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伪狂犬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2022-11-22王久余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狂犬病毒狂犬病毒力

王久余

(辽宁省凌源市城郊动物卫生监督所 122500)

猪伪狂犬病首次在我国报道是1947 年,自那以后我国的多个省市均有此病的发生。猪伪狂犬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B 类传染病,该病毒能感染除短尾猿外的大多数哺乳动物,自然宿主为猪。2011 年后,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毒株开始在中国流行,变异毒株相较于普通毒株,具有毒力增强、抗原变异的特点[1],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这也给猪伪狂犬病的综合防控带来一定的挑战。

1 病原学

猪伪狂犬病毒是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的成员之一,属于猪疱疹病毒I 型,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50~180nm,其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形态由芯髓、衣壳、中间质层和囊膜组成,囊膜表面有放射状纤突,是线状双链DNA 病毒。目前已知的猪伪狂犬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的毒力和生物学特性都有一定的差异。该病毒有泛噬性,可以在多个组织和细胞中进行增值,并且能造成细胞病变,在核内生成嗜酸性包涵体。猪伪狂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55℃下存活50min,80℃下存活3min,但100℃能瞬间杀灭本病毒,在干燥和阳光直射条件下能使病毒失活,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乙醚、氯仿等也可杀灭病毒。

近年来,对其各基因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一些病毒复制的非必须基因,常见的毒力基因,缺失这些基因的基础上,自身病毒的毒力虽然显著降低甚至消失,但仍然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这一发现为开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以PRV 最主要的毒力基因TK 为例,与病毒的增殖不相关,但其缺失能引起病毒毒力大大降低,病毒在神经组织中和的复制能力和外周神经到脑的传播能力都显著降低。因此,缺失TK 基因的PRV 毒株,会被广泛应用到PRV 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中。

2 流行病学

猪伪狂犬病毒能造成多种动物的感染。如黄牛、水牛、羊、犬猫、兔子、鼠类等都可以通过自然感染本病,马属动物对本病有极强的抵抗力,对猪而言,任何生长阶段、任何品种的猪均能感染本病毒。猪伪狂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通过交配和胎盘传播,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均会发生感染,由于母猪的免疫球蛋白不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所以当怀孕母猪感染猪伪狂犬病后胎儿的感染往往是致命的。

3 临床症状

伪狂犬病毒的临诊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感染量和感染猪的年龄,尤其是新生仔猪感染最为严重。初生仔猪伪狂犬病例多数是胚胎期感染的,出生后第一天表现正常,第二天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哺乳困难、抽搐、昏睡、拉稀,口角出现大量泡沫和唾液,听到声音兴奋发出鸣叫声,站立不稳,肌肉震颤,进一步发展为四肢运动不协调,头向后仰,四肢划水,死亡率非常高,3~5d 内是死亡的高峰期。初期以神经症状为主,后期以麻痹为主,最常见的是间歇性抽搐,肌肉痉挛。70 日龄后育肥猪,发育稍微健全,抵抗病毒的能力加强,较仔猪发病较轻,初期感染的消化道症状比较明显,被毛粗乱,没有光泽,发育迟缓,采食和精神状态无明显异常,部分病例1个月左右便会自愈,若继发其他疾病感染,如乙型脑炎,神经症状明显,四肢不协调,摇摆不定,站立不稳且困难;若继发猪瘟时,会表现胃肠溃疡,肝脏和肾脏出血严重;继发蓝耳病,出现肺部“虾肉样”病变;继发猪圆环病毒,胆囊和尾部病变明显。成年猪常常呈隐性感染,体温稍微有点高,精神不振,很少见神经症状,容易恢复。妊娠期母猪受胎40d 以上会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产下的仔猪身体瘦弱,一般在2~3d 后死亡,流产率为50%。一旦发生该病,还会造成种猪不育症,出现睾丸肿大,萎缩,精液质量下降,失去配种能力。母猪有时出现厌食和便秘,多呈一过性或亚临床感染,屡配不孕,返情率较高,很少死亡。

4 病理变化

伪狂犬病毒感染主要见肾脏有拇指大、边缘整齐的灰白色坏死灶,上呼吸道黏膜和扁桃体充血水肿,胃肠黏膜可看见卡他性炎症出血。剖检有临床症状的仔猪会观察到脑膜明显充血和脑脊髓液量过多。组织学病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出血性炎症[2]。

5 诊断技术

该病的临床症状与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及猪布氏杆菌病等多个疾病的症状相类似,故诊断时应采用实验室诊断法。实验室诊断时可选择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或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病毒分离鉴定是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患病猪的脑组织、扁桃体、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接种于鸡胚细胞、猪肾细胞等内,经培养后进行HE 染色,当核内有酸性包涵体时可以判定为猪伪狂犬病感染,这种方法能根据蚀斑大小判断毒株的毒力情况,且结果最为准确,但由于体外培养对环境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故不经常在临床中使用。血清学诊断的主要方法有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在以上方法中,血清中和试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但操作的要求也最高,工作量大,同时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实际应用比较少,相比之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能达到检验要求,且操作便捷,能多样品同时检验,有效协助养殖场疫病监测,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最广。血凝和徐宁抑制试验虽能同时进行大量的样品监测,操作中受到人为因素和操作技术等原因的影响,其试验结果往往不稳定,会出现误差。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核酸探针技术、PCR 技术等。分子生物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要比血清学诊断强,可用于病原体的诊断,对动物的细菌、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均可通过PCR 方法进行检测,敏感性强,检测结果更为准确。高精准检测出伪狂犬潜伏期和发病期的病毒,为快速降低猪场伪狂犬病毒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6 综合防控措施

(1)预防本病发生首先要消灭场区中的鼠类,还要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场区,同时严格控制人员来往,禁止进入生产区,全进全出和分阶段的饲养模式能在控制疾病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场区周边环境和舍内环境的消毒工作,有条件的场区可以进行血清学监测,做血清中和试验,排查阳性病猪,隔离并无害化处理。每隔一段时间检测一下,直至连续2 次全部转为阴性结果,最终建立新的无病猪群。

(2)保持猪舍通风顺畅,冬季保温、夏季降温的舒适的环境,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有毒气体。

(3)由于猪伪狂犬病没有特效药物可供使用,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进行防控,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进行免疫接种,接种途径主要包括肌肉注射、滴鼻等,在临床上肌肉注射的方法更为常见,但滴鼻免疫能有效回避母源抗体干扰,减少潜伏感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研制出预防该病的多种疫苗,主要包括常规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及病毒载体重组基因疫苗等,重组疫苗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没有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灭活疫苗主要是将强毒接种到敏感细胞,细胞出现变化后提取其中病毒,通过有效的方式杀死伪狂犬病毒,在利用佐剂做出针对性较强的疫苗,灭活疫苗安全性较高,不会因免疫接种而导致疫病的发生,但由于灭活疫苗不能把内源性蛋白抗原提呈于免疫系统,所以细胞毒T 细胞反应较弱,免疫效果较难保证。弱毒疫苗则是将野毒株进行人工致弱后得到的疫苗,我国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疫苗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PR 弱毒冻干疫苗,这是一种gI/gE 双基因缺失疫苗,这一疫苗免疫原性较高,生产成本低,基因缺失疫苗避免了反毒现象的发生,安全性也有了保障。基因工程缺失疫苗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病毒基因组中插入或缺失一段序列使病毒的一些基因不能表达,这样既能使病毒毒力减弱,还能保持其免疫原性,从而达到诱导机体免疫应答,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除此之外,免疫刺激复合物是近些年来研制出的一种亚单位疫苗,能有效实现抗原递呈作用,还能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在伪狂犬病种的防治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核酸疫苗、重组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其他形式的疫苗也均在积极研发当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疫苗必然会为根除猪伪狂犬病贡献力量。

7 结论

猪伪狂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主要以预防为主,药物为辅的原则[3],综合防控,建立严格的消毒、免疫、驱虫和饲养管理制度,提高防控水平,确保猪群的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现在已成功研制出多种弱毒疫苗,对该病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阳性猪只不能作为种用,杜绝本病的发生和传播,才能有效保障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促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狂犬病毒狂犬病毒力
12种杀菌剂对三线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打败狂犬病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Kedrion公司和Kamada公司研发的Kedrab获美国FDA批准上市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藏犬狂犬病的防治体会
狂犬病毒河南分离株G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效应物基因hpaF与毒力相关
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的新城疫病毒诱导人胃癌SGC细胞自噬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