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脑”重塑新闻采编流程
2022-11-22文_高珧
文_高 珧
杭州城市大脑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一个城市数字化的界面,城市管理者通过它可以配置公共资源、作出科学决策、提高治理效能,市民凭借它可以享受城市服务。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观看“数字杭州”建设情况时强调,城市大脑是建设“数字杭州”的重要举措。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聪明”。
在这一趋势下,新时代新闻机构也应效仿,建立自己的“新闻大脑”,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新闻采编业务变得更现代、更“聪明”。
一、大数据让新闻监测“快”起来
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第一时间获悉、第一时间发布,是新闻机构影响力的关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国家大政方针、部委信息动态的发布方面具有无法复制的优势,但在很多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热点事件上,与全国甚至全球所有媒体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互联网时代,仅仅靠人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新闻线索,正变得越来越难也越来越慢,应该让大数据变成我们24小时的网络监看员。
新闻机构可以利用新技术建立新闻线索监测系统,设置诸如“火灾”“地震”“台风”等关键词,一旦抓取到,可以及时报警,通知值班人员,第一时间核实信息并进行跟踪报道。用机器代替人工,24小时监看新闻线索,既可以避免漏题,又能有效提升对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的反应速度。长期应用,机器人不断学习,信息的抓取还会越来越精准。此外,目前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抓取到关键的字、词、句,还可以识别某些关键的画面并加以提醒。
新浪微博多年来致力于热搜榜的排名,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鹰眼”系统可以第一时间抓取到新浪微博等平台上由网友自主发布的关键字、词、句和画面,并及时弹窗给公众,这让新浪微博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新闻机构如果应用类似技术,就可以有效提升新闻处理效率,大大解放生产力,将有限的人力投入到研究策划选题和深度报道中去。
这还仅仅是“新闻大脑”的第一步。在杭州,绝大部分部门的数据已经接入“城市大脑”,换言之,不同单位和部门可以有条件地发起调用相关数据。“新闻大脑”一旦建成并与其他单位进行数据交互,或能有条件地直接调用和发布其他部门的官方消息。这类消息无需审核,可以直接发布,甚至可以做到近乎同步发布,大大增强了官方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天空之眼”让新闻瞬间“留”下来
2020年“烟花”台风临近登陆时,浙江卫视和萤石云联合设置在温岭石塘镇的摄像头在凌晨3时多记录下盖过4层楼高的海浪,第二天经截取制作,迅速在网上传播,成为爆款短视频。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赶到现场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如果事先有当地监控摄像头的画面可及时调取,就能形成立体式打法。新闻瞬间稍纵即逝,“天空之眼”记录和捕捉的这些瞬间,将成为新闻报道中宝贵的画面。
目前在浙江,移动、联通、华数、海康威视、大华等企业的2K、4K、8K摄像头已经遍布全省,这还不包括公安、治安等功能性的摄像头。如果这些摄像头的数据可以接入新闻机构,诸如车祸等突发事件,新闻机构就可以和交警部门同时获悉,截取现场视频第一时间播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在西湖边架设的4K摄像头每天24小时记录和拍摄西湖的全景并将画面存储在80T的硬盘里,每天截取一段,一方面可以制作西湖的延时短视频,另一方面还可以制作春夏秋冬雾雨雪西湖的短视频。当节假日,西湖边人潮拥挤或堵车乃至出现突发事件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及时提醒值班记者,并自动截取下载这段视频。此外,在摄像头里安装了人工智能的芯片后,可以就拍摄的画面生成热力图、识别温度等,获取有助于新闻报道的信息。
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南总站、青海总站会在丛林中架设摄像头关注诸如野象、雪豹等的踪迹;重庆总站在城市里架设了12个摄像头,每天记录重庆发生的点点滴滴。央视新闻客户端专门接入了四川碧峰峡大熊猫繁育基地的监控摄像头,推出了熊猫频道,每天观看量上万。
三、智能剪辑让新闻生产“跑”起来
早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频道在转播完每场足球比赛时,精彩回放就会同步剪辑并播发出来,这正是人工智能剪辑的妙用。
足球比赛的精彩镜头相对固定,进球、打在门框范围之内的射门、犯规,人工智能剪辑起来相对简单和容易,几乎只需要几秒钟,如果纯靠人工,差不多要半小时。对于一般的短新闻,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量学习进行初步剪辑,再由编辑进行调整即可,工作时长可以从半小时缩减至1分钟。
上字幕也是新闻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一条2分钟的短片一般会有2段同期声,上字幕大概需要5分钟。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新闻机构完全可以做到一键生成字幕。例如科大讯飞、阿里小智、腾讯小冰等语音识别技术,不仅可以实时打出中文字幕,还可以生成外文字幕,编辑只需要做好校对工作即可。
利用人工智能剪辑、上字幕,大大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编辑可以花更多时间剪辑相对复杂的片子,精修有深度的新闻。
四、MGC让媒资库“活”起来
新闻机构很重要的一块资源就是媒资库。
目前,人民日报已经依托发刊至今的报纸数据库,开发了文创产品。用户只要输入自己的生日,人民日报社的人工智能机器就会生成当天的《人民日报》,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份特殊的生日纪念。新华社创立至今保存了大量的图片影像,他们用一些独家珍贵影像制作的历史短片震撼人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音视频媒资,在制作有历史纵深感和全国综合稿件时也经常会被用到。
不过,现在这些媒资大多以磁带、图片等各种形式留存,需要使用时寻找检索非常麻烦。哪怕是近期的新闻素材,也因为缺少储存空间或者缺少专人整理而变得不那么“好用”,每次都依赖前方传送。
“新闻大脑”的出现,使得新闻生产在OGC、PGC、UGC之外 ,又增加了一种MGC(机器生产内容)的全新模式。所有进入到媒资系统的新闻素材都被人工智能所识别,打上相应的关键词,需要什么素材,直接搜索就可以调用。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新闻从业者从繁琐的信息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编辑发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