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措施

2022-11-22龙平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耳病致病性猪只

龙平

(湖南省平江县农业农村局 414500)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又被称为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导致的高致病、传播率广泛的疾病,影响猪繁殖甚至导致病猪死亡。该病出现后会导致猪耳发蓝,具有高度传染性。根据文献资料可知,该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00%,致死率高达50%。妊娠母猪一旦感染此病会导致流产,而种猪、经济猪同样具有传染发病的能力。因此,加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通过研究来治疗与防控该病能减少并降低死亡率,保护生猪生产安全,稳定猪肉市场,满足消费者食用猪肉的需要,最终确保广大养殖户的利益。

1 病原

PRRS 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 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间质性肺炎等为主要特征。病毒大致可分为欧洲型与美洲型,目前我国主要流行美洲型,妊娠母猪感染此病会导致30%流产,而其他种猪、经济猪也均可感染。在实验条件下可引起1~3 月仔猪100%发病,而并发后致死率达到50%以上,甚至高达100%。

2 流行病学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常见病,只发生于猪与猪群之间,不感染人,老弱病猪是主要传染源。这种疾病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但夏季是高发期,主要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潮湿,容易导致该病突发。该病可感染所有不同类型的猪,但最容易发病于1 月龄仔猪和妊娠母猪[1],一旦发病会快速传播。当病猪与健康猪接触时,容易导致猪群集体爆发此病,传染性强。而对于散养猪群,由于卫生条件差,环境恶劣、潮湿、饲养密集等,会导致蓝耳病发生,致使猪的死亡率大大增加。蓝耳病潜伏为2~7d,其中仔猪一般为2~7d,怀孕母猪为4~7d。

3 临床症状

蓝耳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具体可体现母猪繁殖出现障碍及仔猪呼吸道症状。母猪感染蓝耳病后,会出现体内发热、食欲减退、长时间昏睡,伴有呼吸困难、咳嗽与妊娠流产等,流产概率达到30%以上。母猪生产后没有母乳,存在胎衣滞留现象。一部分母猪耳朵常出现有蓝紫色,或者是青紫色为主。仔猪在1 月龄时最容易受到该病感染,一旦感染此病,会发生呼吸困难,伴有一定的腹式呼吸现象,发病率可达100%,致死率达50%。对于经济猪而言,感染此病会引起厌食现象,同时伴随一定轻度的流泪,同时会有消瘦状态。部分公猪感染出现后躯无力,共济失调,甚至精液质量降低,繁殖能力下降,其双耳颜色变蓝。

4 病理变化

仔猪感染蓝耳病后,其肺有病变区,结肠内容会减少,变得日益稀薄,而肠系膜淋巴结等会出现水肿症状。在衰弱仔猪胸腔或是死胎内会产生许多清亮的液体。育肥猪、公猪、母猪从表面上看并无太大改变,但解剖后肉眼可看到有梗死灶产生,而猪的肾脏以土黄色为主,表面可看到星星点点的血斑点,病猪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等症状。该疫病会导致猪产生免疫抑制症状,在临床上比较容易引发病原体的继发感染症状,出现病理性变化。

5 诊断

猪蓝耳病可以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1)猪是否有高热情况,体温是否达到41℃以上,体表有无出血症,呼吸是否困难,母猪是否有繁殖障碍等。(2)猪是否有厌食、昏睡现象,或者是猪群有无集体出现感冒症状,猪双耳、猪腹部等是否出现蓝色斑块等。根据剖析结果显示,病猪肺部呈片状实质为主或者是呈尖刀状[2]。

6 防治措施

6.1 养殖防治措施

猪场养殖实行综合性预防措施,建立免疫、卫生、消毒、病死畜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规范养殖行为,提高防控水平。防治蓝耳病最常见的措施是提倡自繁自养、实行封闭式管理;引种或购买猪只必须进行检验检疫防止病原传入,严格执行隔离饲养制度,杜绝入选猪只携带蓝耳病病毒;季节变化时做好猪圈降温、防寒工作;定期对猪圈进行消毒,积极做好防蝇灭鼠等工作,注意猪圈内的清洁与卫生;实施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即一次性饲养一批猪,养殖期间不再加入其他猪只同圈饲养;栏舍完全腾空后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杀灭猪舍内的病原,空置大约15d 后再饲养新猪;养殖期间不喂养泔水,饲料应加热煮沸;密切关注猪群健康状况,查看栏舍内猪群是否存在厌食、消沉、浑水,母猪有无厌食、死胎或流产等现象,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

6.2 隔离措施

出现感染病猪或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启动紧急疫病处置措施,立即隔离染病猪只,根据病情发展程度科学制定诊治方案,及时对症治疗,同时加强猪栏圈舍消毒,以避免大范围感染,导致发生大的经济损失。

6.3 加强技术培训

传统单一的生猪养殖大部分是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养殖方式落后,防疫条件较差,猪抵抗力低,极易受到病毒感染。加之管理不规范,发生疫情后扩散速度快,损失巨大。加强蓝耳病的防控科普知识宣传,定期举办动物疫病技术培训班,提高兽医实验室诊断技术水平和快速诊断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养殖从业人员的防控能力,防止疫情扩散。积极引导养殖户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转变,提高养殖水平,有助于减少蓝耳病的发生。

6.4 强化免疫接种

根据本地疫病流行实际,科学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免疫计划,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正确选用疫苗,及时为猪接种疫苗,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防范蓝耳病的出现。目前,市场上有弱毒苗和灭活苗2 种,2 种疫苗各有优点,灭活疫苗因其运输和储存方便、母源抗体对其的感染作用较小等特点被广泛使用,而弱毒苗虽然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产生抗体快等特点,但无法阻止强毒感染,如果是在无PRRS 的养殖场内最好是减少使用。蓝耳病免疫首要做好春秋两季所有猪只的免疫注射,对妊娠母猪产前1 个月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4ml/头,免疫;23~25 日龄的仔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免疫(2ml/头),4 周后加强免疫一次效果更好。

6.5 消毒

养殖期间每周消毒一次,病毒流行期间每天加强栏舍消毒,因PRRSV 在pH6.0~7.5 时稳定,当pH 超过,感染能力降低。由于病毒具有囊膜,在消毒时要选择具有渗透囊膜的消毒剂。病猪治疗期间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来控制猪出现激发感染。对病死猪和死胎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栏舍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遏制疫病蔓延。对患病猪应及时隔离并加强治疗,投放足够的营养丰富的猪饲料,补充各类维生素等。母猪临产前做好消毒工作,给予母猪适当的阿司匹林,以减少妊娠分娩引起的疾病感染。在对患病猪诊断治疗的同时应给予病猪足够的抗生素,预防病猪发生继发感染,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治病效果。

7 病例分析

2019 年,一养猪场内爆发蓝耳病,该养猪场母猪、公猪、育肥猪均染病。最开始,养殖人员发现养殖场内的猪进食正常,无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场内有10 头100d 以上的妊娠母猪意外流产。巡查发现,猪场内其他猪只开始出现厌食、昏睡、发热等症状,初步诊断为猪蓝耳病,兽医技术员采用板蓝根、重症头孢、安乃近等来进行治疗,但疗效不佳,疫病有向全场蔓延的趋势,于是便改变治病策略,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蓝耳病治疗方法。

(1)利用高美星+增效液+猪用基因工程干扰素肌肉注射,内服毒立克。

(2)使用大红迎+热毒双效+基因干扰素(左肌)、排毒血清(右肌),内服一定量的圆蓝耳抗毒灭。

猪病治疗期间,养殖人员积极做好场内消毒工作,经过一定治疗后猪病恢复正常,治疗效果明显,其中仔猪康复率达到80%,而其他猪只也逐渐恢复到正常,获得了治愈。此次蓝耳病疫情导致该场10 头怀孕母猪和5 头育肥猪死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因该场兽医技术人员发现及时、处置措施得当,猪场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8 结论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传播速度快、致死率极高的猪病,给养猪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预防和控制十分棘手。要杜绝该疾病在猪场内的蔓延,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养殖人员对蓝耳病预防、诊治水平;加强猪场内部管理,优化环境卫生,严格消毒,改善饲养环境;做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切断传播途径,控制原发性病源,杜绝交叉感染。同时,做好生猪免疫接种、防疫、保健,提高猪机体抵抗力等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在预防猪蓝耳病的过程中要坚持隔离、科学治疗等措施,防止疾病扩散,将蓝耳病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应建立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可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要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大生猪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发现疫情,消除隐患,组织开展蓝耳病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疫意识,确保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耳病致病性猪只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蓝耳病的防控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