茶区茶产品仍以初加工的常规茶叶产品为主,对茶多酚含量较高的夏秋茶利用率低,茶叶原料浪费较严重,缺乏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当前,优秀的茶叶品牌能够大幅度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加市场占有率。然而,海曙区茶叶品牌知名度较低,“它山堰”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仅限宁波市范围,且70%的茶企业仍在使用自有品牌,多数品牌弱小,市场竞争力低。相比,斯里兰卡采用“锡兰茶”作为统一的形象标志在国际上进行销售,效果显著。海曙区茶叶品牌可借鉴“锡兰茶”的销售模式,进一步整合提升。
2.2 标准化贯彻差,组织化程度低
茶产业作为一个集种植与加工一体的特殊农业产业,对种植管理和生产加工均有一系列的标准要求。调研发现,虽然国家、省、市和区均制定有相关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标准,但普通茶企对相关标准的认识不足,且执行力低,其中能够纳入区统一管理的占比少于40%。规模化经营要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企业为生产主体,但海曙区仍以“小散弱”的农户生产为主,其中愿意组成茶叶专业合作社抱团经营的农户仅占五成,且平均年龄在45周岁以上,以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为主。此外,不足10%的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组织化程度很低。目前仅宁波市五龙潭茶业有限公司为茶叶专业的重点龙头企业。
2.3 传统销售多,线上渠道少
在互联网时代,农产品电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几年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茶叶网上销售量大幅增加。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依靠网络销售,一举成为浙江省的茶叶龙头企业,其部分产品入选杭州亚运会指定产品;宁波云人访茶文化有限公司依靠抖音平台进行茶文化推广和茶叶销售,年销售量达到千万以上,成为抖音平台重要的茶叶合作销售企业;而海曙区茶企仍然依靠线下传统销售方式,互联网销售占比极小。
2.4 一产生产为主,二三产延伸弱
茶产业是三产融合非常紧密的综合性特色农业产业。二产精深加工是目前茶产业快速发展的方向,能够有效利用夏秋茶资源,提升茶产品附加值,潜力巨大;三产包括茶馆、茶饮、茶民宿和茶旅游等服务业,是推广茶文化、繁荣茶产业的中坚力量。受限于当地的土地紧张,目前海曙区茶产业仍然以一产种植和二产初加工为主,附加值高的二三产融合较少,缺少精深加工,茶旅结合企业仅有1家,对整个产业的带动力有限。对比闽南和潮汕工夫茶文化,海曙区茶文化旅游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开发不足,延伸能力较弱。
3 海曙区发展壮大茶产业的对策建议
按照“优品质、强品牌、延产业、深文旅、增价值”的发展思路,将茶产业、茶科技和茶文化统筹起来,持续推进强品牌、兴产业、扬文化、拓功能,聚焦、聚神、聚力茶产业创新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3.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用心做好健康茶
3.1.1加强茶园基地建设 海曙区应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积极推广名特优茶树品种,及时更替衰弱、质劣的品种;着力创建茶叶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区。海曙区应大力推广茶园植树、套种绿肥等生态茶园模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药一体化种植模式;推进茶园管理数字化、智慧化,加快推广茶园耕作、除草等农业机械化应用,降低茶园管理成本,有效解决劳动力瓶颈问题,提高茶园效益。
3.1.2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加快茶企加工机械更新换代。全区要提升茶企全面自动化和连续化水平,支持开展标准化厂房和清洁化加工流水线建设,对茶企加工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积极开发茶保健品、茶美容护肤品等功能化深加工产品,开发袋泡茶、速溶茶、浓缩汁等多元化茶产品,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提升茶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以茶为媒,结合海曙特色,开发花茶、果茶、花果茶以及药茶等茶产品,推动海曙区农业产业间融合发展,促进全区农户增收。
3.1.3加强质量安全管控 全区要提高抽检力度和检测水平,建立和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加大“浙食链”普及力度,健全品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引导茶企规范使用投入品,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深入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3.1.4加大茶叶科技服务力度 加强与宁波市农科院、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建立茶产业发展智囊团,以科技力量助推海曙区茶产业发展;加强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建立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和线上线下市场营销等专业化组织;加大培训与学习的组织力度,着力提升茶农技术水平。
3.2 建设文化品牌高地,用心做好文化茶
3.2.1创建特色品牌 充分利用“它山堰”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借鉴“它山堰”白茶制作技艺、宁波红茶制作技艺成功申列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利用商标和商品名分开的优势,持续开展茶业品类品牌申报,积极打造海曙高中低“三白”产业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茶文化宣传,融合茶、器、水、食、礼,创新饮茶方式,开发茶文创产品,以茶文化品牌引领消费,提升海曙区茶产业附加值。
3.2.2保护文化品牌 加强茶文化品牌保护,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制订“它山堰”白茶、宁波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相关管理办法,规范传承人评选和管理;多渠道挖掘民间传统茶叶技艺,对符合条件的茶叶传统技艺及时申报区、市、省级保护名录,并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多方位提高茶叶技艺传承力。
3.2.3健全可视品牌 建立茶产业数据管理系统,严格落实《它山堰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加强“它山堰”公用品牌茶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监管。健全茶产品全过程追溯体系,保证“产地到茶杯”质量安全。加强品牌建设管理,加大“认标购茶”宣传力度,引导和促进企业真正用好“它山堰”公用品牌,切实发挥好“它山堰”的品牌美誉度,使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并蒂开花。
3.3 转变市场营销策略,用心做好特色茶
3.3.1紧盯市场导向 随着茶产品日益丰富,高端茶市场与大众市场分化加快,年轻人成为茶叶消费新兴力量,茶叶消费需求更加细化。针对成熟群体构建以名优绿茶为重点,全区以红茶、白茶、黄茶等多茶类为支撑,鼓励消费绿色、有机等高质量产品;针对年轻群体开发茶、花、果综合茶叶产品,全区丰富茶叶便携式年轻化包装,坚持做好特色定制款产品。最终达到规范打造高端精品茶、大力推广中端优质茶和带动发展低端平价茶的目的。
3.3.2强化市场营销 全区加快建设“它山堰”品牌线下展销推广中心,发展“它山堰”品牌门店,利用“浙食链”平台创新打造智能化、可追溯化交易服务,提高客户交易粘合力;全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组织茶企参加各类茶展,引导茶企走出宁波,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建立“互联网+”茶产业宣传链,借助视频公众号、淘宝、抖音和小红书等媒体平台直播带货,扩大海曙茶叶影响面。
3.4 培育茶康养新业态,用心做好融合茶
3.4.1打造茶康养品牌 全区充分发挥四明山旅游资源及“它山堰”茶品牌优势,以打造长三角知名康养胜地为目标,着力打响海曙茶康养品牌。加快茶企与文广旅游系统的互动合作,借助“海上茶路”平台积极开展大型茶康养文化推广活动,将海曙旅游风光、禅茶文化、海上茶路表演带到各地,全面展示海曙茶康养品牌形象。
3.4.2建设茶康养小镇 全区充分利用省级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将四明山麓的鄞江镇、龙观乡打造成“四宜”(宜产、宜赏、宜品、宜享)茶康养特色小镇,引导形成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学、旅游、康养为一体的三产融合茶企群;支持茶企科技创新,增加深加工茶产品,提高茶叶综合利用,加入茶饮、茶食、茶皂、茶日用品等深加工产品,丰富茶旅游产品,延伸茶产业链。
3.4.3开发茶康养活动 以四明山“生态绿肺”为亮点,全区着力开发茶康养线路,将茶产业和茶文化融入到宁波市各项旅游推介活动中去。结合采摘体验游、深度研学游、斗茶品鉴游等,推出茶乡游组合套餐,丰富四明山区域茶康养内容;开发“茶享四季”(春学制茶、夏走茶道、秋赏斗茶、冬观茶艺)等线上、线下茶康养体验活动。让空气清新的海曙成为长三角旅游的首选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