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探索与创新

2022-11-22

视听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题材纪录片

杜 珺

媒体融合时代深刻的技术变革,已影响到传播者思维方式的变迁,也推动着纪录片创作在思想观念、实践操作层面上的演进。

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一种传统的纪录片样式,承担着影像修史的重要职责。融媒体环境下,历史知识的影像化传播,如何利用好多种媒介形态间的竞合关系?在保证历史严谨性的基础上,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如何显现传播生动性,从而在新传播生态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力?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专门制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获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第30届广播电视“金鹰奖”等多项荣誉。纪录片共五集,每集50分钟,在央视纪录频道、江苏卫视、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和江苏教育频道等平台相继播出。纪录片另配套制作14条时长在1-3分钟的短视频,于纪录片播出前后,通过荔枝新闻客户端和我苏网进行网络推送,并在微博、今日头条、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分发。

本文以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及其配套短视频为例,从叙述视角、时空观念、传播理念等三个方面,剖析融媒体环境下,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在理念与操作层面上的变革。

一、历史的个体视角:从宏观到微观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社交媒体时代,“话筒”被递到每个网民手中,个体声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也正在经历从宏观叙事到微观叙事的变迁。

在创作观念上,个体化、微观化的叙事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实践。在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们意识到:要讲述一段历史,就是要去讲述创造这段历史的人的故事。在全景式呈现历史宏观进程之外,叙述视角更多下沉至历史亲历者的个体层面。

在具体实践中,创作者通过横向、纵向等角度的拓展,多角度、立体化地塑造人物形象。例如《淮海战役启示录》第四集《血性》中,有一段落叙述淮海战役的老兵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国防建设的经历。这一设计突破了淮海战役这一主题的时空限制,在人物人生经历的方向上进行了延展。如此,一方面加强了历史事件中人物的主体性,即不单一作为事件的讲述者存在;另一方面此段落故事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既与本集主旨意义契合,又不局限在单一历史事件中,具备了可延续的特性,人物精神的当代意义也就更为显见。历史事件的讲述,正在微观化的人物塑造中,逐渐突破历史事件本身的纵向时间局限。

从横向来看,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越来越注重打造人物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除了对亲历者口述的大量运用,更深层次上是通过对人物不同身份侧面的挖掘与展现,去塑造更为完整、更加社会化的个体形象。《淮海战役启示录》及其配套短视频中,历史亲历者的身份不仅仅是淮海战役的战士、支前民工,同时也涵盖了朋友、同学、父母、子女、兄弟等不同侧面。例如第三集《制胜》中的南坪集阻击战段落,对战双方将领分别为陈赓与黄维,他们的身份除了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4纵司令员和国民党军12兵团司令员,纪录片还特意增加了他们作为黄埔军校同期、同一中队受训的同学身份。再如配套短视频《81岁的妹妹,20岁的哥哥》,以81岁的罗全秀时隔70多年千里寻亲的个体视角,还原了牺牲于淮海战役中英雄班长罗全弟的社会身份,即原四川达州农民罗万里的次子、罗全秀的二哥。

当他们作为个体的人,他们个人身份层次的叠加,使得原本局限在战场上的、略显遥远的历史人物,回到如今和平时期的观众更为熟知的社会范畴,使得人物处在各自社会身份中所做的每一份思考和选择,拥有了更多的代入感;个体命运流转中作出的每一次举动和决定,其背后的使命感也更为自然、合理、有温度。

当他们作为群体的人,又在同一个时代进程的框架中,不知不觉形成合力,推动历史往一个方向前进。这就是基于个人视角的历史真实。它不同于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宏观视角,不同于历史课本中总结式的回顾视角,而是在个体视角中一步步推进故事情节,强化了历史讲述的进行时和体验感。

二、历史的当代视角:从“他们”到“我们”

融媒体环境,特别是互联网的独特属性,既改变了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叙述方式,也正在改变创作者进行历史叙述时的姿态和自我定位。

首先,互联网的交互属性,已不仅停留在播出反馈阶段,而是已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内化到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前期创作过程中。例如,《淮海战役启示录》第四集《血性》的引子部分,选择了一位在知乎上拥有数十万粉丝的“网红”——老兵尹吉先。纪录片用他的日常,即在家中回答网友关于解放战争提问(“十万大军交战到底是怎样的?”“冲在最前面的战士是什么感受?”“为什么人民军队那么勇敢顽强?”)的场景,引出本集关于战士血性的中心话题,并在该集的叙事进程中回应这些提问。在这一典型场景中,老兵尹吉先拥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参与1948年淮海战役的老兵,也是正与当代年轻人进行线上交流的“网红”。互联网作为其间的关键联结,有着双重作用:它一方面将历史带到当下,另一方面也将潜在受众带到创作者面前。在互联网的交互属性下,创作者可以不再假想受众群体,而是增强主动性,不仅将网络作为播出平台,也将它视为前期较为精准寻找受众、了解受众的平台。对于受众来说,他们从传播链的尾端走向前端。对于创作者来说,受众不再仅仅是接受单向传播的“他们”,而是共同探寻历史真相的“我们”。

其次,在交互属性之外,互联网信息传播还具有感官化、情绪化的特点。因此,创作者的定位不再总是全知且完全客观,也可以是以某种具体身份、在某个具体位置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角色。例如配套短视频《请回答1948,他们的青春为何永载史册》,其主体部分大量使用了解放战争老战士的口述历史,但线索部分则采用了“我文本”的方式,从“我”接触这些老战士的主观感受切入,讲述对于“英雄不老”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触。传统意义上,历史题材纪录片对于客观、真实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因此创作者常常将自己隐身在作品背后,只让事实说话,不做主观评述。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播效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更复合、更包容的传播环境,为历史题材纪录片铺开了更为开阔的艺术表达空间。因此,在以网络为主要播出平台的短视频中,创作者一反常态站到台前,用个人视角来讲述与老战士们接触时的真实感受。这种创作者角色的显现,是与受众间的一种直接对话。在主题先行的大前提下,增强适当的对话感,也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的举措之一。这也意味着在融媒体环境下,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定位,逐渐从精英走向大众。

再次,“我文本”的使用,引申出对纪录片“真实”的深层思考与创新实践。在融媒体环境下,“真实”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状态。新媒体平台上,这种特性被进一步放大。因此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事实真实与情感真实相互糅合的状态,理性旁观和主观介入相融共存。

最后,从传播的角度出发,多种传播平台的整合,为历史的呈现样式提供了更多可选项,也使历史的总体真实与局部真实更好共存。当前,越来越多的中长篇幅纪录片,开始为互联网平台专门制作配套短视频,形成“长片+短片”的组合模式。这是适应网络碎片化传播特性、受众碎片化观看习惯的结果。这类短视频与长片主题相同,内容本身又可以独立成片,并在切入视角上与长片形成互补。历史真实的层次变得更为丰富。

总的来说,不论是传播链上对受众的前置,还是互联网短视频中创作者角色的显现,其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即让创作者与受众站在同一时空下。创作者的定位不再是站在历史深处,把当代受众带回到历史中去;而是站在受众身边,把历史带到当下。这就是以当下的视角看待历史、解读历史。这种讲述方式,将在单纯的“真实”之外,赋予历史新的、源于这个时代的生命力。

三、历史的新传播策略:从单一被动到多向主动

由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具有去中心化、碎片化、分众化的特征,因此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传播策略也从单一被动转为多向主动,以寻找到更广泛的受众,达成更有效的传播。

以《淮海战役启示录》为例,除了电视平台的播出之外,纪录片还与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多层面合作。在前期制作阶段,纪录片与今日头条的公益寻人项目合作,由今日头条提供淮海战役相关寻人信息,项目组对寻亲过程跟踪拍摄,记录并制作出《81岁的妹妹,20岁的哥哥》《我的爷爷是英雄》《迟到70年的祭奠》等进行时态下的寻亲短视频。在后期播出阶段,今日头条又在各网络平台的头条账号,对这些短视频进行广泛分发。

在播出时间上,针对电视及网络平台的不同特征,分别制定播出、投放方案。同时积极寻找与时事热点的契合点,以寻求讨论热度最大化,进一步达成纪录片社会意义的最大化。《淮海战役启示录》的正片于2019年10月5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舆论氛围。纪录片的配套短视频,则在正片播出之前就已启动网络传播,在时间和话题上匹配时事热点,为纪录片的正式播出引流。例如,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伊莎白·柯鲁克被授予“友谊勋章”。作为《淮海战役启示录》第一集《抉择》中的被采访者之一,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随即被制作成名为《104岁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深情追忆往昔峥嵘岁月》的短视频,于第二天在各网络平台推送。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讲述烈士寻亲的短视频《81岁的妹妹,20岁的哥哥》《我的爷爷是英雄》《迟到70年的祭奠》,讲述淮海战役烈士名单墙增补的短视频《70年后,集结号再度吹响,193位战士光荣“归队”》,以及缅怀英雄的概念短片《英雄从未远去,荣光接续传承》等,于9月28日至9月30日期间陆续推出,为全社会层面缅怀烈士提供具体可感的故事案例。截至2019年10月10日16点,纪录片相关的视频内容累计阅读量达2252万。其中,讲述烈士妹妹寻亲的短视频《81岁的妹妹,20岁的哥哥》单条阅读量达到630.9万,被多家官方微博转载,并被省级卫视平台作为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新闻播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条短视频完成了一次从新媒体到传统媒体的跨平台传播,实现了一次传播链上的循环融合。

四、结语

对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而言,它所要呈现也不仅仅是历史发展进程,更是不同时期人们看待、解读历史的态度与观点。融媒体环境,就是当下创作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时代背景。这其中的“融”,即“兼容”,指的不仅是传播技术手段的兼容,更是创作理念、叙述方式的兼容。这种新的媒介生态中的“新”,即“创新”,要求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叙事模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必须要有创新实践。创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这个时代为创作者提供的新手段、新思路。当个体意识越来越强烈,当个体选择越来越多,只有让每一位观众感同身受,才能让他们愿意真正去主动了解历史,思索探究历史的意义,在过去的历史中为今天的生活寻找精神养分。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题材纪录片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支前运动的考察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