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的来临和挑战
——基于教育未来发展的现实思考
2022-11-22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吕梦含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吕梦含
谈及教育,从孩童到学者都有其理想的教育“面貌”。“全民学习”“非学校化”“在家学习”……都是人们理想中教育的未来发展情况。笔者在畅想未来的教育时,首先建构的不是其教育内容或教育方式——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改革层出不穷,而是对教育目的或教育影响进行构想,即未来的教育之于人有何不同,其对人和社会产生何种影响。要达到这种目的或影响,我们需要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做哪些改革,我们需要克服哪些教育难题。教育未来能否像生产力带动起工业社会、计算机引领出网络社会一样,引领出一个“教育社会”呢?
一、“教育社会”的来临
“教育社会”并不是狭义地指向全民学习或者终身学习,它更强调地是教育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不可避免的因素,并成为个体发展鲜明的标志。这是笔者对教育未来产生影响力的一个理想化的期待,其定义并不严谨,但理想中未来的教育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协同化:未来教育的基本形态。
人类社会有三大教育系统,即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自身组成的要素,要素间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各自的教育功能。目前来看,每一个人都在不同人生阶段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或同时接受这三方面的教育,三方面教育产生的总效果才是真正的教育效果。但是,这三个教育系统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总的来说,学校教育系统似乎更为显性,其“教育性”更能得到社会认可。在未来教育系统中,不管学校如何在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其必须考虑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影响与配合,克服来自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与干扰,加强来自家庭、社会正面教育的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2.信息化:未来教育的核心组织形式。
在未来教育中,先进的技术将发挥无可否认的作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不仅生活在一个实在的物理世界空间中,也生活在由计算机和网络所构筑的虚拟空间中。网络虚拟空间应用在教育中,不仅能够提供听觉和视觉感官效应,甚至还可以提供触觉和其他的感官接触,使教育完全沉浸在一个虚拟多维的世界里,将教育推向一种革命性的变革。我们可以确信,这种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教育的组织形式产生影响。“网络教育”将成为教学常态,“弹幕教学”将成为师生交流的新趋势,甚至技术不但能教学,而且还能监督评估。监督系统让教师随时知道每一位学生身在何处,了解学生在各种活动上所花的时间以及参与这些活动的结果。
3.多元化:未来教育的主要理念。
波兹曼认为,教育一直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理念:一个理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批判性思维,是要发展独立的精神和足够的技能去战胜和改变错误的东西;另一个理念是把教育看做是教学生按原样接受世界的手段,甚至看做是教学生顺从文化规则、限制乃至偏见的手段。“既遵守规则又勇于创新”需要我们构建多元文化和多元视角。多元意味着包容,意味着不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充分尊重个体性的存在。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还存在一种担忧,即将现代科技过多地运用到教育领域中,理性可能会扼杀掉非理性,学生对技术的依赖更容易导致个体被同化。基于此,我们应该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教育模式无好坏之分,教育选择无高低之嫌,在保障每个人受教育的同时,也给予其充分进行选择的空间。
二、未来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
1.理清未来教育的核心问题。
(1)学校这一组织机构是否还存在?
未来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是虚拟教育空间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前学校教育模式的挑战。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未来教育中学校会消失吗?波兹曼曾断言:“我相信学校将会坚持下去,因为没有人能发明一种更好的方式去把年轻人引进学习世界中。”但伊里奇却认为当教育不再是强制的,对学习的追求就可能出于更确实的目的。从这一角度出发,伊里奇认为学校作为学习机构存在是必要的,但要确保其不是官方代表,不是唯一合法必需的学习机构。因此,未来教育中,学校这一组织机构将会继续存在。无论是从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教育的理念出发,还是从我们多元发展、多重选择的教育目标出发,学校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机构,只不过其性质、组织形式甚至教学内容都要发生改变。
(2)网络教育模式是否会取代现有教学模式?
不得不承认,未来教育的主流是超时空的网络教育模式。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在线学习取代了面授课堂,还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改变。虽然学校这一组织机构还存在,但随着网络教育模式的兴起,学校的组织形式会发生改变,网络教育模式会取代现有教学模式。伊里奇曾说:“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应具有三个宗旨:第一,向所有希望学习的人提供其一生中任何时候皆可利用的资源;第二,使所有希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知识的人都能找到想从他们那里学到这些知识的人;第三,向所有希望向公众提出问题的人提供相应的机会。”从这一意义来说,网络教育模式比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学校作为一个单纯的学习机构,它并非还需要在同一时间把所有人都聚集到同一个地方接受教育,可以说,它更多的是承担一个教育中介的职能。为了节省人力和加强对一些教师的管理,学校可承担对教师进行专业考核、颁发从业证书、为同地区教师提供交流、向学生推荐教师这一职能。
(3)未来教育如何实现与工作岗位接轨?
在未来教育中,学生将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学习将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基本技能需要教授,但一旦掌握了基本的技能,就不应该有年级和学科的限制,有必要把教育从各种年级、年龄和程度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伊里奇认为,对于一个人某一技能现有水平进行考核,要比了解其二十年前学习打字、速配及会计等课程时,是否因成绩优秀而讨教师喜欢要更有用处。因此,教育机构除了课程播送机构外,还需一类发证机构。学生可以从许多地方获得学分,并把学分或结业鉴定送交发证机构。在积累了相应专业的足够学分后,发证机构就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还有一种模式可参考,政府可建立一个学生档案数据库,即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电子档案,由所修课程教师对其进行打分,对其获得所有学分进行记录,这也可成为竞争工作的“证书”。在未来教育的模式中,考核依然存在,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相关课程,在竞选岗位中只针对个人专业能力进行考核,而不对个体所在学校、所学专业等进行限制。
2.透视未来教育的发展概况。
(1)学校重课程学习,政府和家长重社会实践。
虽然学校依然是未来教育的“主战场”,但其发挥的功能和现在的学校已经完全不同。作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一个服务机构,未来学校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即可。它只需对拿着资格证在它这里注册的教师进行必要的监督,从这个层面来说,学校并不是“官方代表”,但其成立仍需向相关机构注册登记。教师是教学领域的中心,政府对学校只有监督权无管理权,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投资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以及建设可供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公共教学场所。
由于学校主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家长和社会就需承担起社会实践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工作。首先,政府需投资各项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教育资源的建设,还需定期开展一些益智、益德活动,家长必须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且每个活动所获学分都计入电子档案,影响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得。
(2)个体兴趣择课程内容,弹幕教学促师生互动。
新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包括以下三种:建立与维护学习网络的教育管理者;帮助学生找出可以最短时间达到目标途径的教育顾问;作为教育激发和教导的教育指导者。学生可以只需在教育空间站(网络教育模式的专用网站)输入自己的学习科目、想了解的知识以及自身的年龄段,空间站就会向他推荐相关优秀教师,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一位或多位教师。同时,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身课程编排的特色,虽有法定知识在前,但是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经验文化”,这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在师生互动方面,笔者认为应用于互联网、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弹幕是个不错的选择。弹幕视频是观众评语与视频内容融合的一种新方式,观众能够根据自己观看视频时的情感、态度等进行及时的信息发送和呈现,实现视频观众之间的实时互动。弹幕视频为大规模在线视频学习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弹幕视频与MOOC的结合将可能提高在线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习内容的多元化理解,更有利于学习者对视频内容的主体认知。可以说,弹幕教学是未来师生互动的一个值得尝试的形式。
(3)时空匿化需加强监督,全民教育需制度规范。
基于前文论述,我们已对未来教育有一个初步的构建:基本教学模式是网络教学,教师主导,学生自由选择所学课程,学校机构对教师进行一定的监督和帮助,学生所学学分积累兑换相关证书,作为竞争工作的凭证。由于其教学过程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且组织性较松散,不禁让人担忧其实施效果或可操作性。首先,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给予其自主性太大,网络课程又没有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如何保障其学习的自觉性呢?其次,未来教育的目标是全民教育,无论你决意从事何种职业,就算是做一名清洁工,也需要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未来教育却没有学习年限,如何保障学生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呢?
笔者认为需要建构一套网络教育制度,如政府自身有一个学分鉴定部门,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其要求的最低基础学分,其专业技能学分由政府资助各个学分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由于学分是教师所给,所以在拿证书的时候依然会有一项基础测试和技能测试(形式依然是网络考核)。此外,网络教育的优势是全天24小时、无寒暑假、无周末限制地进行学习,但是每个教师的网络课堂依然会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安排,如每个教师每周上课时间不少于8小时;学生上课时间也由其电子档案进行记录,获得学分最基础的要求是每节课上课时间不少于30分钟等。
三、“教育社会”的挑战
“教育社会”的挑战就是未来教育发展所要面对的挑战,也是实现未来教育的主要阻力。
1.网络教育的“娱乐至死”论。
波兹曼断言,教育正从作为对话过程的教学转变成作为娱乐活动的教学,这是网络教育时代最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思考网络教育是否可以取代现有教育模式问题时,基于对个体多样选择以及教育自由、教育公平的角度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是网络教育时代,纸质书是否会被读书视频等新型教育资源所取代等问题也着实令人深思。尽管我认为波兹曼有夸大电视和互联网媒体危害的倾向,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教育并非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如何趋利避害,还需更多的学者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思考。
2.农村教育的“读书无用”论。
笔者在农村中学进行调研时发现,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厌学情绪很严重,一个学生读到六年级都不会写作文,一个30人的班级期末考数学只有1人达到及格线,这不仅和学生自身、学校教学条件有关,更多的是父母对教育的放弃。这部分学生的家长无法完成其教育任务,那么即使我们的学生在网络教育中获取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其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教育的全面普及还存在诸多挑战和阻力。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和线上教育的兴起,“教育社会”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未来教育的发展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和面对的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