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舆论监督的守正与创新
——以江苏新闻广播为例

2022-11-22刘康亮

视听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江苏

刘康亮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本文选取全国首家省级类型化新闻电台——江苏新闻广播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媒体融合背景下江苏新闻广播舆论监督运作规律,为提升广播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提供有益借鉴。

一、守正:江苏新闻广播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

(一)江苏新闻广播舆论监督的采编法则

1.选题原则

在江苏新闻广播的受众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公务员和城市白领,每天在上下班途中收听江苏新闻广播。江苏新闻广播舆论监督在选题上精挑细选,尽可能为高端受众群体提供匹配的高质量内容。归纳起来,江苏新闻广播舆论监督在选题取舍上有三个标准。

(1)有无深度挖掘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爆料人提供的舆论监督线索多为有针对性的个案,采编人员要仔细琢磨和预判,是否存在深度挖掘的空间,值不值得投入精力去采访。江苏新闻广播抓重点选题,特别是个案背后隐藏着普遍现象的选题。近年来,江苏新闻广播采写了《垃圾跨省“偷渡”》《民营医院骗保乱象》《问题气体致盲》等一批具有普遍意义且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调查报道。

(2)能否启蒙思想,教化人心?

新闻既能反映舆论,又能形成并引导舆论。优秀的舆论监督报道可以唤起受众的思考和共鸣。江苏新闻广播力图通过舆论监督启迪民智、成风化人。以《90后摔跤冠军的困惑:拿了冠军又能怎样?》为例,该报道源于群众投诉,但是另辟蹊径,不为监督而监督,以一位少年冠军的视角,探究重竞技运动员的出路。报道播出后,引发共鸣、深思。江苏新闻广播还采写了《脐带血到底该不该存》《“兰菌净”是不是疫苗》等一批深度报道,科学引导受众明辨是非。

(3)可否推动建章立制,根治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是检验舆论监督效果的最高标准。对可能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建章立制的选题,江苏新闻广播格外关注。近年来,江苏新闻广播采写了不少引发全国舆论关注、主管部门重视的报道。《救救骆马湖》系列报道曝光骆马湖非法采砂顽疾,引起国家部委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两次批示,水利部会同江苏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推动骆马湖自2015年6月1日起全面禁止采砂。《有毒塑胶跑道——校园“隐形杀手”独家调查》的报道掀起国内“有毒塑胶跑道”的舆论风暴。教育部公开回应,要求立即停止使用有问题的校园塑胶跑道,最终推动国家修订塑胶跑道检测标准。

2.采访原则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参加同一场发布会,有的记者只能写个豆腐块,有的记者却能写出独家稿件。江苏新闻广播舆论监督有三大基本采访原则。

(1)多渠道核实关键信息

在新闻真实性面前,新闻时效性必须让步。江苏新闻广播要求采编人员不急不躁,在遇到一些陌生的舆论监督题材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功课,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再去采访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避免犯一些常识性错误,或者因缺乏沟通基础而被当事人直接拒绝的尴尬场面。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江苏新闻广播要求记者,对投诉人或者被投诉对象反映的任何信息,都需要多方面予以核实。一般信息,至少要有两处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源予以核实。一些重要和关键的信息,必须有两处以上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源予以核实。如果关键信息得不到多方验证,相关报道和节目不予播出。尽管这种做法耗费时间,但是对于提升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避免因内容不实而被投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2013年至2015年的数据为例,江苏新闻广播特别报道部记者平均每月采写舆论监督报道不到4篇,平均一篇耗时一个多星期。从稿件质量来看,被评为A类舆论监督报道的数量逐年增多。

(2)多明访,少暗访

暗访是隐性采访的通俗化表达。在舆论监督报道领域,隐性采访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获取有效信息的手段。我国对于隐性采访,暂时还没有详细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规则。这方面,江苏新闻广播做了相应规范,即坚持“多明访、少暗访”的原则。普通题材的舆论监督报道,尽可能采用明访的手段。即主动向受访对象亮明身份,出示采访证件并说明采访意图。亮明身份后,如受访者乐于接受采访,直接向其提出录音或录像的要求。如果受访对象婉言拒绝采访或者表示可以接受采访但不便录音录像,记者可以先开启设备暗访,事后再向受访对象说明。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舆论监督题材,必须采用隐性采访以便更加接近事实真相,记者在采访结束后,必须向不知情的受访对象补充说明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

(3)克制情绪,置身事外

江苏新闻广播要求记者摆正心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克制情绪,理性采访,使自己独立于新闻事件之外,做冷静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一是采访前不要先入为主、主题先行;二是采访过程中尊重被采访对象,不以审问的口吻强迫他人接受采访;三是受访者拒绝采访甚至对记者不太礼貌时,尽量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即便遭受委屈,记者不能感情用事,滥用权力,将与报道主题无关的内容掺杂进来。

3.写作原则

(1)不搞标题党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业界出现了一种专为吸引眼球而肆意蔓延的“标题党”现象。这种生产方式,容易误导受众,降低媒体公信力。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发展,传统广播的录音报道也要公开上网。

准确、客观、新颖,是江苏新闻广播拟写舆论监督报道标题的三大原则。准确、客观是第一位的。江苏新闻广播要求记者在拟写标题时,不得出现“××惊现××”“屌丝”等哗众取宠、低俗的字眼,也不得使用“史上最××”“××模式”等主观色彩较浓的字眼。涉及数值、数字的标题,一定要表述完整、准确。

(2)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舆论监督,必须用事实说话。写作舆论监督报道不同于写作一般的正面报道。稍有差池,就可能被当事人反咬一口。舆论监督报道写作讲究证据。江苏新闻广播要求记者,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凡是采访中核实到的准确信息,可以写进报道。而未经核实或者暂时无法核实的信息,披露时要有所保留。

(3)客观陈述各方观点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为接近事实真相,通常会采用多源求证的方法,采访了大量与事件相关的当事人或专家学者。写稿时,哪些受访对象的观点可以用?哪些观点必须用?如果用,是文字表述?还是用同期声呈现?江苏新闻广播的要求是:文风平实干净,逻辑严谨清晰,观点多元呈现,重要观点直接用音响呈现。在舆论监督报道写作中,江苏新闻广播以事实说明事实。未核实确认的信息,不能呈现在报道中。涉及不同观点交锋的,和盘托出,确保报道客观平衡。为避免转述不够精确,呈现多方观点时,尽量使用受访者的原始录音直接阐述。至于哪些观点正确,哪些观点错误,全由受众来评判。

(二)江苏新闻广播舆论监督的流程规范

江苏新闻广播通过流程规范,加强对从事舆论监督团队的管理,规范其职业行为,杜绝“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的不正之风。

1.三级培训体系,从思想上提升免疫力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建立了从总台到广播传媒中心再到部门的三级培训体系,以此强化一线采编播人员的责任主体意识。

江苏新闻广播把所有员工都纳入到了这套三级培训体系之中,不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江苏新闻广播通过系统化、制度化培训,让理想信念、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潜入每一位一线采编播人员的心里。通过三级培训体系,帮助一线采编播人员在思想上提升免疫力,让大家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不敢腐、不想腐。一旦发现采编播人员越界、踩线,存在“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的行为,第一时间调离采编播岗位,然后再给予严厉处罚。

2.薪酬保障,让从业人员安心

对从事舆论监督的采编播人员,江苏新闻广播在考核上给予倾斜。以特别报道部记者的绩效考核办法为例,考虑到舆论监督的采访难度大、采编周期长的特点,江苏新闻广播对舆论监督报道通常会给予更高的稿酬。另外,每个月还上浮相关采编播人员的考核系数,增加其绩效薪酬。通过保障舆论监督主体的待遇,防范不正之风。

二、创新:江苏新闻广播舆论监督的融合传播

(一)融入新媒体,重构采编播流程

江苏新闻广播主动拥抱新媒体,重构内容生产与播出流程,全方位融入全媒体传播生态,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明显提升。

1.融入新媒体,拓宽线索来源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公共生活空间无限扩大,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极大丰富,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线索来源。近年来,江苏新闻广播舆论监督线索不再局限于新闻热线,越来越重视培育新媒体投诉平台,使其也成为舆论监督线索的重要来源地,在江苏新闻广播官方微信微博、《政风热线》栏目官方微信和抖音号专门开设线索征集功能,接受群众在线投诉,并安排专人收集整理相关线索。另外,江苏新闻广播《政风热线》栏目在《厅局长上线》《市长上线》等重点节目直播前,反其道而行,就特定主题在其新媒体平台上向社会公众主动征集舆论监督线索。

2.融入新媒体,扩充监督题材

江苏新闻广播实践发现,通过传统新闻热线投诉或提供舆论监督线索的人群年龄结构偏大,线索内容较多涉农,而通过新媒体平台投诉或提供舆论监督线索的人群多为年轻人,线索内容偏都市生活。线索供应渠道的迁移,进而丰富了舆论监督的题材。近年来,江苏新闻广播采制的舆论监督报道中,小区物业、电子消费、物流配送、食品安全、电动车上牌等城市题材内容明显增多。

随着知乎、小红书等社交类APP的出现,江苏新闻广播在科技、财经等专业类舆论监督题材上有所突破。比如,时下比较火爆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其用户多为行内专业人士,对一些普罗大众无法触及的领域,有着独到、专业的经验和见解,为广播舆论监督提供了优质题材。

3.融入新媒体,扩大内容传播力

广播是典型的线性传播媒介,只有声音,没有图片和文字,传播效果稍纵即逝,反馈机制较弱。通常情况下,一条两到三分钟的广播舆论监督报道或者一档不到一个小时的舆论监督节目只在电波中播放一次,听众听完了很快就会忘记。这种天然的缺陷,极大遏制了广播舆论监督报道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江苏新闻广播十分重视舆论监督报道的“二次传播”。考虑到广播报道的文本口语化偏重,夹杂着音频同期声,江苏新闻广播要求记者在完成录音报道的同时,按照新媒体传播特点,对报道文本进行优化调整。提炼标题,融图文音视频于一体,反复打磨成新媒体稿件,然后在江苏新闻广播官方微信、荔枝新闻、今日头条、腾讯、网易、新浪等流量媒体上推送,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品牌化运维,打响“我苏特稿”

融入新媒体,仅有“二次转化”是不够的。2019年起,江苏新闻广播推出全新的舆论监督IP——“我苏特报”。该栏目强化品牌概念,完全抛开广播固有的媒介属性,坚持移动优先,融合传播。记者采写的有分量的舆论监督报道冠以“我苏特报”出品,精心“包装”成适合全网推送的爆款产品。“我苏特报”推出半年,《无锡的哥嫌路程短对女乘客飙脏话》《盐城公办教师兼职培训机构带队致2名学生死亡》等多篇报道引发全网关注,被人民日报、中青报、环球网、新浪微博、腾讯视频、头条新闻等媒体平台广泛转发,累计点击量近3亿次。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江苏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数读江苏
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度”——从一则新闻舆论监督报道说起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
网络反腐——舆论监督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