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饲料产品质量
2022-11-22汤国亮
汤国亮
(辽宁省瓦房店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116307)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猛,随着养殖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养殖户对饲料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从普通浓缩饲料转向全价饲料,饲料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饲料制作、运输、销售和储存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饲料产品质量,本文分析这些因素,并探讨提升饲料产品质量的方法。
1 影响饲料产品质量的因素
1.1 原料质量不过关
目前,影响饲料产品质量的最大因素是原料质量不过关,饲料原材料多以农作物为主,而农作物的生长跟品种、天气、产地、水肥管理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部分农作物的营养成分较低,或缺少必要的营养素,如果在选择原材料时没有对农作物的质量和营养素含量进行评估,容易影响饲料产品质量。不仅使原料营养指标达不到标准,也有不少不良商家有掺假现象。如在饲料中添加尿素、羽毛、皮革制品和脲醛树脂,甚至添加对动物有害的三聚氰胺、叠氮化钠等化合物,从而提升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这些问题导致饲料产品质量变差,甚至使用后会对动物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1.2 饲料管理水平欠佳
饲料及其原材料在储存过程中容易氧化,而氧化后的饲料容易引起动物的应激反应,造成采食量降低,饲料报酬率下降,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饲用氧化饲料,动物会出现慢性腹泻、羽毛生长缓慢、蛋壳颜色变浅、蛋壳质量下降、破蛋率上升,家畜肉质,水产动物体态、体色也都会有严重改变。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多数是由于饲料管理水平欠佳,采购回来的原材料没有妥善保管,造成饲料原料过度氧化。很多企业为了克服饲料原材料氧化带来的不良结果,不惜在饲料内添加抗腹泻药物、诱食性产品等,如氧化锌、喹乙醇、硫酸铜及抗生素的滥用虽然能使动物暂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不仅危害动物身体健康,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1.3 加工工艺亟待提升
不同加工工艺对饲料中营养成分有较大影响,饲料加工方法通常分为粉碎、膨化、制粒等过程。粉碎工艺的粉碎程度越高,饲料表面积越大,动物采食后摄入的营养物质越多,粉碎工艺越成熟,饲料利用率越高。膨化过程主要是改善适口性,由于饲料本身的营养成分结构脆弱,膨化过程中可能会破坏一部分氨基酸,因此,优化膨化工艺将是下一步饲料加工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制粒过程是处理饲料脂肪,促进蛋白质结构形变,增加饲料中蛋白质和微生物的接触面积,帮助动物更好的吸收。以上3 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把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饲料营养成分流失。此外,饲料加工过程需要员工人为操作机器完成,如果加工车间的员工不能很好的认识到饲料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很容易出现误操作,导致配料、投料等过程出现失误,影响饲料品质。
1.4 饲料质量检测不严格
饲料质量标准可分为国标、行标和企标3 种。其中国标的要求较低,但部分饲料制作过程结束后不能按照规定对饲料质量进行检测,甚至放宽水分、粗蛋白质和保质期等一些关键指标,这不仅使得使用该饲料的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还会影响饲料厂家的名誉,不利于品牌建设。在检测过程中还有部分质检员业务水平欠佳,对质检仪器和技术的运用存在不足,这也会影响饲料的检测结果。
2 提升饲料产品质量方法
2.1 提高采购原料质量
首先,采购饲料原料的人员能正确判断各种原料是否符合标准,接受和验收人员必须掌握原料化验检测方法和质量好坏标准,在购进饲料原料时严格把关,确保入场原料质量良好。
另外,在采购原料前需要对采购的原料有一个初步了解,掌握当地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如在秋季玉米收割期间注意新玉米的水分含量,严格控制玉米水分含量在12%~14%之间,玉米水分含量高不仅容易引起霉变,导致饲料霉菌毒素超标,还可降低饲料能量含量,给畜禽生产稳定性带来风险。在炎热夏季外界湿度较高,麸皮吸水性较强,容易导致霉菌毒素超标,所以在采购麸皮时一定要检测水分和霉菌含量[1]。
2.2 提高原料库管理水平
采购人员还需清楚本场原料库的库存数量,遵守“先入先出”原则,这样才能更加合理的采购原料,避免放置时间过长营养分解失效,甚至发生霉烂变质情况。要求工作人员认真摆放原料,保持整齐有序、切忌将所有原料胡乱堆放,发生混淆情况,给饲料加工生产带来不便。
保持原料库通风良好、干燥干净、温度适宜,确保各种营养成分的有效性尽量不受影响或损失。如果原料库内通风不良,容易发生湿度较高情况,再加上温度较高的条件,原料很容易进行生物发酵过程,不仅各种营养成分发生严重的分解失效,更重要的是容易引起霉菌繁殖,造成霉菌毒素超标现象,进而大大降低饲料质量,给饲料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维生素类原料最好放置在安装空调的库房内,因为这些营养物质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极易发生分解失效,且这些营养在饲料中也容易发生缺乏或含量不足情况。
保持饲料库房内的清洁卫生工作,每天定时清理、消毒原料库,有利于及时杀灭环境中存活的病原微生物。做好防鸟和防鼠工作,将原料库的门窗用细铁丝网罩起来,严防老鼠和野鸟随意进出原料库,定期开展灭鼠、灭虫和灭鸟工作,消灭或减少饲料厂存在的有害动物或昆虫,避免将病原微生物传染给畜禽,为确保畜禽健康状况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改善饲料加工过程
首先,不断优化饲料加工工艺,尤其是膨化过程,应在尽可能保留饲料原材料营养成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饲料适口性。其次,加强规范化管理,督促生产人员按照标准化作业,严格按规定洗仓、上料、查仓、配料、投料等,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工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在制定科学操作规程前提下,对饲料加工人员必须进行全面培训,促使操作人员规范化操作机械,一方面,降低饲料加工成本,节省电力和人力等,另一方面,避免操作失误危害人员健康和生命安全。安全维修人员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养和修理,既可以保持机器良好性能,又能确保时刻处于正常运转状态[2]。
规模化饲料厂一般安排工人夜间生产饲料,可以错开用电高峰,降低用电成本,但给生产加工饲料带来很大不便和生产安全隐患。为保证人员安全和生产有序进行,管理者必须制定严格的生产流程,安排好交接班制度,在提高广大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督促加工人员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生产加工饲料,确保饲料质量的稳定性。
2.4 合理调整饲料配方
为提高饲料厂的经济效益,管理者需要根据原料质量和市场价格随时调整饲料配方,在调整配方前必须与相关技术人员一起研讨各生产加工环节,适度调整加工工艺参数,确保生产出来的饲料质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因为不同原料的粒度、水分含量对生产工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果管理者随意调整饲料配方,而其他人员一概不知,这样生产出来的饲料质量就很不稳定,进而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如饲料中次粉含量偏低时,生产出来的饲料粉末含量较高,会明显降低畜禽适口性,引起畜禽采食量下降、增重不足、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降低等[3]。
2.5 加强产品贮存管理
规模化饲料厂需要按照订单、畜禽场的需要量或生产计划来安排生产,生产部门应与销售部门及时沟通,按照“先生产先出厂”的原则不仅能避免饲料产品库存过多、引起饲料影响分解失效或发生超期饲料,对过期饲料需要做出处理或回制,防止发生断料现象,导致饲料厂生产效益降低,给畜禽场正常生产带来不良影响。
同时对饲料产品进行妥善保管,饲料成品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原料相同,也需要通风良好、干净干燥的库房条件,夏季饲料成品放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7d,因为夏季外界温度较高,饲料中含有的维生素极易分解失效,在冬季饲料放置时间可以延长到14d[3]。
2.6 执行产品质量检测制度
为保持饲料质量的稳定性,需要定期检测饲料的物理、化学和卫生指标,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对饲料中的金属元素和形态进行检测,利用质谱技术分析饲料中的微量危害物和残留物,酶联免疫吸附法也可对饲料中霉菌毒素和其他污染情况进行评定,在产品出厂前应综合应用以上技术对饲料产品进行综合检测,确保生产出的饲料符合标准。将生产出来的每批饲料都应进行抽查检测,保证各种营养成分含量达标,水分或霉菌含量不超标。一旦发现饲料质量存在问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甚至进行重新加工生产,避免饲料在应用后引起畜禽生产性能下降或发生中毒现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分析,想要切实解决和提升饲料产品质量问题,从提高采购原料质量、原料库管理水平,改善饲料加工过程,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加强产品贮存管理及执行产品质量检测制度6 个角度出发,跟随饲料工业的发展脚步,充分意识到提高饲料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在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使饲料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