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猪瘟的流行及防控方法探索

2022-11-22

中国猪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毒株猪群病猪

袁 莉

(河南省唐河县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河南南阳 473400)

全世界范围流行的经典猪瘟对生猪养殖造成的威胁极大,生猪产业、猪产品加工业均会受到经典猪瘟的直接影响。为了有效控制经典猪瘟对生猪养殖造成的威胁,本文围绕经典猪瘟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给出防控措施建议。

1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1.1 流行病学

猪(包括野猪和家猪)是经典猪瘟病毒的易感动物,自然环境中除猪外的其他动物不会感染此病,但该病毒能够通过人工感染兔子和反刍动物。经典猪瘟主要通过猪与携带病毒的猪或物品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带病毒物品主要为冷冻肉类产品。多数情况下,该病容易在饲养密度较大、猪群数量较多的猪群中传播,仔猪受周转的高密集及合群等影响很容易接触病毒,仔猪群体感染概率将因此显著增加[1]。

在同一猪群中,雄性种猪交配行为可实现经典猪瘟病毒的直接接触传播,同时该病毒可通过猪体直接接触传播和排泄物间接接触传播。基于猪瘟病毒株致病性差异,可将经典猪瘟病毒细分为低毒力毒株、中度毒力毒株、高度毒力毒株,不同猪群中的分类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接种剂量、年龄、免疫状态、毒株等因素可能带来影响。不同毒力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如低毒力毒株、中毒力毒株、高毒力毒株的最佳生长环境温度分别为33~34℃、35~38℃、39~40℃,高毒力毒株存在更强的热处理抵抗力、更高的滴度、更快的生长速度。高毒力经典猪瘟病毒可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传播,低毒力毒株仅能够基于口鼻分泌物排毒,这源于经典猪瘟病毒的嗜性影响,因此低毒力毒株仅能够在特定靶器官传播,高毒力毒株则能够迅速在猪体内扩散。经典猪瘟病毒毒株的基因型可分为3类,各基因型还可进一步细分,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经典猪瘟病毒以基因1型为主,近30年来,1.1亚型、2.1亚型、2.2亚型、2.3亚型曾先后在我国流行,现阶段流行的主要基因类型为2.1亚型。

1.2 临床症状

经典猪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3~10 d,潜伏期长短直接受宿主、病毒载量、毒株影响,一般可以将经典猪瘟病细分为迟发型、慢性型和急性型。急性型猪瘟存在4周内的感染持续时间,仔猪(12周龄内)很容易出现猪瘟急性感染,死亡率较高,特征性病症为高热[2]。感染急性猪瘟的病猪早期存在嗜睡、拥挤抱团等情况;同时存在厌食、腹泻、便秘、呼吸道症状和较为频繁的中枢神经症状,如抽搐、运动失调、步态蹒跚、后腿无力;呼吸道和消化道会因白细胞减少及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在急性猪瘟病程中,病猪的尾巴、腹部、四肢、耳部皮肤、肛门周围等处常存在红斑,同时存在肿大出血的淋巴结及点状出血的肾脏、心脏等器官,脾边缘梗死、附睾瘀斑出血等症状也较为常见。受日龄增长影响,病猪还存在变轻的临床特征,且成年猪多数能够康复。中和抗体可在感染后2周在猪体内发现,猪在恢复期获得稳定的经典猪瘟病毒终生免疫保护力。

急性猪瘟的病猪组织病变涉及出血性肠炎、淋巴细胞减少、出血性淋巴结炎、出血性间质性肺炎,可见严重的出血和充血存在于淋巴结和脾脏处;慢性猪瘟病程时间较长,随着时间的延长,急性炎症性病变会向溃疡性或坏死性病变转变,如溃疡性或坏死性的肠炎、扁桃体炎,脾边缘红色梗死同样能够转变为溃疡性或坏死性病变,这类病变会受到毒株毒力、猪的日龄、免疫情况、猪的品种等因素影响。慢性猪瘟一般存在4周以上的疾病持续时间,早期以急性感染为主要症状,病猪的临床体征会在病程中变弱,病猪会终生携带猪瘟病毒,一般在2~4个月内死亡。在感染至死亡的过程中,病猪会大量散毒。感染慢性猪瘟病毒的猪同样能够产生抗体,但由于会中和体内经典猪瘟病毒,因此该抗体多数时候无法被检测到。对感染慢性型猪瘟的病猪进行观察可发现,一般病猪存在溃疡性和坏死性病变,怀孕母猪感染后能够导致胎儿感染该病毒,这种感染会受到病毒毒力和母猪妊娠阶段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结果[3,4]。如妊娠早期母猪感染猪瘟病毒,一般会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妊娠80~90 d的母猪感染病毒会导致仔猪持续感染经典猪瘟病毒,这类仔猪可实现11个月的存活且难以辨别,这源于其出生时存在的正常临床表现,但病情会在出生后一段时间逐步恶化,一般表现为消瘦、生长不良,这种迟发型的猪瘟最终会导致仔猪死亡,同时这种仔猪属于家猪群体中的重要病毒库,其大量散发的猪瘟病毒会导致其在家猪群体中广泛传播。

2 猪瘟的防控方法

2.1 优化日常饲养

为有效防控经典猪瘟,生猪日常饲养的强化极为关键。在具体的生猪养殖过程中,需严格开展封闭管理,同时全面控制养殖人员的频繁进出,这一过程需要高度重视养殖人员的出行,避免养殖人员带入外部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5]。科学饲喂直接关系着经典猪瘟的防控,猪场应避免饲喂霉变饲料,同时严格监督饲料的采购环节,避免猪场购入劣质饲料,不得使用泔水饲喂猪群。结合相关调研可以发现,泔水中经典猪瘟病毒的存活时间较长,使用泔水饲喂很容易威胁猪群健康。此外,猪场圈舍清洁也需要得到重视,同时养殖人员需要科学控制养殖密度,保证圈舍通风条件良好、环境温度适宜,以防病原菌孳生。

2.2 做好安全监测工作

为防控经典猪瘟,猪场还需要做好猪群的安全监测工作。猪场应尽可能避免引种,同时需要细致调查生猪引进地区情况,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生猪引进后一般需要保证隔离观察至少30 d,只有在检疫数据均符合要求后才可以混养。如在检疫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出现,需第一时间向上级防疫部门报告,由专业兽医负责经典猪瘟的确诊。对于养殖场进出的不同人员,应严格执行沐浴、消毒等工作,运输车辆消毒也不容忽视,避免猪场的正常经营及猪群安全受到威胁。此外,猪场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编制猪病的应急预案,定期对养殖人员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正确指导养殖人员,使养殖人员能够观察并及时隔离疑似病例,相关处理应在当地防疫部门指导下开展。

2.3 全面开展消毒工作

为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繁殖,猪场必须科学开展消毒工作,并且保障这一工作的全面性和及时性。猪场需要严格设置消毒室和消毒池,同时保证使用的消毒药剂在2种以上,并保证消毒药剂的随用随取。一般情况下,应在圈舍端口配置消毒池,同时基于实际需要选择消毒方式,通过交替使用2种以上消毒药剂,避免抗药性影响消毒效果。养殖人员还需要定期开展猪场的粪便清理工作,驱蚊驱虫工作也需要严格开展,进而更好切断经典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有效提升猪群的免疫抵抗力。

2.4 高度重视技术指导

现阶段我国部分猪场的养殖人员缺乏经典猪瘟防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使得经典猪瘟防控对当地畜牧站存在过高依赖性,相关问题受此影响无法在猪场内部解决。为更好防控经典猪瘟,必须做好对经典猪瘟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如通过宣传手册、短视频等途径开展宣传,保证更多的养殖人员了解经典猪瘟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此外,还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及经典猪瘟防控技术指导。只有真正进入猪场,落实相关工作,才能够整体提升经典猪瘟的防控水平,保证生猪养殖整体发展稳定性。

2.5 聚焦免疫和治疗

经典猪瘟防控还需要关注免疫和治疗,养殖人员需要全年警惕该猪病,并通过免疫接种方式进行预防,由于猪瘟病毒的血清型仅有1种,因此免疫后猪群基本不会受到野毒威胁。细胞源活疫苗和脾淋源活疫苗属于现阶段主要的猪瘟疫苗,具备“一针三防”功效的三联苗也能够防控经典猪瘟,但在经典猪瘟防控能力方面弱于单苗免疫。因此,本文建议使用单苗免疫进行经典猪瘟疫苗免疫防控,经典猪瘟流行的地区或曾经出现该病的猪场必须开展免疫工作;对于经典猪瘟的治疗,现阶段缺乏特效药物,经典猪瘟病发现确诊后需要第一时间上报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不建议对病猪进行治疗,而是建议猪场制定科学严格的疫苗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此外还可以适时通过药物进行生猪免疫,降低经典猪瘟对猪群的危害,如使用15 g地榆灰、15 g白头翁、6 g狼毒、6 g牙皂、6 g雄黄、6 g连翘、6 g川乌、6 g草乌、9 g栀子、10 g郁李仁、10 g泽泻、60 g锅底灰[6],用水煎服后即可有效预防经典猪瘟。经典猪瘟发病后往往会导致病猪死亡,虽然该猪病存在治愈可能性,但多数情况下病愈后的生猪会携带病毒,且难以发挥生产性能,因此需要在发现病猪后及时淘汰处理。

3 结论

综上所述,经典猪瘟对生猪养殖带来的威胁较大。文章从猪瘟防控技术、疫苗免疫等方面进行论述,为防控经典猪瘟提供方法,为更好开展防控工作提供借鉴。此外,生物制剂的应用、饲料配方的优化、引进猪隔离的严格落实等均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毒株猪群病猪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感染两种新冠变异毒株比利时九旬老人病逝
试论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饲养密度对猪群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中西药结合治疗猪高热病的临床观察
复方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可溶性粉对猪支原体肺炎的作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