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笨功夫,成大学问
——皮朝纲先生两著作编后记
2022-11-22王竞芬
王竞芬
(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合肥 230061)
皮朝纲先生的《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艺术审美学》从交稿到问世,历时数年,其间曲折与辛酸,唯有作者和编者共知。不管过程如何曲折,毕竟还是问世了,作为该书责编,总算可以松口气了。不过书虽问世了,但总觉意犹未尽,好像必须得写点什么,方才尽到一个出版人的责任。
作为这两本书稿的编者和第一个读者,笔者很荣幸地亲身体会到皮朝纲先生的治学精神,那就是“做笨功夫,成大学问”,如皮朝纲先生自己在回顾自己的治学路径时所言:“治学上,我选择了一条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取得收获的道路。”这两本书均体现了重文献、求实证、重个案、务实尚真的严谨治学之风。
一、重文献,材料先行
《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以下简称《史纲》),学界认为乃一本拓荒之作。在这本书中皮朝纲先生从人生论美学和艺术美论的视角,以朝代为序、人物为纲梳理了上自唐下至晚清1200年的禅宗书法绘画美学发展史。为系统挖掘、整理与研究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皮朝纲先生从《大藏经》《大藏经补编》《嘉兴藏》《卍续藏经》等收录的百余种禅宗典籍中披沙拣金,辑录禅宗门人关于书画美学思想的著述,精心研读,梳理提炼,在丰赡的材料基础上,弥补了之前材料的不足,此次再版修订,又增补了论述晓莹仲温和普荷担当的书画美学思想内容。
在《史纲》的导论中,皮朝纲先生写道:“从2009年开始,先后做了禅宗画学文献与禅宗书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2011年春天完成了《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一书的撰写,2012年春天又完成了《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一书的编著。这两部书中所辑录的文献资料,都有不少很珍贵、有兴味的内容,其中有许多都不见于古代文献的书画史、书画论、书画法、书画品、书画评、书画录、书画跋等典籍中,也不见于现当代出版的中国美学文献资料汇编和中国画论(以及画史、画品等)、书论(以及书史、书品等)文献汇编中。”正是从文献的发掘、搜集、梳理与研究入手,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研究与探索,引发了其撰写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的兴趣。在《史纲》后记中皮朝纲先生将此书与《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称为“在新的学步过程中的三份作业”,“这本《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则是尝试对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进行纵向的历史梳理,试图展示出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前两书,在文献资料和理论认识两个方面,为后一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通过三本书的写作,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以下问题的认识”。由此可见皮朝纲先生对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文献学研究的高度重视。
《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艺术审美学》一书则以构建“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设想为宗旨,汇集了皮朝纲先生近年来有关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艺术审美学的学术论文。在《从美学文献的新发掘开辟美学新学科的建构之路》中皮朝纲指出,自 2009 年提出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倡议以来,他在详细梳理中国美学文献学研究的历史的基础上,对这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类型结构等问题,作了论述。之后数年来,除对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学理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外,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对禅宗美学文献作了新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旨在通过具体实践,为学科体系的构建作进一步的探索。在此书最后一篇,他回顾自己的治学之路。文献研究是一门考验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基本功的学问,也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项公益事业。美学文献学是美学经过百年风雨沉潜下来走出的学科发展的新路,它以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为依托,搜集整理中国传统美学的资源,具有基础性、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国美学文献建设一直处在有工作无学科的状态,建立和发展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出于再奠基并推进中国美学学科深入发展的深思,他首倡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新学科。
二、重实证,注重个案研究
《史纲》全书分为五编,论述了中国自唐五代到清代各时期著名禅门中人的书画美学理论。每一编都通过引言先概述该时代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发展,然后分章以禅师的书画美学思想加以举证,进行剥笋式的层层分析与解读,逻辑谨严,层次分明,论述精当。比如书中新增补的《普荷担当》一章,分别从书画审美创造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重要方法、革新精神和书画审美品评的能力与尺度等方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阐述担当的书画美学思想,通过文献征引、意境发掘和理论阐释对其书画美学思想进行条分缕析、细致入微的梳理与考辩。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个案研究,穿珠引线,萃为一部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思理清晰,前后照应,自成体系。
《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艺术审美学》正文前六篇文章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初步设想及其学理依据,呼吁加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并以禅宗画学文献的发掘整理为例,提出进一步拓宽、夯实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基础的思考,这六篇是理论篇。余下部分依据禅宗美学文献学的发掘与整理,主要从禅宗绘画、书法、诗学和音乐等方面对禅宗美学思想展开具体论述与研究。通过禅宗各门艺术的审美学研究证得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实践篇,也是个案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求真务实,显示了丰厚的学养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三、重注释,善于吸取他人研究成果
阅读和编辑皮朝纲先生的书稿,最吸引笔者注意也很让笔者为难的是书稿中的长注释,因为编排这样的长注释有些麻烦,但是这些长注释又不能删掉。笔者一开始觉得有些枯燥烦闷,但是读着读着就觉得饶有兴趣,觉得这部分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注解不仅有助于对文献的理解,而且作者的很多富有创见的解析都在这里体现,其中不乏吸收了不少当代研究者在相关研究中独到的见解,也审慎地采用了一些晚辈学者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皮朝纲先生在治学上紧密关注研究对象的最新研究进程、善于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谨踏实、尚真务实、虚怀若谷、谦和平等的学术关怀。
纵观中国美学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从文献学出发,对文献进行搜集、发掘、梳理、整合与汇集;二是从阐释学出发,对文本进行阐释与解读、梳理与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体系建构。二者并行不悖,互为补充,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皮朝纲先生则在文献学和阐释学中选择了一种折衷稳妥的路径。体现在书稿呈现形态上,是正文文字和页下长注互为补充。正文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文献原始材料的梳理与串联,作者的述评只是简明扼要的、简略的勾连,起着引线串珠的作用,在页下长注中对文献中名词、概念、范畴、命题和主张的阐释多采用多方文献资料进行互证的方法,彰显其丰富内涵,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让读者在阅读中自己体悟,当然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的理解和阐释。文本先注明公案的出处,然后引用前人对此则公案的解读,再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理解,显示言必有据、谦虚谨慎、务实本真的治学之风。
四、以建构中国特色的美学话语体系为己任
在2020年接受《中国文艺评论》杂志采访时,皮朝纲先生坚持用中国学术话语阐释中国美学中的概念、命题和范畴,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亦是其学术研究的一大特色。体现在《史纲》和《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艺术审美学》中,他坚持用禅宗门中人的平常语阐释中国禅宗诗、书、画、乐中的话语(概念、命题和范畴),乃至《史纲》中的章节都以禅师自己的话语做标题,上千条的禅门用语构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话语体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如实展示研究对象的真实面貌,让读者对书画美学思想有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实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以及接受者的视界融合;另一方面也是展现禅宗美学思想的诗性智慧,将禅宗书画思想特有的诗性智慧纳入中国美学理论体系。为更好地面向世界和历史,中国学术研究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筑牢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发展的根基。皮朝纲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国美学研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美学文献中披沙拣金、深耕体悟、筚路蓝缕、步步深入,最终硕果累累,晚年更是提出“建构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夯实中国美学发展的基石”的设想,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实证精神和务实作风为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贡献一己之力。
从早期致力于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到后来专注于对中国禅宗文献的搜集发掘与整理辑注,皮朝纲先生都坚持“下大力气”“做笨功夫”,以“入山采铜”(顾炎武《日知录》)的精神,进行务实求真的学术探究,取得了不菲的学术成就,确立了其学界地位,正可谓“做笨功夫,成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