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变求新:体育新闻节目的融合传播

2022-11-22

视听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新闻节目全民

骆 萌

频道专业化是近年来广电媒体改革的热点,也是摆在传统电视频道面前必须破解的课题。对于一家体育专业频道来说,体现公信力和影响力、吸引受众的最直接平台就是体育类新闻节目,江苏体育休闲频道的《江苏体育》就是这样一档日播体育新闻节目。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自有优势、推进融合传播、增强平台专业性是体育类新闻节目必须实现的突破。

一、新时期体育新闻宣传迎来宝贵发展机遇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全力推进体育事业产业发展,促进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等。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全民健身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增强体魄、幸福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这些都为体育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营造了空前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体育新闻栏目也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采编队伍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长期形成的地域影响力、在行业内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都为体育新闻类节目构建了进一步发展的优势空间。

二、媒体融合、疫情防控带来双重挑战

当下,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一样,体育新闻类节目也面临着严峻考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平台的体育新闻节目带来了巨大冲击。以往CCTV5和各家省级电视平台对体育视频领域的独享地位被打破,通过手机,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影响,24小时不间断地在第一时间获取任何重要赛事活动的海量信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更具个性化的网络传播方式分流了电视机前的大量观众,造成开机率和收视率的不断下滑。另一方面,赛事活动宣传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强,从NBA到欧洲杯,越来越多的重要热点赛事逐渐离开电视,甚至是通过新媒体平台独家传播,这也严重影响了传统平台体育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和独家性。

从2020年起,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传播也给体育宣传工作带来了预想不到的困难。大量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活动应防疫要求暂停或延期举办,各类运动队、运动员封闭训练,与外界隔绝接触,这让体育新闻节目经常会面对“断粮”的尴尬;而赛事活动即使举办,也大多会采取封闭赛场的形式开展,这也给体育新闻采访工作造成诸多限制。

三、体育新闻的创新升级策略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体育新闻节目该如何破题?2021年9月至10月,江苏体育休闲频道新闻栏目《江苏体育》特派报道小组赶赴陕西,对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报道。通过这次在重大赛事活动中的实战,也对新时期体育新闻节目的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传播方式更多元

融合传播,网端先行,这就意味着要彻底变革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生产方式。在体育新闻的采访中,各类信息瞬息万变,更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在第一时间扩散传播。在本次全运会报道中,全媒体记者的概念得到了全面体现。记者改变了以往先采访、后写稿、再剪辑的生产方式,而是前后方通力合作,前方一边采访一边通过手机平台不断捕捉各类最新赛事资讯,后方根据需要收集提供背景资料,通力协作抢抓网络发布的第一落点,并为电视端更为全面的新闻节目提前做出预告,形成呼应。

据统计,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半个月的报道周期里,《江苏体育》特派小组的5名记者通过荔枝网、我苏网、微信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产品205条,通过电视平台发布新闻120余条。新闻发布量在参与全运报道的各家省级媒体中名列前茅。大量最新全运资讯通过全媒体、多渠道源源不断地发布,牢牢地锁住了广大受众,引领舆论,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强者地位。

(二)传播内容更全面

在以往体育新闻节目中,往往存在着“偏专业、轻大众”的片面性。体育新闻的受众群仅仅局限于“体育迷”,这不利于平台综合影响力的提升。专业性与大众性并重,应该成为体育新闻报道内容改革的方向。在此次十四运报道内容构建中,就坚持体现了这一原则。一方面,体育新闻记者利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在报道赛事进展的同时,对赛事走向、成绩表现、运动员潜力等采写了一批有分析、见观点的深度报道。

例如:在江苏女排决赛失利后,记者就结合江苏女排青年队在本届全运会中的表现冷静分析,推出了《全运后江苏女排新老交替 10月全锦赛见分晓》的独家报道,指出江苏女排虽一时失利,但潜力充足、前景看好,让观众增强了对江苏女排发展的信心,也彰显了专业性媒体的深度。另一方面,在网络产品内容构建上,吸引更广泛人群成为发力方向。记者的关注点不再仅仅局限于赛事本身,而是更多瞄向了明星运动员和赛场内外的趣味瞬间,并将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以短视频形式第一时间发布。

再如:新“蝶后”张雨霏被媒体“追讨”节日祝福语、体操运动员孙炜在夺冠后笑谈“三胎”话题等,对非体育迷的受众也颇具吸引力,实现了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引发了百万+的点击量,为频道的新媒体平台吸引了大量新粉丝。

(三)传播渠道更双向

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发现,体育媒体的受众群体具有专业性强、黏性高的特点。在体育新闻的粉丝中,有不少人都是体育运动爱好者、体育行业内人士,甚至是运动员的队友、亲友等。与之相关内容产品在网端发布后,往往会迅速引来他们的点赞和留言。构建双向沟通交流渠道,成为吸引受众、牢固粉丝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十四运报道中,栏目组就注重通过新媒体平台收集粉丝留言,及时作出回复。对于粉丝提出的一些有特点、有共性的话题,记者还会将其带到全运会的赛场上,请教练员和运动员做出回应,并在全媒体平台上连续推送。例如:花游队员梁馨枰的母亲赛前在节目中称“要用龙虾慰劳女儿”,梁馨枰夺冠后,诸多网友留言,好奇这位母亲的心愿是否得以实现?栏目组迅速回应,紧随其后又发布了“梁馨枰回家吃龙虾”的趣闻,通过节目与网友进行了颇具趣味性的互动。双向传播渠道畅通了,就可以实现“路人”变为“忠粉”的转化。

(四)…主动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体育新闻的生产环节也必须做出调整。大量体育赛事延期举办后,少量通过封闭管理举办的体育活动成为体育新闻记者为数不多的“耕作地”。这就需要记者更具备深耕细作的精神,改变以往蜻蜓点水式的报道方式,珍惜每一次采访机会,做好前期策划,深入赛场内外,在一次采访中挖掘更多的新闻素材和故事。

(五)转向广阔的全民健身领域

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人们需要掌握更多的健身知识。面对群众需求,体育新闻栏目应该及时作出回应,将目光从赛场转向更为广阔的全民健身领域,弘扬全民健身理念,传播健身健康知识。例如,《江苏体育》栏目就与江苏省体科所适时推出了《科学健身100期》子栏目,邀请健身专家参与录制,每期教授观众一个家庭健身小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这既贴近防疫要求,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也满足了观众的切实需要,填补了疫情造成的节目短缺,丰富了全媒体传播内容。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变革传统电视思维,积极融入全媒体时代,体育新闻节目就能“永葆青春”,为打造专业化全媒体平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新闻节目全民
全民·爱·阅读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视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研究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网络与电视体育新闻的优势与劣势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