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 做强云南高原粮仓

2022-11-22

云南农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种粮着力

刘 艳

(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把稳定粮食生产这个担子自觉挑起来,做强高原粮仓,特别是要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增强云南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自我平衡能力。对云南粮食安全问题分析发现,“两增一降”特征突出,口粮自给率下降幅度大于全国粮食产销平衡区的下降程度。为解决好做强高原粮仓、保障粮食安全形势紧迫问题,提出10条对策建议,确保云南人的饭碗装云南人的粮食。

一、“两增一降”特征突出

(一)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

云南省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积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截至2021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5.58万hm2(2 933.76万亩)。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全省粮食总产量:2000年1 467.8万t、2005年1 514.9万t、2010年1 531万t、2015年1 876.4万t、2016年1 902.9万t、2017年1 929.5万t、2018年1 860.54万t、2019年1 870.03万t、2020年1 895.86万t、2021年1 930.30万t。进入21世纪以来,粮食总产量持续攀升,2018年首度出现回落,之后又逐渐回升,达到历史峰值1 900万t以上。

(二)粮食调入量持续增加

云南粮食供给曾经长期处于短缺状况,1997年以后,逐步实现了粮食长期由省外调入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全省粮食调入量又呈现出增加态势。近年来增加数量尤其明显,2016—2019年,由444万t增加到664万t,年均增加规模超过70万t,全省粮食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大。在16个州(市)中,除德宏州能够净调出粮食外,其他15个均为粮食净调入州(市)。

(三)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

伴随着调入量增加的是全省粮食自给率的持续下降,且降幅巨大。2003—2019年,云南省口粮自给率从87.3%下降到60%,降幅为27.3%,云南粮食安全风险较高,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2005—2018年,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三大主粮的自给率从90%下降至77%,降幅为13%。无论与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相比,还是与全国108%的自给率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二、成因分析

(一)“藏粮于地”稳种粮面积压力大

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各种经济作物与粮食争地矛盾不可避免。因经济作物比较效益远高于种粮收益,加之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经济利益驱使导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张与粮食播种面积逐步下降的矛盾突出,耕地“非粮化”问题加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面临巨大压力。例如,丰收之年水稻收入不足蔬菜、花卉收入的1/4,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其中2016—2021年,已从446.33万hm2(6 695万亩)下降至419.14万hm2(6 287.1万亩),下降了27.19万hm2(407.9万亩),略高于云南粮食播种面积416.67万hm2(6 250万亩)底线2.47万hm2(37.1万亩)。

(二)“藏粮于技”落实不到位

云南只有“云光17、楚粳28、云瑞88、云粳26”等入选农业部主推品种,新品种选育不够。乡(镇)农技站“空壳”现象严重,存在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推广粮食先进种植技术不够、本地良种培育成果推广有限的问题,还存在种粮农民素质不高、留守农民多为老人、妇女,影响了各种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不高,2021年云南省粮食亩产仅为307 kg,为全国平均水平387 kg的79%,单产差距较大。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云南省机构改革前烟草、发改、国土、水利、农业等多方投资、验收标准不一,导致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至少有30%达不到高标准农田相关要求。由于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高,存在整体投入不足问题,造成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看,全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高标准农田仅占全省耕地总面积2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3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

(四)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

云南省形成了省粮油工业、滇中粮贸、滇雪粮油、红河粮油等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各地分别打造了红河红米、德宏遮放贡米、文山八宝贡米等优势粮食品牌。但粮食产业链短,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低,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仍然较少。2019年云南省入统的459家粮食加工企业中,年产值小于5 000万元的企业383家,占83.4%;5 000万~1亿元的企业27家,占5.9%;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1家,占0.2%。

(五)粮食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地区和部门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在曲靖、保山、楚雄、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8个主要产粮州(市)中,没有能够成规模调出粮食的州(市)。全省粮食收购量近年来持续下降,已从2016年的200多万t下降到2019年的100多万t。云南省总体完成国家下达的储备粮指标但存在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个别州(市)储备粮未落实到位,城乡居民存粮少,加工企业尽量压低库存,如果政府储备兜底再不到位,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难免演变成“灰犀牛”事件。

三、对策建议

(一)着力解决“地”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必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夯实“藏粮于地”基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田长制”,严厉打击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地区乱占、乱用耕地行为,提高其违法成本,让人们对耕地保护制度存有足够敬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坚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确保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相当,保住粮食产能基础。粮食播种面积要落实到县(市、区),具体到乡(镇)、到村(组)、到地块,确保口粮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坚决守住416.67万hm2(6 25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1 870万t粮食产量的底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产量稳增不降。创新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种养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生产组织化水平。

(二)着力解决“基”的问题

重点开展水、电、路、渠、林等综合治理,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输配电等配套建设。协调推进骨干排灌水工程、田间工程、输配电设施等建设,完善灌排和交通体系,提高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增加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数量、质量和效益。

(三)着力解决“技”的问题

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开展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建设,确保“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强化粮食种植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扩大优质粮食品种和抗旱品种种植,推广科技增粮措施,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粮食种植,打造智慧粮食产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机制,聚焦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科技增粮能力。完善先进粮食生产技术的推广激励制度,引导专业人员深入实地,把成熟的技术教给生产者。

(四)着力解决“种”的问题

为适应消费需求多样化、种植制度和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种类增加等要求,必须加强粮食新品种培育、引进和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粮食良种化水平。一是实施粮食种业提升工程。加快提升粮食种质资源保护、商业化育种、品种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等能力,建立现代粮食种业体系。构建完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性品种测试评价站。支持核心粮食育种龙头企业开展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示范。二是加强功能型粮食品种培育和推广。做好富含铁、锌、硒、碘等矿物元素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等维生素粮食的育种和推广工作,提高功能型粮食种植规模,把功能型粮食作为粮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五)着力解决“产”的问题

一是加快构建高原特色粮食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优质稻谷、杂粮杂豆、薯类等高原特色粮食产业发展,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生产和供给。支持粮食企业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持续增强大型粮食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粮食产后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二是实施“一上两下”行动。实施杂交稻“上山”行动,积极扶持培育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建设杂交稻旱作示范基地。实施马铃薯、玉米“下山”行动,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条件,主打“鲜食”牌,大力发展冬早马铃薯和鲜食玉米,有效补充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

(六)着力解决“加”的问题

一是实施粮食精深加工工程。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延长产业链,生产功能性粮食产品,推进产业化经营,不断开拓滇系粮食市场,培育滇系粮食产品品牌。二是培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引导民营粮食加工企业聚集发展,注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联合,积极探索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农企共赢的新机制,通过强强合作和粮食转化精深加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七)着力解决“储”的问题

一是着力抓好市场化收购。积极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发挥政府托底作用,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确保应收尽收。二是严格落实储备粮规模任务。按照国家对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地方储备粮规模必须保持4个半月市场供应量的下限要求,省级必须加强动态储备成品大米和成品粮临时储备,各州(市)应适当增加储备粮规模,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适当增加商业库存,鼓励城乡居民增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意识。三是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人口集中社区每3万人至少要建立1个应急供应网点,配套相应的应急加工企业、储备设施和配送中心,确保“米袋子”货足价稳。

(八)着力解决“人”的问题

一是培育壮大粮食科技人才队伍,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粮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和典型示范服务。二是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不断发展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是着力提高种粮积极性。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坚持谁种粮谁受益,加大对产粮大县、种粮农民、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奖励力度,改善种粮比较效益,保护和调动种粮积极性,使农民生产粮食不吃亏、得实惠、有奔头。

(九)着力解决“节”的问题

抓好厉行节约,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始终保持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确保有力有序推进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加强宣传教育,从幼儿开始,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切实培养其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

(十)着力解决“责”的问题

当前,国内外形势对确保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强化粮食政策落实、责任落实,更要强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要求各地各部门对照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方案,务必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二是确保粮食产量不减。要求州(市)、县(市、区)调整粮食结构主要是增加优质粮食比重,而不是改种其他作物,要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强化地方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种粮着力
农资价格上涨不是小事
着力谱写侨务新篇章
农资价格上涨不是小事
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
当代诗词史稿(十)——着力“三入”,积极推动诗词传承
“四个着力”让人大履职更出彩
种粮大户连续7年给农民发巨额年终奖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英国农业部:2017年小麦播种面积减少2.5%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演变:198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