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肥牛养殖中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2-11-22贺国连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品种改良杂交养殖户

贺国连

(新疆昌吉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31100)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肥牛肉质鲜美,口感较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脂肪含量较低,符合当前消费者健康饮食的要求。我国肥牛市场随之扩大,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但目前我国肥牛养殖业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深刻分析养殖问题,强化饲养管理经验与技术,注重饲养管理细节,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对推动肥牛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极为重要。

1 育肥牛养殖中常见的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

我国传统育肥牛养殖模式以小农户、小规模的分散养殖为主,占养殖总量的80%左右,有些养殖户最多可养十几头,少的则饲养1~5 头[1],由于饲养管理水平不同,有的缺乏科学、体系化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有的管理效率低下导致冬季饲草供应不足,仅以干稻草为主,不利于牛群的生长发育。且个体农户随意性很强,不能按市场需求调整养殖量,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与想法养殖,虽然市场广阔需求量大,但却很难提升其经济收益的情况。另外,个体养殖户的管理也较为混乱,导致养殖户很难将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不利于肥牛养殖的规模化发展,也限制了产业的经济收益。

1.2 养殖人员缺乏技术经验

我国是养殖大国,但育肥牛养殖以分散农户养殖居多,这些普通养殖户大多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通常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养殖,往往在出现各类疾病或养殖问题时不能及时做出判断,使得生产效率低下,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当育肥牛病死后也不能妥善处理尸体,不了解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意义,甚至有部分养殖户为了弥补育肥牛病死后产生的经济损失,将病死育肥牛运输至屠宰厂,而不是进行深埋或焚烧,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危害着公共卫生安全。

1.3 养殖环境较差

除一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外,大多散户或小型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条件很难达到标准。清洁消毒与灭蝇驱虫工作不到位,牛群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饲养场地设施不完善,缺少资金,导致养殖条件不达标。还有部分养殖场在建场初期没有综合考虑养殖规模和机械化设备,生产区、隔离区、粪污处理区的界限不明,甚至没有进行合理分区,净道和污道也没有完全分开,导致污道上运送的污物影响净道中运送的饲料等物品,增加育肥牛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1.4 缺乏科学防疫意识

大多数育肥牛养殖户对疫病防控的意识较为薄弱,缺乏针对本场有效的防疫制度体系,往往是有牛发生疾病后才开始治疗,且诊断的主观意识较强,导致误诊、错用药物、治疗不及时等情况经常出现,导致疾病治愈率降低,这也是制约育肥牛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对场内生物安全防控意识不强,外来人员随意进出,不对养殖区域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导致致病菌进入场内并大量滋生。生长环境太差,导致育肥牛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疾病。

1.5 饲料供应不合理

育肥牛的生长周期较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营养物质供其生长发育。但在实际养殖中,养殖户为降低成本或自身经验不足,经常使用秸秆等作物为主要饲料饲喂,并且缺乏育肥牛生长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物,长期的营养缺乏会导致育肥牛生长缓慢,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疾病,还会影响牛肉品质及食品安全。在选购精饲料过程中总是比较价格,而不注重原料质量,部分无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使用霉变玉米等对育肥牛有毒有害的物质作为精饲料原材料,这都会导致育肥牛无法通过饲料补充每日所需的营养元素,还存在黄曲霉毒素中毒等风险。在饲喂量上,部分养殖户也不能根据育肥牛生长周期及时调整饲喂量,出现饲喂过多或过少的现象。

1.6 养殖品种单一,退化严重

目前,我国缺乏对肉牛品种的规模化改良,缺乏明确的养殖方向与育种目标,导致当前育肥牛养殖中品种退化问题非常严重,全国大多以黄牛为主。在长期养殖中对黄牛进行不合理杂交,导致黄牛生产能力降低,优良品种日益匮乏。缺少标准的品种改良基地,有些品种改良基地并未达到标准的改良技术,育肥技术落后,导致黄牛生长缓慢,生产品质较差,屠宰率与肉品质均很难达到标准。还有部分地区选择的改良品种不能适应当地气候特点,杂交后代抗病力较弱,使养殖户对杂交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一些地区的本地牛体格较小,而为了追求高产肉性能,与体格较大的肉用牛进行杂交,造成母牛难产,影响了母牛繁殖成活率,延缓品种改良进度。

2 育肥牛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推广科学养殖方法

首先,加强管理体制改革,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式进行饲养管理,加大对当地养殖产业的资金补贴支持,推广机械化、规范时间与地点饲喂,科学搭配饲料,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根据育肥牛的生长特点与生长时期合理调整饲料,保证育肥牛健康生长。另外,饲料配比与加工技术对育肥牛的生长也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应维持在15%以内,当育肥牛进入育肥后期,可以将蛋白质含量降到10%左右[2]。传统养殖中秸秆饲料的利用率较低,可通过青贮、氨化等加工处理后饲喂,既提高了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也改善了秸秆适口性;既降低了育肥牛饲料的成本支出,提高了农副产品利用率,还避免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各地区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还应对兽药和饲料进行筛选、监管,帮助养殖户选择优质的兽药、饲料,这样不仅能提高育肥牛的养殖安全性,还能降低养殖成本。利用育肥牛养殖安全性突出这一特点,还可以进一步进行育肥牛无公害认证,将育肥牛作为品牌进行推广和宣传。

2.2 定期培训,提高养殖素养

基层农业部门应定期组织养殖者进行系统知识、技术方面的学习,提高养殖者的经验与技术能力。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到养殖厂内进行技术指导,听取农户的反馈,及时为养殖户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养殖,特别是要帮助养殖户明确育肥牛的出栏时间,多数育肥牛需要育肥1 年以上,但具体的出栏时间应根据育肥牛生长发育阶段和市场需求进行确定,必要时应合理调整出栏期,特别是当饲料成本增加,市场上牛肉价格不稳定时,应缩短育肥期,尽早出栏来提升饲料转化率,稳定养殖成本。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对养殖户的津贴支持,改善养殖场内的机械设备等更新换代情况,推进养殖现代化进程,提高养殖收益。还可通过补贴养殖者引进新品种,提供预防疾病的疫苗等方式,帮助农户提高养殖能力,促进育肥牛养殖的快速发展。

2.3 加强疫病防控意识

加强疫病防控意识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才能更好的确保牛群健康生长。首先,根据育肥牛生长时期接种相应疫苗,有效提高牛群对各类疫病的抵抗力。其次,做好养殖场内环境清洁工作,可使用石灰或火碱对牛舍进行消毒,每天可消毒2 次,及时清除剩余的饲料与垫料,防止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另外,还应注意牛舍通风、保暖防寒与采光等情况,保证牛群良好的生长环境,防止应激反应引发疾病。应每隔2~3 个月对育肥牛进行1 次驱虫,可使用阿苯达唑、丙硫咪唑进行体内驱虫,或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肌肉注射来达到驱虫的目的,预防寄生虫类疫病的发生,保证牛群安全[3]。

2.4 重视品种改良,提高生产效率

积极开展品种培育和研发工作,不仅应直接引进与当地气候特点相适应的优质育肥牛品种,以提高产量,还应通过杂交培育来提升当地育肥牛的品质。杂交得到的育肥牛遗传特性较强,养殖周期明显缩短,且具有比较好的抗病性和免疫能力。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本地黄牛品种改良工作,引进优质种公牛与杂交技术,可通过培养专业人士进行人工授精等技术,快速实现黄牛品种改良工作。通过引进优质的公牛冻精,处理过后人工授精注入母牛子宫,既提高了种公牛的利用效率,又降低了养殖成本,杂交后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牛肉品质,提高了生产效益,且减少疫病的传播率,有效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目前,有很多可用于与本地牛杂交的优质牛品种,如利木赞牛、夏洛莱牛、安格斯牛等,这些品种的牛发育速度快,饲料报酬高,只要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通常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生产效率。

2.5 优化管理机制

由于养殖户对市场实时价格掌握不够,导致存在高买、低卖的现象,因此,各地方政府应搭建互联网平台,及时公布市场实时价格及需求,这样不仅能帮助养殖户掌握育肥牛的价格变化规律,也能对育肥牛的价格进行实时监控,防止不良竞争,稳定育肥牛交易市场。

3 结语

综上所述,解决当前我国育肥牛养殖中存在的管理、技术、饲料、疾病防控及品种改良等问题,是促进育肥牛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另外,养殖者应提高自身素质,相关部门应增强相应支持,确保我国育肥牛养殖能稳定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品种改良杂交养殖户
乡镇畜牧品种改良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
畜牧业品种改良现状与发展
杨树嫁接换代品种改良选择及接穗采集处理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